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探析(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将变得更加严峻。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成为我们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高职院校;营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的营销人才,但是现在频频出现了用工难,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合适、专业的人员,新招聘人员学习能力差、创新能力差;而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因为缺乏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在应聘的过程中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国办发[2015]36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作用,对当前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也做出了指导性意见。在此环境下,我们进行了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希望从思想上、方法上、课程体系上、环境上彻底改变传统的商科人才培养,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转变思想
任何创新首先都是思想的革新,我们要从根本上理解创新,用一种新的思维、新的方式来进行新时代的人才培养。
(一)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要从意识、思维和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培育,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从素质教育到专业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历、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程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创新。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营造职业环境,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能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目前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专业教育实施依据是人才培养方案,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不同性质的课程体系作支撑。因此,我们为了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构建一个能充分体现创新创业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指导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改革、引入创新类课程、培养创新师资、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讲座、报告等系列活动,鼓励老师和学生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我们初步构建了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见下图:大一的人才培养以意识、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主;大二重点以专业知识、专项技能的学习为基础,进行创新突破;大三则以知识的多元化融合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营销专业在夯实专业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创新、创新活动、创业教育、创业大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分置换的方式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创新方法
(一)培育师资力量,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稳定发展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所在,而高职院校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展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1.送自有教师外出培训。通过送专业老师、基础课老师外出参加创新类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素养,保证各个层面的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利用创新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学院通过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制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培训教师,这对老师们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进行师资队伍激励。通过制订有相关奖励条例,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业活动中来,逐步形成一支稳定的、热心于创业教育的师德高尚、创新意识浓、团队意识强的专职师资队伍。
4.引入企业、行业师资。学校还可以通过长期聘请校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来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并指导创业活动的开展。
(二)创新教学方式,焕发课堂光彩
1.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课,大多因为我们的老师仍然舍不得“离开”讲台,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也没办法引起兴趣,传统的课堂讲授、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示范模拟教学法必须进行革新,使其焕发新时期的光彩。例如PBL教学法的使用,就将学生放在了课程主导的位置,自己找问题,自己探究,自己解决,教师只是一个引导作用,能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
2.教学手段的创新。营销专业的老师们应该熟悉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能充分利用技术环境的改变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性。微课、幕课,我们要尝试;一些教学平台、APP我们也学会使用。例如,“课堂派”这个免费平台,学生提交作业、老师给学生推荐资料、老师和学生的讨论交流等等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完成,学生的实训都可以通过平台的GPS系统来跟踪。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手段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后沟通。
(三)创新考核方式,让考核过程化、动态化、竞争化
传统的试卷笔试的考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营销专业再采用“一考定始终”的做法,或者简单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对考核方式的革新有三点建议。
1.考核过程化。专业课可以实行过程考核,对于整个学期的不同学习阶段和完成的项目情况,可以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这样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2.考核动态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还可以根据企业实际业务的完成情况来考核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企业师资也可以参与考核。
3.考核竞争化。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专业技能大赛来进行检验。例如:有的学校采用的“营销实训大赛”、“创新营销策划大赛”、“营销技巧大赛”,很多学校和地方都有的“创业计划书大赛”,教育部组织的营销技能大赛等创新创业类专业技能比赛,通过课赛结合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始终、落到了实处。老师和同学们通过参加比赛也进一步启发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营销各个专业一直是和市场经济高度衔接的专业,对知识的需求度和人员的培养都有很强的多元性。尽管各个学院目前都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很多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还存在,部分课程的教育缺乏先进性和前瞻性。营销专业要如何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本文提出三点建议:
1.优化课程体系。营销各专业都存在各门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现象,这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首先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科学处理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满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连贯性、层次性和学习的渐进性。一方面,我们将课程交叉重复的内容整合,重新梳理课程内容,但同时又要通过课程内容的梳理来淡化课程的独立地位,让学生明确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课程的紧密关系。另一方面,因为现在的学生思维灵敏,喜欢动手,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多一些能力训练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老师上课的说教,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经验,这样对知识的记忆力会更加深刻。
2.创新教学内容。为了让传统课程焕发新的活力,专业老师一方面可以引入一些创新类资源与原有课程融合。例如,可以引入“先天特质沙盘”与“消费心理分析与应用”课程融合,学生通过沙盘训练提高了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在进行消费者心理分析时会更加准确,沟通更加通畅。这样将原有课程改革成了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类课程,促进了多元化知识的交流,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创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在课程中也可以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对接,例如我院“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我们能根据企业的真实业务要求来设计教学和实训内容。
