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职业素质教育论文6篇范文

高校职业素质教育论文6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职业素质教育论文6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职业素质教育论文6篇

第一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提升

一、辅导员职业素质要求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有着以下特点:权力小、责任大、任务忙。这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真正履行大学生思想上的“指路人”的职责;辅导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才能对工作充满信心,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甘于全身心投入。

(二)过硬的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和人格形成的引导者、心灵发展的疏导者、生活选择的参谋者、学生成才的指导者。对学生来说,辅导员是接触交往时间最长的老师,优秀的辅导员往往能成为学生膜拜的偶像,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体现为辅导员对社会、职业、学习、生活、学生的态度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影响着学生。由于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这些影响会激起大学生较强烈的认同和模仿欲望。这就要求辅导员找到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共同语言”。同时,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潜心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理念,系统地学习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以便向学生传达正确的社会文化价值。

(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一定的感召力

这是一个追求个性、张扬个性的时代,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个体思想差异大。因此,并不是把学生简单地聚集在一起就能带好一个班。这要求辅导员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高度的职业技能。他们不仅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社会需求,同时,也要学会从不同侧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此来掌握乃至控制大学生的群体情绪。辅导员要学会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多样的管理方式,形成关系融洽、气氛活跃、和谐发展的集体。这才是一个辅导员带好一个集体的前提。“学生不是一个个需要添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味地批评,而是要做正确的引导。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朋友,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辅导员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把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尊重人,理解人,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围绕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点燃一颗颗火种。

二、辅导员应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团组织建设

一个人即使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若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也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这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目前,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一些人对其中错误的价值观念缺乏辨别的能力,盲目随从。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政治信念摇摆、理想目标缺失、价值取向扭曲、道德素质滑坡、责任意识淡薄、协作精神不足、心理素质不佳、竞争能力减弱、创新意识缺乏等种种问题。近年来,大学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大,更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难点。这说明辅导员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一)发挥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各个历史阶段,高校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之一。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在班级和在寝室时间占用了全部时间的90%。而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又有利地分布于各班级和寝室。因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分两部分,即鼓励和引导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分别做好班级模范标杆工作以及学生宿舍模范标杆工作。班级模范标杆工作是传统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一般通过开展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爱国主义教育、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培训等引导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在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以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起到先锋表率作用。学生宿舍模范标杆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它以“走进生活,共同成长”为目标。学生宿舍是学生们情感交流、真实意志体现、文明生活习惯养成、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重要区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在学生宿舍中,建立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生活学习小组,一是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便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落实公寓文化建设,二是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约束与管理,让学生党员接受普通学生的监督,促使学生党员在学生生活区也同样树立起良好形象。

(二)重视优秀青年团员的培养

在高校,绝大部分学生是共青团员,所以,要发挥优秀学生团员的作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第一,要高度重视共青团员的组织优势,选拔思想过硬、学习优秀和群众基础稳固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并从这些学生干部中选出出类拔萃者作为首批入党积极分子;第二,结合青年团员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学生党员选拔工作实施方案,为以后学生党员选拔的顺利开展做好制度性的保障;第三,依托班级团支部、优秀学生干部做好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工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如班级主题团日活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团课学习等。

(三)加强党团的学生基层组织建设,保证党员发展质量

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对其进行党的知识理论的学习和学生党员先进性实例教育。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信念、知识水平、社会经验及判断能力的变化进行正确的评估,从而因时制宜地采取措施,加强党团的学生基层组织建设,保证组织成员之间的团结,要求党团员,特别是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自身提高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实践水平,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辅导员应做好大学生生涯规划、职业技能提升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大学生就业难已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应更多地从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就业理念、有目的地提高其就业技能入手。这就要求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加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和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提高就业技能,发掘崭新的创业理念。

(一)应从新生开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准备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将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有关个人一生事业发展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第一步。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宜早不宜迟,应及时向新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引导新生尽快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和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积极组织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学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来对待。通过课程教育,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清晰的认识,并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使学生能做出完全符合现实环境、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些远比辅导员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受益。

(三)加强职业发展教育的全程化培养与指导

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应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业规划,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根据社会现状制订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规划不断努力;二年级时,针对学生,重点进行自我认知教育,使其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三年级时,侧重于就业指导教育和创业教育,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并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如就业信息的搜集,简历、推荐信的撰写,面试注意事项等。同时,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使其了解最新的国家、省部级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发掘他们的创业新思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四)配合院校搭建好职业生涯目标实现的平台

