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医科下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范文

新医科下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医科下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医科下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变革和医学发展,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培养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医科;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

当前,维护人民健康已上升到“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高度。为对接“健康中国”战略,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和卫生健康领域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特别是2018年教育部提出打造中国特色的“新医科”教育新体系,实现医学从“以生物医学学科为主知识授受型教育模式”向“以医学与理学、工学、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型教育模式”转变[1],培养服务于“健康中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2]。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变革和医学发展,紧密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的新医科,不仅要求培养出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改革、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而且要求培养“有温度”的好医生,对医学生的医德品格、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视。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更应顺应新医科要求,重新思考医学研究生教育[3]。医学研究生经过5年的本科医学教育,对临床工作性质、医疗环境等有了初步的见解和认识,通过职业素养教育有利于其建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价值观,如何在3年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医学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4]。

1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在长期医学教育与实践过程中对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内在要求和规范。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1.1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设置形式化

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重临床轻人文、重术轻道的倾向,相关的医学职业素养课程一直被忽视。自2002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提出7门提升医学职业素养的核心课程以来,我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等相关的医学职业素养课程[5]。医学研究生的教学安排一般以科研工作和临床轮转培训为主,理论授课仅有约1年的时间。授课内容多为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及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等医学研究方法课程,医学职业素养类课程一般仅开设1~2门,如医患沟通学、医学人文等,且多在选修课的课程范围。此外,在职业素养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没有针对医学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设置,没有结合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的现实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大多与医学本科生的职业素养教学内容相似,缺乏针对性。开设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给医学研究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1.2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学方法灵活性不够

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教学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制,教授内容也多为职业素养课程理论的灌输,没有重视医学研究生的参与,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职业素养相关问题。教学活动几乎为单边活动,缺乏双边互动,尚未有效地应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灵活性不够[6]。

1.3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体验平台不足

因为医学专业特点,医学院校的实践活动较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有所欠缺,校园人文环境和人文活动的开展相对不足。同时由于医学研究生要完成实验、进行临床实践,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时间更是有限。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目标的情感认知领域,其培养途径多是靠情感体验,但当前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缺乏体验环节,没能与校园文化等实践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医学研究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还不够全面。

1.4兼懂医学与人文的医学职业素养教师稀缺

目前,开展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教学时,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与医学职业素养的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合统一起来。在当前医学院校的师资队伍中,既具有医学临床实践经验,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专业背景之一的教师十分匮乏,大多数院校采取的是由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和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共同来完成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讲授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师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与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医学职业素养内涵联系起来。而讲授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师,其虽能系统讲授医学人文知识,但缺乏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忽视医学研究生的专业需求,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1.5医学研究生的职业素养评价形式单一化

医学生研究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认知与体验平台不足,职业素养的评价形式也比较单一。主要通过理论考试反映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同时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的自我评价与其导师、带教老师和患者等他人评价,以及运用统计与测量方法的量性评价与采用鉴定评语描述的质性评价等评价方式运用不够。

2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议

我国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有相关的文件规定,例如,1991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医学生誓言。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用)》明确指出医学毕业生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必须达到12条要求。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重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职业素养。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年)》指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基本要求中包含职业素养。2018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职业素养教育。随着国家对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以及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医学职业素养的客观要求,针对其培养现状,提出相关建议。

2.1优化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设置

在医学研究生第1年的理论教学阶段,开设两类职业素养课程,分别为医患沟通学等必修课程和仁医之道等选修课程,围绕医德基本原则、人体实验原则和保密原则等经常涉及的基本规范进行教学[8]。建议职业素养类课程占课程总学时的20%左右。同时,在其他医学基础类课程和医学专业类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医学职业素养教学内容,如产前诊断和遗传学筛查的强制进行问题、人工授精和代孕母亲的伦理问题、艾滋病患者信息保密问题、主动安乐死等问题。引发医学研究生对医学职业素养问题的思考,加强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与临床医学教学间的联系、交叉和融合,推动职业素养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内容的渗透性、关联性和实用性[9]。

2.2改革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学方法

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的教学除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医学课堂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医患角色扮演、医学伦理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把职业素养教育穿插其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职业素养;在临床医学实践中,通过临床案例教学把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标准化患者模拟培训和临床实习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职业素养,通过不断反思患者心理状态、沟通技巧,提高职业素养;精选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将其整合成若干个专题,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在人体实验环境下,强调人体实验学伦理和告知义务;在动物实验环境下,强调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减轻实验动物痛苦、尽量不用活体动物进行实验的减少、优化、替代原则,进行职业素养环境熏陶教学等。

2.3强化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师资培训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在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医学职业素养教育为切入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新医科背景下对医学研究生的要求,围绕医学研究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3项职业素养教育基本内容,制定符合医学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教师培训计划。强调师资多学科交叉配备,构建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文化艺术、医学伦理、法律法规、社会心理、礼仪修养等内容的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师资队伍。

2.4营造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氛围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校训精神以及当地的一些特色文化、传统文化都是医学职业素养教育的素材。以笔者学校为例,依托赣南苏区丰富的红色卫生文化,凝练红医精神内涵,创建了首家以红医精神为主题的医学职业素养实践体验平台[10]。探索红医精神与医学职业素养内在契合性,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构建“看、诵、听、演、做、评”等红医文化育人平台。“看”,即组织医学研究生到红色卫生史博物馆接受红医精神的洗礼。“诵”,即开展红色家书诵读晚会;“听”,即听海内外知名校友、专家和学者的系列讲座;“演”,即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红色故事情景剧;“做”,即组织开展留守儿童支教、基层医疗状况大调查等各类志愿活动;“评”,即评选赣医新榜样。让医学研究生对红医精神耳濡目染,内化于心,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氛围,为最终形成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养提升的育人路径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医学研究生医学素养与职业素养的良好融合。

2.5完善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评价方式

根据《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素养—医师宣言》的基本内容,构建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三维”考核机制,强调“实绩考核”“班级调查”“自我测评”的三维一体考核体系,主要包含评价方案、可持续发展质量保障制度等。医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等相结合[11],同时采用辩论、演讲、反思报告、调查研究、小组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考评模式,尽量避免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

作者:钟志宏 鄢俊 单位:赣南医学院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