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论文范文

中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论文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业观念

(一)鲜明的政治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首要内涵

所谓政治观念,是指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认识,体现为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其核心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鲜明的政治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首要内涵。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的政治信念、良好的政治品德和较高的政治水平。政治立场是指我们在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时的根本出发点。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始终坚定地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立场上,站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立场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政治信念是指我们对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和现实的看法及主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必须具有自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抵制各种反社会主义道路和反共产党领导的思想和行为,必须具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信念,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政治品德是指我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素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关心党和国家大事,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主动接受监督,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改正缺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保持节俭和朴素的优良传统。政治水平是指我们在思想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理论素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和思想上不成熟的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正确开展批评教育活动,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政治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二)良好的师德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要求

所谓师德观念,是指教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认知。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是师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师无德不教。师德是为人师表的根本。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所以,师德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要求。笔者以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师德观念主要包括诚信观念、敬业观念和责任观念。

1.诚信观念。

诚信是做人的首要品质,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更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和灵魂所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责不单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使其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诚实守信的合格公民。所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责要求其必须诚实守信。如果教师都不讲诚信,何谈诚信的学生!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各种欺诈、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各种潜规则盛行,都是不诚信的表现。面对社会缺乏诚信的大环境,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和模范,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任,特别应该加强自身的诚信观念。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提升诚信观念。一是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诚信的职业重要性。教师应当懂得诚信是每一个人特别是中学生的美德和优良品质,更是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首要人格体现;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时时事事讲诚信、为学生做诚实守信榜样的意识。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诚信。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诚信教育。首先是理论诚信。所谓理论诚信就是对于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必须自己做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成为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是忠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者和践行者。现在,个别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把课堂教学当做谋生的手段,对于课堂讲授的内容没有真正理解,或者持怀疑态度,甚至根本就不相信它的正确性,只是由于职业的需要,口是心非地照本宣科,这样的思想政治(品德)课堂教学怎么能够使中学生信服?所以,作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有深刻的体悟和感受,是真正相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而已。只有做到理论诚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言行诚信。所谓言行诚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言必行、行必果,做到言行一致,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按时到校,教师就更不应该迟到;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就得按时批改,及时发还给学生;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首先要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教师诚实守信的基本立足点。

2.敬业观念。

敬业是一种基于责任、道德或者兴趣之上的对于所从事的职业全身心忘我投入的工作状态,其本质是奉献精神。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该具有敬业和奉献观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的思想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教师的付出和敬业。教师敬业观念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首先必须热爱本职工作。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虽然在现今考试体系中不是最重要的课程,初中阶段属于所谓的副科目,但它在中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不能把“教书育人”看成教书匠,而要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理想,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价值。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该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乐于奉献,树立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神圣感,提高从业自信心,培育爱岗敬业的观念。其次要精通业务、培养兴趣。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趣味性,只要努力钻研,持之以恒,精通业务,兴趣自然会产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现实性,只有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及思想品德教育与个人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解决学生及自己的思想问题和认知困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价值感就会凸显出来,从而提升业务水平、增强职业信心,形成职业兴趣,养成敬业观念。

3.责任观念。

所谓责任观念,就是个人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或法定义务勇于担当的认识、信念和自觉态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种“以人为善,以人为本”的工作,是心灵塑造、价值观与人生观塑造的人性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说,没有责任观念,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责任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既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又要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责任意识。做到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

(三)强烈的法治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所谓法治观念,是指相信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及法律至上的思想观念。法治观念要求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坚持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遵纪守法已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公民的重要标志。加强中学生法治教育,提高中学生法治观念,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提高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只有具有法治观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遵纪守法是教师的法定义务,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首先必须懂得“法治”思想的重要意义,明确21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与特征,懂得法治的核心是确定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高权威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人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其次,要懂得宪法、民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特别要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再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充分发展;要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不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各种合法权益。最后,必须把教育教学行为限制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严禁以所谓的管教学生、提高成绩等名义,对学生进行辱骂、体罚;禁止为了提高升学率,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平等对待学生,要树立平等对待学生及其家长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业能力

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个人胜任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手段。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而必备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习研究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笔者以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较强的授课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亲和能力。

(一)较强的授课能力是合格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内在要求

授课能力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能力,也是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笔者以为,提高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授课能力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理论修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授课的能力。

1.理论修养。

加强理论修养,锤炼理论功底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提高授课能力的内在要求。首先,必须准确掌握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材内容的精神实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对于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基本理论要理解其精髓,领会其内涵,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熟练掌握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其次,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提高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授课能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必要理论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涉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许多知识点,如中国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秋收起义,世界历史上的贩卖黑奴、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熟练掌握这些历史事件是讲好政治理论的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相对抽象、深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融合与联系相关历史知识,能够使高中生拓宽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另外,许多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都可以找到它的历史渊源,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很难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历史,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历史事件教师都要熟悉,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学习,及时补充缺漏的历史知识。同时,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停滞在表面上,而应清楚历史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原因,这样才能使教材中的内容更加充实、生动活泼。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特点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再次,教师较好的文学素养能够增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的效果。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它的趣味性要差一些,因此,任课教师普遍认为讲好它不是容易的事,中学生也多数认为课程内容相对空洞、抽象、枯燥,不易产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晦涩的课程内容讲授得具体、生动,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熟练掌握,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表达水平。任课教师如果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能调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通过举例、比喻、类比等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就能够把教材中的内容讲得生动活泼、春意盎然,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中考开卷考试以及高考凸显新课改理念,彰显人文、重视民生、贴近生活的特点,也要求教师须具备扎实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否则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应考特点,都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讲授,提高教学效果。所以,任课教师应该阅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不断提升自身文学修养,利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提高课程的文化品味,逐渐使其成为最受学生欢迎和最具魅力的课程。

