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外债券市场发展评析范文

国外债券市场发展评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外债券市场发展评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外债券市场发展评析

美国债券评级市场和债券保险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为美国债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美国的债券评级机构主要有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等,他们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依靠出售自己的评估报告赢得市场利润,并不依赖金融市场的其他参与者,其经营和发展有很强的独立性,这决定了他们在债券评级中的客观性,使其能很好的披露信息和揭示风险,为债券投资者提供客观的参考。债券保险是指债券在发行或交易时,投保人(债券发行人或投资人)向债券保险机构投保,被保险债券往往获得和债券保险机构相同的信用等级,如果债券发行人不能及时的还本付息,债券保险机构将无条件、全额支付各种类型风险造成的损失。债券保险实质上是对债券的进一步增级以提高债券的流动性。通过债券保险不仅实现了信用增级,而且节省了发行人的发行费用,一般而言,债券保险的保费要比发行人按债券保险之前的信用级别发行债券所负担的利息成本要小得多。

美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尤其是债券市场上信用衍生品的不断创新为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作为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可以实现良性互动的循环发展。在美国的信用债衍生品市场上,一般是信用衍生品的创新先行,新的信用衍生品不仅增加了投资者实现套期保值和投机收益机会,极大地活跃了市场氛围和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在缺少相应的金融监管的情况下,这也增加了潜在风险累积的可能性,因此需要相应金融监管的到位。合适的金融监管及合适的监管力度需要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信用衍生品仍旧可以继续发挥其在债券市场上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后,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出于自身对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要求开始了新的金融创新的征程。美国债券市场的交易是以场外市场为核心的市场,政府监管与自律组织监管是其场外债券市场监管的主要方式,美国债券市场交易监管的目标是不断完善债券市场监管法规,并严格执法。

美国债券市场发展的教训

1、金融监管方面,第一,金融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功能监管是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盲区,提高监管的效率。同时在事前监管中,监管者应当对创新产品有更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和评估金融产品可能给监管体系带来的隐患。第二,监管机构需要跨部门的监管协调与合作。次贷危机充分表明,传统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一个创新产品涉及的金融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就显得更加重要。第三,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的监管。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须经清算机构及交易机构或类似机构审查,未集中清算的场外交易必须向交易所或监管者报告,监管者可通过实施对场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头寸设定限制等措施实现风险的控制。第四,加强国际监管的协调。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着众多缺陷,面对纷繁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无论是英国的统一监管模式还是美国相对分散的监管模式都有其内在的不足,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国际金融监管方面缺乏协调沟通,国际金融机构对国际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这要求各国在国际范围内要加强监管的协调性。

2、金融衍生品的供给方面,第一,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平稳发展。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带来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警示我国金融机构,金融创新不能过度,创新必须要建立在可控的风险基础之上。适度的金融创新不仅有利于金融深化,也能有效弥补国内金融机构的短板,逐步加速与国际接轨。第二,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不仅要注意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中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房地产市场过热、国外热钱流入过多等对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产生的风险,还要注重对自身驾驭危机、管理风险能力的培养,建立自我抵御、防范和化解风险的管理机制。第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自自身的规范化。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应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加强信息的披露程度,提高评级的准确性,给予投资者正确的风险提示。

3、投资者方面,第一,加强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实现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隔离。正是得益于健全的信用体系和市场化手段在不同产品和服务间设置的风险隔离,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才没有进一步传染到其他层次的贷款。由于不同信用水平的人和机构享受的资源和成本是不一样的,我国可借鉴美国在信贷市场方面的结构性技术,加强风险过滤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征信系统,有效进行客户区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第二,企业或个人都应该用正确的投资理念,根据自身需求做出充分分析后再做出投资决策。由于市场运行根据的是供给与需求机制,大多数投资者的理智行为可以纠正市场的偏差,避免不良证券需求过剩,同时给与证券发行者警示。

作者:石智伟常川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