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构建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构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构建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依然是一个较为封闭的行政管理系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碎片化问题突出。文章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出现的目标偏离或者手段冲突的问题,进行了碎片化问题解析。新的教育环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应从行政理念上回归公共性。文章强调系统化思维,运用整体性治理理念,构建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通过演化机制功能要素与控制机制功能要素的互动,从协调、整合、互嵌三阶段逐步推进,最终形成“大思政”的格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管理碎片化;整体性治理模式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

以整体主义和新公共服务为理论基础的整体性治理是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义是解决政府因功能过度分化及专业化造成的碎裂化发展问题。有着共同或相似目标的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因而发生了目标和手段的冲突,造成公共利益受损。整体性治理理论就是要系统思考关系、方法和措施,通过协调、整合、逐渐紧密及相互涉入三个阶段,促使各级政府和部门以及各种类型的组织间政策目标和手段相互增强,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对客体服务的整体效益。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理念、方法与当前高校育人所需的理念具有高契合度。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属于公共管理范畴,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企图通过有效的协调、整合、互嵌,能够使多元的相关主体彼此的目标连贯一致,也能够强化政策执行的方式,从而实现亲密合作的目标,这可以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研究上。其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传统官僚制是科学管理主义的成果,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非人格化、专业化、制度化、层级制的组织结构形式。这就形成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冲突、教育教学工作衔接不够等碎片化问题,这需要统一高效的功能整合来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服务和工作过程的碎片化和裂解性正是整体性治理理论所针对的和要解决的主要议题。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任务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也就是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须具有系统性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属性、内涵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观点具有高度相容性。此外,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需要把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运用到科层制组织中,按照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层级结构建立纵向的权力线,并根据新兴的各种网络建立横向的行动线[1]。这也是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治理方法。本文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去思考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问题,就是实现高校内部政策目标连续一致,政策执行手段相互强化,从而形成合作无间的人才成长成才目标的行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碎片化问题审视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功能碎片化

目前,大学职能主要以三大职能之说为主,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至少就其主体而言,不宜是“非教育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而应是“教育的”或“具有教育功能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2]。但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受科研为主的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三大职能逐渐演变为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三大职能并行。大学人才培养这一职能在过程中逐渐弱化并独立化,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划更是欠缺或不完善。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规划不系统、不全面,其中教学规划和教育规划、综合规划如何衔接缺乏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另一方面,在各部门规划编制程序上,与教务部门的协调也不够顺畅,规划编制后的协调过程较长,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教育、人事、科技等部门制定的专业规划中仅有碎片化的体现。这不符合大学这个社会组织属性,也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和规律。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职能交叉、部门监管冲突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碎片化的表现之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层级碎片化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并非部分职能机构单方面的工作,而是涉及层级之间及其内部的协同合作的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管理议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四个纵向层级自上而下主要涉及学校层面、职能部门层面、学院层面以及具体的管理客体层面。从横向来看,每个层级内部也划分为许多职能不同的单元。纵向的合作沟通与横向的协同推进在大学人才培养的体系中缺一不可。目前的育人体系碎片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层级之间和层级内部有断裂和冲突。

(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碎片化

从高校内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主要有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目前的育人管理体制依然是一个较为封闭的行政管理系统,教师和学生参与程度仍旧有限[3]。