2.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中考和高考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命题的重要原则,更是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该课程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其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积极反映国内外形势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思想性,与时俱进。所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作为政治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必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准确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要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实结合起来,正确阐释当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项政策、制度;平时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和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把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能够给予合理科学地理论说明,对于国内外发生的有影响的大事要闻、时政热点,与教材中的抽象理论能够生动形象地联系起来;对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文件要细心研读,把握其精神实质,并将时事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日积月累,形成习惯,从而培养中学生关心时事的好习惯,提高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增强中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授课的能力。

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教学模式指导下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和工具的总称。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想象力。特别是对于相对抽象、难懂、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师利用传统教学方法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说明,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为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如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由过去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记忆和应用,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趣味性、实效性,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是合格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持续发展的源泉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加强。首先,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是特殊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从事的是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政治信仰和道德品质的灵魂工程师,因此,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和专业理论水平;其次,新课改的基本目标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和研究,探索适合新课改目标要求的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再次,现代信息社会,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中学生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由于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各种反动的不健康的信息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对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老师来说任务艰巨、压力巨大。为此,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方式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形成较强的学习和科学、教学研究能力,积累较多的科学研究成果,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提出的挑战,才能在较深的层次上解答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大胆设想、标新立异给予积极支持。提高学习能力的途径很多,主要通过继续深造(包括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历和学位攻读)和参加研讨会的方式,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科学、新技术和新知识,接触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始终保持与新知识同行;提高研究能力,对于中学教师而言主要是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多数是教学研究能力比较强的教师。

(三)良好的亲和能力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

教师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关键所谓亲和能力,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所在集体心目中的亲近、和善、易于被接受的力量。良好的亲和能力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责本质上是教书育人,重在育人,学生只有信任、爱戴老师,才能接受老师的观点,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就没有教育。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仅让学生“知”,而且使其“信”,最终达到使其“行”,这个任务主要依靠教师来完成。所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要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必须具有使学生相信你的能力即亲和能力。亲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先天性格因素,同时和后天对社会的认知关系密切。教师的亲和能力主要是一种爱的情感能力,体现在对自己、对工作、对学生和对学校的责任意识和技巧上。笔者以为,教师亲和力的提升需要通过以下努力来完成。

1.形象塑造。

良好的形象和仪态是人与人成功交流的首要外在条件。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外在形象没有严格明确的要求,但为人师表的职业使命蕴涵着教师应该特别关注自身的外在形象塑造。笔者以为,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要保持举止优雅大方,体现文明;穿着朴素、大方、得体、端庄、干净、整洁,不过分追求新潮、时髦和暴露及过分邋遢,体现修养。女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要浓妆艳抹,可以适当淡妆;男教师应保持脸部和头发的整洁和干净,不要留胡须和长发、辫子。做到表情温暖、微笑自然、目光祥和;做到站直、坐正、走稳,上课时手势要适当,禁止滥用手势、无意手势和不当手势;日常交往要避免用牙齿咬东西、吃饭时咀嚼声音过大、用手指敲击桌子、当众挖鼻孔、剔牙齿、掏耳朵、剪指甲、嚼口香糖、搔头皮、打哈欠等。中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在和学生家长沟通时要做到态度真诚、称呼得体、语气委婉、动作恰当,特别是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力戒挫伤家长的自尊心。这才是一个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当保持的科学的审美情趣和形象。

2.态度塑造。

态度决定一切。教育是教真育爱的过程。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态度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更应该对学生具有尊重、友善、耐心和公正的态度。教师应该认识到与学生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理由在和学生的关系上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中学生是未成年人,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更应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同时,教师的职业本质上具有服务和管理性质,学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具有是教师的客户和被管教对象的双重身份,对于客户和被管理对象应该保持尊重、友善、耐心和公正的态度。中学生的自尊心极强,而且敏感、脆弱,极易受到伤害,因此,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要懂得尊重是信任的前提,友善是接纳的条件,耐心是好感的基础,公正是亲近的要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要求上进的自尊心;友善对待他们的缺点和过失,严禁对学生进行各种讽刺、挖苦、辱骂、体罚,真诚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改正错误;认真授课,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虚心接受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具有教育和要求的职责,公正、客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实事求是,赏罚分明,禁止出现偏爱或忽视学生的语言和行为,同时做到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3.个性塑造。

个性魅力是教师的内在素质,是提升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亲和力的重要方面。虽然教师的个性特质具有先天因素,个体差异较大,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在健康广泛兴趣的培养、宽容赏识品行的形成、幽默诙谐语言的使用等方面能够获得改善,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亲和能力。健康广泛的兴趣爱好是增强体质、愉悦心情、完善自身的有效途径,同时教师可以与不同的学生共同参加各种兴趣和爱好活动,达到与学生沟通思想、相互了解的目的,同时,教师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特长,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具有广泛兴趣爱好的教师,往往在中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亲和力。宽容和赏识是合格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当必备的人格要素。“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宽容和赏识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中学生的过失,教师在批评教育和严格要求的同时应当拥有宽容和赏识的心态,懂得“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能够从学生的错误中看到闪光点,适时抓住成长的契机,促使学生自我教育和反思,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好。准确、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密切师生关系、提升亲和力的必须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在课堂教学和与学生交流中,教师的幽默诙谐,更容易达到心灵的沟通,缩短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教师合作者的身份容易被学生认可,从而营造一个和谐、欢乐的教学氛围,更好地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结语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业素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不仅要改变职业观念,更需要提高职业能力。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不但应当具有鲜明的政治观念、良好的师德观念和强烈的法治观念,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授课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亲和能力。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只有转变传统观念、爱岗敬业,严谨笃学、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

作者:王保国单位: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