3.企业参与教学。企业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到教学,再到考核均能参与。大二的专业课主要是工学结合,任课老师指导学生根据企业真实业务来完成实训,企业师资参与部分实训。大三的专业综合实训则可以由企业师资和专业老师共同指导,以学分置换的方式来完成,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跟岗实习,将综合实训的项目置换成企业的业务,最后的教学评价由企业占80%、专业老师占20%的方式完成。
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
我们希望通过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来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更多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从而从思想到行动都能真正实现创新。1.校园环境职场化,构建新型的校园物质文化。为了给学生提供真实和模拟的职场环境,可以将企业真实工作的布置、设施等复制到校内实训室上,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实训任务时统一着装、佩戴工作牌,让学生上课犹如到企业上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变为对员工的要求。2.引入优秀企业制度,提升和完善学校制度文化。一方面,营销专业的专业课上可以按照公司的组建方式组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模拟公司,在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以及善于与他人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中也可以安排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实习实训,让他们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3.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特色活动,促进校企文化的互动和交流。(1)邀请优秀的企业一线人员进入讲堂,为学生开讲座、讲授专业课、指导实训,对学生进行诚信敬业的职业精神教育;(2)组织已毕业就业学生回校和在校学生交流,激励在校生树立目标,奋发图强;(3)将学生的第二课堂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和企业联合开展篮球赛、文艺晚会,通过活动拉近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距离;(4)举办由企业冠名或赞助的专业技能大赛。参赛项目、要求、评委均来源于企业。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深入企业调研,使之作品更符合企业要求,学生也通过这个过程对企业对市场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战技能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还要增加投入和改善软硬环境,这需要组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我们学院的具体做法一是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建成了“营销人才创新创业公共培训中心”,现在已经推出了一批创新课程资源,与传统课程实现了完美融合,教学效果非常好。二是校企合作企业支持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创业。我们有部分学生在企业就业中,在企业的支持下有自己的创业项目,实现了边就业边创业。三是在成都市政府的支持下,国际商贸城成为我们的首个校外孵化基地。
五、结束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式下,营销专业要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通过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观念,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从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从课外活动的开展上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教育质量,迈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使学校人才培养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姜锦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12).
[2]王祥翠.基于“大商科”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8).
[3]周赣琛.论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作者:张莉 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
第二篇: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
毕业生就业情况是研究市场对人才需求及选择状况的窗口,通过选取本院营销专业毕业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院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具体情况展开调查,通过多视角调查研究毕业生就业情况探讨毕业生社会满意度及收入差异等差异性研究,分析毕业生就业社会阶层变化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关系,从而能够从实际需求出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
市场营销;毕业生;就业差异;人才培养模式
1、研究目的及意义
中国传统的教育认为知识改变命运,由古至今无数学子期盼通过接收更高等的教育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越来越严峻,社会上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论调,大学不再是金字塔,大学教育也被拉下神坛。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基地,主导能力与岗位对接,技术与职业对接,面对目前的大众化教育及就业不景气的现状,更应该肩负起教育分流促进社会分层的任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发生转变,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着更加注重重内涵建设,注重符合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一些国内研究者也考虑“以学生为中心”,在具体调研过程中也考虑把毕业生情况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撑材料。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必将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学生就业出口情况也成为当下高校人才培养不容忽视的研究方向。
2、研究实施过程
本次研究针对近三届我院市场营销毕业生进行,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获得学生一次就业后流动去向的状况、变化及存在的差异。
(1)问卷调查。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83份,以学生个人情况、家庭背景和学校三方角度分别统计19个评价指标的各自比率,从家庭背景分析来看,在19个评价指标中,个人资料与家庭背景的6个指标,比例超过50%以上有4个;结果显示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父亲的职业48.19%以上的是农民,母亲的职业60.24%以上的是农民,从事个体户及与营销相关的不到1.2%。从就业单位分析来看,在统计问卷中有7个指标是涉及学生的实习单位情况分析,学生的实习单位主要集中在陕西,单位的性质63.86%是民营企业,岗位性质主要是基层管理和营销人员,薪水34.94%在1500-2500元之间,也有超过6000元以上的,但仅仅只占了3.61%。学生有一半人从事的都是营销工作,所以所从事工作与专业基本对口,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达到了46.99%。从就业情况分析,学生的满意度不高,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学生主要是民营企业的基层,薪水不高,这就增强了学生以后工作的流动性。从学校分析来看,5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设置的课程与实践环节合理,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综合素质不高,信息严重不足,学校所开设的一些专业核心课都非常重要,比如市场调查,推销与谈判,营销策划等课程。
(2)访谈法。本次访谈共对25名我院营销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访谈,访谈调研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获得更为明晰的毕业生就业差异性比较。通过访谈发现:第一,家庭背景对学生就业影响巨大。父母是农民或工作在国企和事业单位的都希望孩子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父母是个体户或做营销的,对孩子的工作地点和性质要求比较松,职业起点高,给其更多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支持。第二,传统家庭的教育对女生约束力更大,女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容易将离家近作为首选条件。第三,学生在刚毕业初期的跳槽带有一定盲目性,甚至会出现跨行业跳槽的情况,学生择业的价值观也需要纠正。相比较而言,跳槽频繁的同学获得的发展不如相对稳定的同学。第四,但凡就业情况优于其他同学的毕业生除去家庭背景影响因素外,都会存在这样的特质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社交与实践能力;锁定同一行业,具有认真、踏实、勤奋、努力、坚持的优秀品质。
3、结论及建议
根据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近几届毕业生的调研情况分析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以便充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毕业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应确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发展空间大,有用武之地的单位优先考虑;对于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在学生学业指导过程中要贯穿这一理念,帮助学生准确定位。