三、碎片化问题的形成机理

从碎片化产生的主体来看,碎片化形态归结为“无意碎片化”和“有意碎片化”。

(一)无意碎片化

1.官僚组织领域边界的模糊性。唐斯的领域理论认为官僚组织对于管理权限的明争暗斗长久存在,所以其边界的模糊是必然且普遍的。政治的敏感性又使得官僚组织在模糊的边界处形成防御的真空地带[4]。这种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形成无意碎片化现状的内在逻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无意碎片化的表象是育人目标的无效或低效,事实上反映了育人体制与机制的缺陷,暴露出高校育人管理制度存在的模糊边界。2.指标化目标为主导的压力型考核制度。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是以专业化目标为主,这就使得从单一的指标角度管理教育管理问题成为提升绩效最高效的方法。这种单一、死板的指标导向管理方式,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碎片化问题根深蒂固。在指标决定政绩的体制下,指标显然是考核职能责任主体的重中之重,责任人单一指标作为最高目标是理所当然的。责任人任职有时限使得考核指标缺乏长期考量制度。由此,育人主体只追求眼前,不顾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与符合整体利益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思想矛盾突出。3.层级断裂与冲突。一是基层调研不到位,信息的失真导致上层级施行的政策和进行的工作脱离实际,导致下层级难以配合工作,最终表现为层级冲突。二是各层级间的目标具有差异性,每个组织有各自的战略和职能,所以在对待一个问题的时候,每个层级自然会带有某一方面的偏向性。但事实上,一个问题总是难以在各个方面都完美地解决,故而各个层级都会优先站在自身的目标上推动解决方案,层级间的冲突就难以避免。教学与科研层级问题,就是目前层级碎片化的典型代表,问题主要表现于:管理目标和联动协作不聚,管理内容和标准规范无序。

(二)有意碎片化育人

管理的有意碎片化主要由“利益”和“权威”两个因素造成,具体表现为“管理人员的利益选择”和“事务处理的权威独占”。四、高校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给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挑战。自媒体的产生也给21世纪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教育环境。由此,单一的、破碎的点式教育,应急式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面对的是内外部环境问题,需要长期且系统的突破与改变,需要从整体性管理的宏观角度确定创新体系。为此,笔者以系统思维为基础,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发展主题,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协调、整合、互嵌三阶段,以大学文化和责任感为管理策略,试图建构有科技基础、组织基础、人员基础的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如上图所示)。

(一)整体性模式创新框架概述

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功能要素的支持和保障。演化机制是由文化育人为主体思想,整体性育人理念、责任感即育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功能要素组成;控制机制是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结构、制度、人才为主要架构的功能要素。演化机制功能要素和控制机制功能要素在整个体制框架中不仅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主题的主线所进行的互动与耦合。功能要素的互动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两种机制功能要素的互动,这是为协调关系而作用;二是两种机制功能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这是为整合关系而作用;三是两种机制功能要素的有机结合,这是为长期的互嵌关系而作用。应该指出,一方面,在采取实际策略时演化机制与控制机制本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并不能简单地对两者加以划分;另一方面,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中,演化机制的作用要更加关注和突出其作用。演化机制即是达到“三全”育人的基础,也是“三全”育人的终极结果。其次,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是指各育人主体按照一定的育人目标和内部联系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系统。在创新实现过程中,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实现最终目标的复杂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于模式创新的过程具体包含三大阶段,依次为协调、整合、互嵌,且需要以下三大部分的支撑和保障:(1)发展主题,即育人目标和育人问题;(2)治理体制创新的功能要素;(3)动态调适与反馈。在整体性治理理论中,发展主题必须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两方面去寻求。在理想状态下,发展主题的实现即为成果,由此避免一开始的方向性错误和未来治理过程中的盲目混乱。第三,在整个体系运行过程中,动态调适与反馈工作是不断地对组织整体的运行状态进行诊断和修正,以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使命及愿景的实现。

(二)形成全员育人的文化,树立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并非孤立地存在,它与其他高校的功能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一些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并不是完全按照它的功能来解决问题的,尽管它是按功能建立起来的。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高校自身发展以及与高校内容其他要素系统的冲突和联系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是建立高校内部“大思政”的格局的前提,是实现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重要条件。高校内部的每一个组织和个人都应该树立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即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就必须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的系统理念。通过系统的教育教学完成价值认同、价值传承、价值传导;通过系统的校园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系统的线上线下的网络阵地建设,完成相辅相成、全面覆盖的教育载体。

