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市场需求下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当前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模式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组织实施和考核评价等。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寻求倒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法和策略,将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师徒技艺传承的方式以及订单培养人才模式的引入作为研究重点,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智慧旅游
一、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发展也非常迅猛,短短十余年间,已经有数百所学校纷纷开设了旅游相关专业。短期之内快速发展的高职旅游专业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一)产业发展迅猛是旅游人才培养的动力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日益高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旅游行业产值更是达到了“井喷”似的迅猛发展状态。乘借经济发展的东风,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发展进步飞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350万,平均每年新增50万,缺口近200万。各地的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数量供不应求。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对于人才培养工作高度重视,已经设立专项资金,计划到2020年共资助1000名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培训1000名骨干“双师型”教师,除此之外,还组织开展“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创新创业型英才培养”项目,到2020年,共资助300个项目团队。这种如火如荼的形势,客观上更为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二)人才培养存在矛盾当前的旅游市场存在着一个二元悖论,一方面,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另一方面,相关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却一岗难求。造成这种窘境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才培养的方式与结果不能和市场的需求高度契合,二者之间存在诸多需求差距,旅游公司认为毕业生的素质达不到自己的客观需求,而毕业生又认为工作待遇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导致现实矛盾一直无法有效解决。
二、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这种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闭门造车”的人才培养模式,注定要为市场所排斥。
(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结果。人才培养必须与岗位需求相适应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但是当前的部分高职院校却没有使之匹配,并且由此导致了诸多连锁问题的出现。首先,一成不变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通病。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多年甚至十余年没有发生变化,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方式都一直沿用最初的蓝本,将旅游专业的学生定位于胜任导游岗位的单一目标。其综合素养基本上局限于“基础的知识、储备的技能、流畅的语言、良好的举止、熟练的台词、热情的交流”,没有突出本质的特点,客观上也就导致该专业的人才竞争优势逐步弱化。实际上,这些年旅游市场对于专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已经提出了全然不同的要求,对于“信息化、多元化、专业化”等方面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墨守成规”甚至是“消极懒惰”的敷衍态度,让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一直居于“卖方市场”的盲目优势地位。教育教学部门与就业指导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并非由了解市场需求的人员确定,客观需求与培养方案之间的天然鸿沟越来越深。其次,忽视网络信息技术挑战是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又一失误。所谓“事易时移”,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极为明显。在传统旅游行业中,人才的特点表现在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密集性、及时性和系统性”等方面,而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这种信息占用优势逐步丧失,由此直接出现了智慧旅游的概念和做法。所谓“智慧旅游”是一种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媒体终端”为技术载体,以“信息服务、物流服务、交通服务、视听服务和餐饮食宿服务”等为服务内容,以“便捷性、互动性、系统性”等为特点的全新旅游产业形式。这种旅游产业新兴形式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不同机构,将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但是,由此提出的挑战也十分严峻,高职院校一味地保持原有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定位,则必然会与社会实际发展相脱节,导致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出现失误。
(二)课程设置脱离实际高职院校的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直接影响着专业课程的设置。当前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有基础而无特色”和“重理论而轻实践”。首先,课程设置存在“有基础而无特色”的弊端。许多高职院校当前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大同小异,甚至有时候院校之间几乎没有区别。这种“互相借鉴,彼此参考”的结果就是“千人一面,了无差异”,不同学校之间的课程设置几乎完全一样,缺乏自己应有的特色。通过查阅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和大纲可以发现,几乎都是“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用技能”“文化基础课程”和“实践实训活动”几个模块,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模块中的内容也高度相似,虽然这种模式保证了该专业的基础较为扎实,但是对于发掘学习特色专业的优势,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则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次,课程设置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旅游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和要求,侧重实践操作是其行业的客观需要,尤其是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实现“短、平、快”的目标,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是两种极端,一种是单纯注重专业理论的灌输,另一种则是将实践教学等同于“放羊”教学,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年,直接将学生推向市场,由其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或者到指定单位工作,在各种工作中完成“实践学习”。虽然都有其客观存在的基础和一些“不得已”的原因,但这并不能成为课程设置“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理由。