高校一般会设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就创业模拟系统等,辅导员应该配合这些平台的设立,告知学生这些平台的使用方法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平台进行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

四、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如新环境适应问题、家庭问题、学习问题、人际问题、恋爱问题、性格问题、就业问题等,主要症状表现为:易怒烦躁、缺乏安全感、强迫症、抑郁症、自我封闭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轻则影响学生的学业,导致部分学生中途休学或者退学,重则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辅导员应如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年新生入学后,高校组织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根据测试排查出有问题的学生,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针对这些问题学生,组织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老师开展一对一的互动,并且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两方配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进行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是聘请该领域的专家来校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心理健康宣讲。

再次,辅导员应该加强心理投入和心理沟通。即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关注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多与问题学生进行交流,询问其学习生活上是否存在困难,必要时可以去学生公寓进行走访,在平时的交流中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此外,鼓励和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通过活动积极参与到人际交往中,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进步、情感满足、自我实现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最后,注意心理换位。用学生的眼光和思维去看问题,去了解他们的想法,体验他们的兴趣爱好,参加他们的班级、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学生交朋友。作为辅导员,不仅自己要学会换位思考,而且平时也要注意采用温和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使其学会理解他人。只要师生都能做到“心理换位”,学着用对方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这样,许多矛盾便会化解、消散。

作者:许力文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财经系

第二篇:高校计算机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

一、通过人才引进迅速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坚持“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通过招聘行业专家做为兼职教师,来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强调指出:“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匠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大与行业企业间的有机联系,注重吸引企业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所以现在高职院校专业课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已经被普遍的采纳和接受,而公共课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可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研室的教师大多是师范院校或其它综合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但是他们大多不熟悉医疗卫生各专业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如果聘请医疗机构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进行《卫生信息技术基础》下篇—卫生信息学应用基础的教学和实训指导。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确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卫生信息化的工作环境要求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发展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技术研发、师资培训等措施,以计算机信息技术这个通识课程为平台着力构建“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在岗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实施青年教师培养一帮一制,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迅速提高。鼓励和支持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到医疗机构的计算机信息管理部门进修学习和顶岗工作,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是,熟悉医疗机构的工程流程;参与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与维护、信息化的科研工作,提高指导信息化实践的能力;根据实际需求与医疗机构信息管理部门合作开发教材;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加深了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解,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具备了高职教师的特点,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如学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到医院信息化管理部门进修学习、顶岗工作,依次要熟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况、门诊挂号的管理、门诊护理站系统、住院收费管理系统、住院医护管理系统、门诊药房管理系统等,再给学生讲解和指导实训。

三、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在校外各医疗机构实训实习基地聘请一批相对稳定、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的实践教学能力,关心学生,注重师德师风,为人师表的兼职教师队伍,带领学生在医疗机构进行信息化实习实训,推进现场教学,同时有专职教师参与,使通识课程的教师也能与医疗机构近距离接触,通过实践体验,改革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在实处,满足医疗机构特色化的人才需求。同时也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团队。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催化剂,校外计算机信息化的实训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愉快学习过程。如在电子病历系统的实训中,学生已经通过在校的学习,知道了电子病历是记录患者就诊的信息,它包括首页、病程的记录、检查检验的结果、医嘱、手术的记录、护理的记录等。通过医院的实训,既熟悉了书面病历的过程,也学会了在全结构化电子病历书写系统进行电子病历的输入等过程。

作者:朱世臣单位: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第三篇: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构建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背景分析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成为当今企业关注的首要问题。通过调研发现,80%以上企业选择用人时,首先关心高职毕业生的爱岗敬业、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大部分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也关注高职毕业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企业建议高职学院在培养人才时,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校园文化的开展要贴近职业文化。企业对人才使用上有五点担心:沉不沉得下心,留不留得住人,做不做得了事,吃不吃得了苦,能不能合作共事等。这些要求都是对职业精神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基于劳模精神育人的职业素质培养设计思路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要途径。为开展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拓展教育资源,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思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加强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与劳模育人基地“双基地”建设,满足学生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每一年都把劳模精神育人与职业精神培育合二为一,从而达到劳模精神育人的目的。学院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与上海铁路局、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建设了铁路上海站、上海南站、虹桥站、上海铁路局客运段、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等稳定的劳模育人基地,使学生三年都可以在劳模精神感召下提高职业素质,着力打造了“德育导师,专业导师,就业导师”为一体的劳模德育导师队伍。