(2)社会与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而从高职教育的定位与特点来看,我们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正是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定位的基本方向,为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满足个性化需求,适当开设某些符合中级能力要求的课程,开设开拓知识或深化技能的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拓宽学生就业领域,我们专业设置主要定位机电产品营销方向,兼顾一般常规市场营销方向,两个细分培养即为:将营销专业的学生按自愿原则,分两个方向进行针对性培养:营销管理模块、机电产品营销模块,以重点打造某一方面的能力,形成核心职业竞争优势。
(3)鉴于优秀毕业生获得成功的共性特征,学生在校学习过程必须将专业培养与素质培养并重,切实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4)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从基本能力到专业能力再到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从刚进大学的一无所知到毕业后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必须与学生的特点相符合,分阶段逐层上升的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上按照学生实践的不同阶层将案例讨论、实习基地、情景模拟、项目训练等模式进行合理的组合,分别设计某种模式为主,其它模式为辅的综合模式应用,可克服单一方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更好地达到综合实训的目的和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水平和技能。
参考文献:
[1]豆小红,黄飞飞.代际公平、向上流动与“穷二代”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以湖南的分析为例[M].青年研究,2011
[2]李路路.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3]李云.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丽江师专为例[J].西部皮革,2016(04)
[4]方梅.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5]秦婷婷,兰福.黑龙江省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衔接情况(2+3)报告[J].商场现代化,2016(01)
作者:白琳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探析
摘要: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目标等高度重视,尤其是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规格尤为重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院校采用的培养方式,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这是和普通高等院校最大的区别,因此如何培养出拥有专业技能的学生,是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研究,以及对当前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进行探究,并阐述了营销岗位对营销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而找出提升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对策,由此来确定我国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职;营销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研究
一、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岗位群与职业能力分析
(一)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毕业的学生,根据当前不同行业种类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可以看出,面向营销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很多。只要行业中存在营销行为,都可以为营销专业毕业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根据市场现状,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重点分为四个类别:客户服务、市场、营销、其他专业。面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岗位群包括售后、客户专员、业务咨询等;市场类岗位群主要包括和市场有关的岗位,例如策划员、拓展员、调查员、促销员、督导员等;和销售有关的岗位群主要包括商品销售员、营业员、置业顾问等;其他的岗位群主要包括从事网络销售的营销员、物流员、培训专员等。
(二)营销专业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营销能力的人才,能够独立承担营销任务,并能从基层岗位做起,在市场销售一线发挥作用的营销专业人才。市场经济对营销人次的需求非常旺盛,营销岗位众多,并且对职业能力要求不同。有的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例如销售经理、营销总监等;有的岗位只需要有专业的营销能力,例如导购、业务、促销人员等。
二、加强高职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社会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
营销专业学生的除了掌握岗位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对具备综合性能力的技术人才需求旺盛。根据对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市场调查得知,营销人才最为紧俏,岗位数量在比其他职业多很多。但是也可以看出,这种需求两旺的形势,表明营销岗位的人员流动性是非常大的。我国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能力较弱,岗位适应能力差,而对岗位待遇期待过高的现象。高职学生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还存在竞争意识不强,心理承受力弱,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创新营销专业的教育机制,提高学生的就业忧患意识,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营销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市场经济活动中各个行业一线岗位的,对人才的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作为营销专业毕业生,对今后的职业发展要有职业规划。不管是哪种职业,都要经历五个阶段:求职、就业、成长、成熟、维持、衰退。职业成长过程中,每一个职业者都要做好承受一切困难的心理准备,用坚韧的意志和胸怀,解决工作中遇到各种事件。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历程。高职营销专业学生要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三)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改的要求
高职院校在招生方面,和普通高校出来一定差距。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考不上其他普通高校,最后无奈选择职业高校的,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是社会群体对高职院校了解不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加大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其中最为抢手的就包括就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高职院校的建立,就是为社会提供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社会的发展中看到职业教育的契机,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的探索职业教育的新途径,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职业技能人才。
三、目前高职院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缺乏细致化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设置的营销专业,主要是根据本科院校中营销专业的课程标准开设的,主要包括营销专业基础课程、公共课程、营销专业必须课程及选修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只是把本科课程内容进行了删减与简化,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实践课程。高职营销专业必修课程和本科院校相比,只是在版本上有些区别,而教材上并没有多大区别。高职院校没有根据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设置课程,并且专业教育的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很多能力培养得不到市场认可,而有些需要先进的专业知识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有些高职院校在培养营销专业人才时,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度关注政治理论的教授,轻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关注个别优秀学生的培养,轻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建设。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学的过于庞杂,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不具备过硬的职业能力。
(二)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高职院校在培养营销人才过程中,使用的教材、教案、考核标准等都是统一的,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营销专业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时,不是以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为依据,而是使用比较笼统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能根据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能力很难得到提高。高职院校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考核,重点是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来评判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公平性。理论成绩的还坏,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反映出学生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高低,很多学生对考核结果并不认同。而在实践能力考核过程中,考核者不对学生的特长进行考核,而是采用综合性标准,埋没了一些既有特色职业能力的人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在实施教育革新,其中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