(三)课程组织僵化教条教学过程中,课程组织的形式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课程组织存在着僵化教条的问题,教学过程侧重于理论讲述,对于其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较少。高职院校的学生中一部分人的学习能力较弱,学习兴趣较低,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而单调,往往短期之内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教学热情或能力,直接回避诸如“案例分析”等需要较高教学组织技巧的课程组织形式。还有一部分教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只要能够“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就好,追求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上述种种情况直接造成旅游专业教学形式单调、僵化。
(四)考核评价单一低效旅游专业的实践性特点非常明显,通过单纯的卷面考试很难考查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成绩和效果。当前的高职院校在旅游人才的培养与考核过程中往往采用期末一张试卷,平时几次点名的简单方式来完成对学生的监督与考核,这种方式不能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准确检测出来。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旅游人才的素质更加倾向于人文素养的培育和职业道德的提升,然而传统的试卷考试形式涵盖面窄、检测度弱、指导性差,已经不能很好地为人才的考核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与建议
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密切配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积极地调整与改变。
(一)明确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合格人才,首先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概括而言,需要在“专业知识、信息能力、人文素养”三个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首先,专业知识是指加强基础专业课程的比例,不需要涉及太多的精深专业课程,换句话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专业基础底蕴,不追求深入的学术研究能力,追求专业知识的扁平化而非垂直化。其次,信息能力是指加大网络信息技术与旅游专业的结合力度,为毕业生应对智慧旅游的挑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实际上也是另一种的“授人以渔”,不追求过于具体的旅游专业软件和技术,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毕业生拥有能够在未来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技能的平台或工具。人文素养则是指在智慧旅游的大背景下,旅游人才应当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储备,并尽可能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怀与感悟,能够在工作中让自然景物或文史遗迹与自己的人文素养产生共鸣,更好地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避免只是鹦鹉学舌式的简单重复介绍。
(二)建立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方案高职院校今后设置校企合作课程将是培养旅游人才的必经之路。学校开设旅游专业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为毕业生提供理想就业岗位,为此,实行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方案是不二选择。当前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尝试与地方的旅游景点和旅游公司合作,共同协商人才培养的方式,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应当成为其他学校主动学习的榜样。此外,开设地域性旅游课程,既是一种学校课程特色的展示,又是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就业支持的有效措施。当前部分学校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尝试立足于当地的旅游资源,开设特色专业,这种“广口径、重特色、立足当地、订单培养”的模式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比如,吉林省、河南省、四川省等部分地区的高职院校已经开始积极尝试这种立足于“省域旅游资源”,设置“地方特色课程”的改革,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优化课程组织的展现形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强烈的应用性特点,应当牢牢守住这一原则,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当参考借鉴“前门后店、师徒相承”的课程组织形式。实际上古代的学徒制非常适合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工作,以“案例分析”“模拟实践”“师傅带徒弟”“小组分工合作”等“货真价实”的岗位实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远比简单枯燥的理论讲述简单快捷得多,真正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目标。
(四)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考核旅游人才的培养结果需要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既然单纯地采用试卷测评方式已经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那么就应当将定性的评价考核方式引入综合评比活动之中。教师可以将课外活动的表现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依据,比如前面提到的人文素养的培育,不是一张试卷可以体现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读书单,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根据学生在日常交流中的表现,对其人文素养进行评定。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职业操守、同伴关系等都作为其专业素养的考核内容,因为旅游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高职院校的旅游人才培养工作繁杂而持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变革之时,一定要慎之又慎,确定目标之后要坚决执行,避免“朝秦暮楚”“左右波动”的反复摇摆之态,否则将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肖岁利,张孝存,李宗平.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1(4).
[2]刘永红,董兆伟,王媛媛.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3]鲍润华.智慧旅游背景下关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7(5).
[4]姜霞.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2(s2).
[5]崔文静,于英丽.旅游管理专业“旺出淡归、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32).
作者:董彬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