1.校企推行“循岗施教”的劳模育人模式。

根据本专业“三师并行、岗位导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专业学生就业的一线岗位群,总结一线岗位群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继而提升为“劳模精神”。推行“循岗施教”的劳模育人模式,培育“忠诚企业、甘于奉献、严守规章、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真诚服务、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校企架构“四轴联动”下“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点。提升的学生职业素质,必须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表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而这种作风和行为习惯是在训练或培养中逐渐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靠严格养成,或者说靠严格训练得来。我们的军队为什么有严明的纪律和顽强的作风,就是从平时认真严格的训练中培养起来的。其实良好行为习惯训练或养成的过程,是这些良好规范内化成观念,再由意志把这些观念外化成行为,以形成习惯和文化的过程。要使这样的训练或养成富有成效,过程是艰苦的,要求是严格的。现在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例如铁路运输企业的基本精神:一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奉献精神;二是尊客爱货的服务精神;三是遵章守纪的法治精神;四是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深圳地铁的企业精神为:“铁魂”精神———铁的意志、铁人品格、铁的纪律、铁军行动。上海地铁企业精神:以责为先、以诚取信、以才而立。南京地铁企业精神:奋斗、奉献、向心、向前。现代素质教育观强调,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序。我们今天对学生要求严格一点,就是对学生明天负责,从本质上体现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大爱。只有那种没有爱心的学校和教师,才会对学生不问不管,放任自流。正因为如此,学院的从严管理将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长及学生的认同。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围绕轨道交通行业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铁路、地铁运营管理各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构建“劳模精神养成、职业素质培养、职业人文素养熏陶、职业综合能力提升”等“四轴联动”下的“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教育模式。“四轴”中的每一轴都要通过校企合作的相应课程体系实施和第一、二、三课堂活动实现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三年三阶段,层层递进,使学生从职业启蒙到职业意识的培养,再到顺利毕业就业,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劳模育人的目标。

三、基于劳模精神育人的职业素质培养实践

1.第一轴的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培养。

一条主线:劳模精神认知,劳模精神教育,劳模岗位实践。第一年:入学教育劳模第一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专业认识”,劳模精神教育的专题活动(理想信念教育),观看劳模宣传片等。第二年:开设“体验式”企业实践课程,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管理。聘请劳模担任德育导师,观摩上海地铁“羽翼杯”3D之星选拔赛等。第三年:在劳模岗位上实践,注重对学生劳模精神的“爱岗、敬业、严谨、奉献”的劳模品质,以及“勇于创新”“、坚韧不拔”“、团队合作”的新时代的劳模精神的培育。

2.第二轴的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培养。

通过与铁路、地铁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春运”、“春游”、“暑运”等时节的工学交替,培育学生“忠诚企业、甘于奉献、严守规章、坚韧不拔、团队合作、真诚服务、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3.第三轴的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大讲堂、铁路、地铁2号线车站志愿服务、社团建设等,达到对学生基本人文教育、专业人文教育,到特色人文教育的培养。

4.第四轴的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培养。

第一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职业岗位体验性实习(“春运”2周),感受企业职场氛围。第二年:学习专业知识,专业顶岗实习(“十一”黄金周、“春运”2周、“春游”周末“、暑运”售票实践(两三个月)等,掌握企业职业规范。第三年:毕业设计,就业顶岗实习(4~6个月),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四、结语

总之,劳模精神育人与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专业建设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着力点,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必须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加强职业素质培养的深度与实效。

作者:张桂华单位: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第四篇:旅游职业素质教育的缺失与培育

一、我国高校旅游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许多高校旅游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导致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不少高校开展旅游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考虑发展因素少,导致学生在道德素质上的缺失。

(二)师资力量不足,知识更新周期长。

旅游专业是新兴专业,尤其在中国发展才20多年,不少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缺乏系统的旅游专业知识,教师队伍总体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少,名师更少。近年来,虽然有一批旅游院校毕业生充实到高等职教队伍中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动手能力方面仍需提高,且这些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实践经验,而学校很少为年轻教师提供外出实践机会。再者,教材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慢,与现实、实践严重脱节。

(三)教学模式僵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其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并且存在实践环节与教学内容衔接不紧等问题。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老师作为主讲,机械地灌输学生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断降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大部分教学只是偏重理论教学,轻视了实践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要求的需要。