(三)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育欠缺交互性
根据不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调查发现,所有院校的营销专业教育目的基本一致,都是为了满足市场对营销人才需求,培养具有专业营销能力人才,这些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个更多的实践经验。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一直都在遵循自己的教育管理体系,来应对不同岗位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但是这种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营销专业教育的交互性,就是应对当前营销专业培养过程中出的以上问题。从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层面,以及学生的就业质量来看,营销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必须与当地的产业需求相结合,这种交互性的好处就在于很好地解决了营销专业毕业生面临的专业能力不对口的问题。
四、高职营销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必经途径
(一)以市场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独特的营销专业人才
根据市场经济岗位群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销售群、岗位群、策划群、市场群。以上这些岗位群都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每一个岗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都有相应的要求。高职毕业生要想在这些岗位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分析土里能力,同时根据各种信息作出适当的判断,必能提供自己的讲解与解决问题办法,同时沟通能力和计算能力也是职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必须做好市场调查,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协调关系,根据市场职业群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目标,不断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岗位群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首先要从师资队伍建设着手,组建一批专业理论知识过硬,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其次教材的选择、课程的教学设计、考核体系等方面,都要围绕“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进行最优化设定。高职毕业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也是培养职业能力过程中不可小觑的方面,只有能自我提升的人才才能在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力度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改革中去。传统的营销专业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出于教学的被动地位,很多学生在课堂中学不到知识,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在实践活动中就很难做到位。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的进行教育改革,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把枯燥的理论教学生动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目的的设计的几个重点“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高职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有好奇心和好胜心,对有点困难的题目非常感谢去,愿意自主的进行探索。而每一个“任务”的完成,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进行很好的培养。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完成任务可以带来成就感,而完不成任务也会锻炼他们的毅力和对抗压力的能力。当然,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的设定非常重要,要求高职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设计的任务要以完成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和目的。
(三)加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营销专业的发展。师资队伍的质量一直是高职院校需要加强的重点工作。高职院校的教师很多都是来自本科院校的毕业学生,其中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很少。高职院校的教育的专业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行业实践经验。现在高职院校的部分教师大部分具备理论教学资质,但是缺少行业职业体验,很难说能很好地完成职业教育工作。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培养教师方法做足功夫,对教师队伍进行经常性的行业培训,可以利用假期期间,组织教师到企业基层去亲身体验,从而提升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能提升教师队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指导作用。高职教师队伍的人才来源,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毕业生,可以聘请工作在行业第一线,具有丰富职业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来当兼职讲师。学生可以从这些职业人身上,学到很多校外的实践知识,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可以给教师队伍带来新气象,督促教师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才能在课堂与实践教学中吸引学生,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四)利用企业和教研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具备职业能力的营销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的营销专业技术人才,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提供的各种岗位。岗位群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结构变化,高职院校在和企业合作过程中,可以得到有关岗位更新的第一手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对专业培养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更好的帮助。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需要有实践基础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企业进行合作,就可以安排学生到岗位第一线进行实习。学生在真实岗位进行实习的过程,就是提升职业能力的过程。企业在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过程中,可以选拔需要的人才,建立自己的人才库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这种合作关系会对高职院校、学生、企业三方面带来可观的效益。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营销专业培养人才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及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出发,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由过去重视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向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同时,高职院校要做好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工作,可以聘请工作的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以亲身经历向学生传授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体会。另外,高职院校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可以和企业达成合作关系,把教研工作和企业岗位群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孙颖慧.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研究.云南大学.2015(05).
[2]李晓娟.Y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11).
[3]李琴;王云.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软性职业能力的培养.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
[4]邱滢滢.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4(06).
[5]刘永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5(04).
[6]孙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6(06).
[7]李旭芳.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8]吴烽.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营销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15(10).
作者:谭耀卿 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