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校企文化融合视角的职业素质论文范文

校企文化融合视角的职业素质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校企文化融合视角的职业素质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校企文化融合视角的职业素质论文

一、校企文化融合是提高职业素质的必然选择

1.在职业素质的性质方面,职业素质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果将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比喻成一座冰山:冰山只有1/8露在水面,代表一个人的形象、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质;而冰山7/8隐藏在水面之下,代表一个人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质。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质是隐性的,隐性职业素质决定显性职业素质,显性职业素质是隐性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但是,显性职业素质的养成,不能由某几科课程完成,也不能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具有职业性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2.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以及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应该贴近市场和行业企业的需求。据相关调查显示,毕业生职业素质还不能满足企业不断更新的高要求,造成供求的错位;或者入职企业后,对企业文化不熟悉,很难融入企业氛围,职业发展受阻。因此,需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尤其是通过校企文化融合的文化育人方式,使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行为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取向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需求,弥合校企双方在人才供应与需求的缝隙。

3.在高职生个人职业素质养成方面,仅仅通过校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无法形成,只有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在职业性校园文化生活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感悟企业价值取向,认同行业规范,明确职业道德,逐步具备在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才能使自身职业素质全面塑成。

二、校企文化融合下职业素质培养路径分析

1.通过优秀企业精神的引领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精神文化的层面而言,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还应将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内化为高职生的职业精神。因为职业精神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决定自身的知、情、意、行。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学校应借鉴和吸纳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荣誉感等企业精神文化,并将其渗透到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去,形成以当下社会和企业需要为参照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

2.通过企业化物质环境氛围的营造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物质文化的层面而言,物质文化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高职院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营造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为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创设良好的物质基础。校园楼宇、道路、实训基地、桥梁等硬件设计风格要吸纳企业文化,彰显职业精神;楼、广场、道路等命名要使用杰出企业家、优秀校友名字,体现职业特性。此外,文化软环境设计中要引入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文化理念,校园橱窗、展板、广播、刊物、校园网可专题宣传名企名家或知名校友事迹、优秀企业工作理念,教室和楼道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学生置身于企业文化氛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领悟职业人的素质要求。

3.通过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制度文化的层面而言,制度文化主要是对主体行为进行的规范和约束,表现为各种规章以及主体应遵循的理念。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可以吸纳采用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将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和规范,使企业文化真正贯穿到学生的理念和行为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领悟企业管理的精髓和企业文化的内涵,养成良好职业习惯。例如,在班级管理中,结合专业特点,按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制定班规,吸收企业先进团队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开展文体活动时,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方式,对活动方案设计进行招、投标;在实训室推行5S现场管理方法等。

4.通过职业性文化活动载体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活动文化的层面而言,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至关重要。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要尽量融入企业文化,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教育性、职业性的原则,以技能大赛为主线,社团活动为平台,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大力弘扬崇尚实践、精进、诚信合作、创新奉献等职业精神气质,营造职业素质培养的文化氛围。

5.通过构筑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课程文化的层面而言,课程文化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课程文化建设,应对接企业文化,突出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课程开发上,按照能胜任所从事职业必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来开发课程,应用企业工作模式,通过工作项目和任务来展开教学,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偏重知识讲授模式,体现职业导向的特点。在通识课程方面,强化职业指导课,在了解企业文化和职业晋升路径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两课的思想政治教育须融入职业道德内容,强化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

作者:王娜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