(四)重视知识技能培养,轻视职业道德教育。

长期以来,旅游专业方面的高等院校注重的是传授旅游专业学生知识和技能,即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让学生具备从事旅游行业所需要的基本服务技巧和管理能力。而几乎没有学校设置与旅游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无形之中把职业道德教育置于一种或有或无的边缘地位。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对旅游职业道德内容的理解比较狭隘,职业道德认知比较模糊。目前旅游行业中出现的旅游专业毕业生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知识技能教育不能取代职业道德教育。因此,旅游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道德”的做法势必会影响未来旅游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高等院校旅游职业素质教育的培育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旅游业在人力资源上总体供不应求,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更是短缺,这就要求高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育上适时调整目标,使得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高校旅游专业在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旅游专业定位的同时,也应突出自身特色,灵活教学,针对目标市场培育目标人才,如为特定的旅游市场制定教学方针,培育其指定的专业人才,可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旅游教育作为应用型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都有一定要求,而我国目前旅游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且普遍偏低,缺少“双师型”人才。因此,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不仅要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也要注重其实践经验的培养。学校可定期选送部分优秀新教师到旅游行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服务标准,积累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管理人员为实践指导教师,以弥补专业教师从业经验的不足。

(三)改革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学校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结合,去粗取精,通过良好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课堂参与积极性。此外,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服务性专业,在课堂教育之外,学校应积极创造学生的校外实践机会,促使学生真正接触、感知旅游这个行业,让其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具体化、形象化,同时自觉注重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

(四)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旅游专业学生是旅游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诚信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旅游行业的一些从业人员言行不一、强迫消费、弄虚作假行为严重影响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对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健全旅游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加以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作者:罗杰单位:西南大学

第五篇:职业素质培养的语文教学改革

一、职业素质概述

当今社会,仅具备专业素质的人不会得到好企业的青睐。只有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能顺利找到好工作,进而在事业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功。因为,职业素质高的员工所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职业素质低的员工,职业素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此,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把员工的职业素质列入首要考核的范围。这就解释了是为什么企业招不到人,求职者找不到工作这一矛盾现象。因为,企业需要具备职业素质的员工,而很多求职者没有具备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

二、语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就业教育,从前文对职业素质的相关叙述可以看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对学生的成功就业、胜任本职工作,进而在工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提高本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以确保其能顺利就业。较高的语文基本素质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为学生今后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这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本校的语文教育。

三、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我国,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实施素质以来,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走的还是应试教育的老路。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职院校对语文科目的认识存在误区

国家明文规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备专业技术的高级人才。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这一培养目标被部分高职学校断章取义为高职院校只需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学生来学校是来学一门技术或手艺,以期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语文对学生的就业没有任何帮助。因此,语文课可以尽可能少开,甚至不开。

(二)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动力

高职院校的生源为高考没能考上普通高等院校的高中毕业生及从中等技校毕业的学生。前者是抱着不情愿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类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也不足;后者是因为没考上高中后到中等技校就读的,这部分人本身语文基础就非常薄弱,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语文又比初中的难度要大得多,这些学生基本上无法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这就导致了他们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从而放弃了对语文的学习。另外,不管是高中毕业生还是中等技校毕业生,他们对语文这一科目的认识都存在误区。在他们看来,高职院校是学习技术的地方,不需要再学习语文。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高职学生对语文科目的不正确态度导致其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

(三)高职院校语文教师队伍的质量良莠不齐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一般都是来源于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来源单一。再加上参加工作以后,教师根本无暇或没有机会提高自身的素质,导致了高职院校语文教师素质低下,教学水平低,无法满足需要。

(四)现有教材没有体现高职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普遍采用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教材,这些教材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偏少,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另外,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有关各行业新理论、新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四、提高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

高职教育的各相关部门应转变“语文对学生就业没有帮助”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语文对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进而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作用。并在具体操作中进行贯彻落实。比如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并提供财政支持,提高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质量。教育主管部门设置专门的机构来开展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以提高高职院校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对学校的语文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并在物质方面和政策方面提供足够的支持。

(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走出认识误区

“语文对就业没有任何帮助”,这是普遍存在于高职院校学生当中的错误观念,这一错误观念使得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没有任何动力去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高职院校应加强宣传力度,纠正学生们的这种错误观念,使其明白学好语文对其在就业、胜任本职工作及在事业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对高职院校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方式

摒弃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具有极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低年级可以较多的采用讲授法。但要注意把控讲授的时间,确保讲授时间不超过上课时间的三分之一,把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进行师生互动,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中高年级较多采用情景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勇敢提出不同见解。

(四)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主要目标,改革现有教材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一是要选取那些贴近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资料,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二是要注重教学实用性。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上来。

(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拓展师资来源渠道。其次,要鼓励并提供机会给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及研讨,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作者:杨营单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