(三)协调育人过程及关系,打好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础协调

阶段是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构建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包括过程和关系两个方面的协调。过程协调不仅关注相关机构的职责权限,更关注相关机构各自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关系与融合。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是使高校内部组织机构进行充分有效的对话、沟通、协商并达成统一共识,使某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议题纳入整体考虑。这一过程是通过相关机构对共同目标的追随而实现部门间协商协作实现的。信任和责任感是整体性治理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组织间信任的基础是委托和关系,而责任感一般表现为诚实、效率和有效性[5]。化异求同是实现协调的有效手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际问题,其解决之道可充分利用求同化异这一思想理念。在围绕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构建协作平台、建立协作机制,推进育人事务信息互联互通。这种联合性运作的参与者包含多个职能部门,这能确保各方意见都得到尊重且有效表达,防止单个部门将部门私利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问题的处理过程之中。在事务协作机制中,主要围绕信息协调和关系协调等内容建立各部门的交易及相互依赖的方式。完善关系协调。从这个角度来讲,模式创新必须在顶层推动的基础上改进部门、学院合作的关系,加强整体性的设计和谋划,增强模式创新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可行性。从学院服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由于学校层面具有显著外部性,涉及学校全体学生整体利益,所以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若任由部门单独实施监控,这不仅存在相互推诿的可能性,且无法独自抵挡外部的各类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又必须尊重部门和学院的正当利益及合理诉求。部门机构也要尊重学院的学科发展战略、人才培养计划。公共管理中的权威往往建立在管理对象的利益之上,脱离二级学院利益的权威难以有效率。在育人体系中,二级学院人才培养利益应当得到尊重,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区域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从而较好地整合区域利益。整体利益以及局部利益在学校的决策中得到平衡,学校决策就有权威性,区域也有了自律性。

(四)整合育人功能及层级,形成合作共赢的组织保障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问题超越了单一行政单元的功能范围。教育的复杂性以及单一管理主体的局限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问题必须树立合作共赢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任务具有系统性、人才成长的综合性,高校需要打破行政单边作战和各行政单位各自为战的状况,引导高校内部相关主体及有关部门的合作,促进行政与学术、学生的合作,共同推进育人工作,共同分享育人成果,形成最大的集成效应,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行政效能。在横向维度上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应该着眼于高校机构和部门的整体性运作,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6]。在行动中,过分地强调部门间的分工,会衍生出目标的分化。在部门中的个体会因利益的驱动,而模糊或放弃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目标。因此,要进行部门内部职责整合、部门间相关职责整合。通过部门结构再造和职能部门重组保障部门协作的组织基础,实质是通过组织结构重塑保证部门协作的实现。整合有关部门相关职能,主要是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事务统一管理的要求,推进部门层面的治理体制创新,以现有管理机构为载体,通过职责划转、授权、委托等方式进行。在纵向维度上整合:一是要学校对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设计尊重;二是要强化部门对学院的服务意识;三是要强化学校对部门的统一调度。

(五)整合育人主体,形成多元协调治理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理念应该回归公共性。在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社会和公众的积极性,是一条成功的经验,也是一个发展趋势。整体性治理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校除管理决策执行主体,还应该激发教师、学生参与的热情。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既是大学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社会公平性的基本形式[7]。首先是要形成一个包括行政、学术、学生个体等主体在内的学校多元主体治理体系。在多元主体参与的背景下,育人应达成行政权力和其他参与者交涉过程的制度化,使他们之间平等协商、对话和博弈,创造有机整合的机制和平台,这正是考量育人过程中重大行政决策正当性、合法性和民主性的标尺。其次,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公众参与,明确公众参与的地位、途径、方式和效力等。

(六)耦合演化控制机制,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互嵌

通过协调、整合阶段的准备,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在互嵌阶段相互融合,创造出单一主体的新结构。这一阶段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充分融合。演化机制功能要素与控制机制功能要素在互嵌的阶段也进一步实现充分的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现不再是依靠学校行政自上而下地发号施令,而是以人才培养为基本出发点,以全员集体的自愿参与、自下而上的方式实现的,即是科研、实践、网络、文化、管理等方面综合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可以是制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机制。正式的强制管理与民主协商谈判妥协、行为主体都自愿接受并享有共同利益的非正式的措施约束同样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5]韩兆柱,杨洋.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及应用[J].教学与研究,2013(6):80-86.

[2]吴康宁.人才培养:强化大学的根本职能[J].江苏高教,2017(12):1-4.

[3]刘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交往范式的“复杂”转向[J].江苏高教,2018(3):42-47.

[4](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郭小聪,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6][7]金姗姗.高校内部治理碎片化困境及其突破:整体性治理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4(3):36-41.

作者:李娜1,顾永东1,2 单位:1.河海大学,2.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