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金融人才与市场需求研究范文

金融人才与市场需求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金融人才与市场需求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金融人才与市场需求研究

一、我国高校金融人才的供给

我国高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包括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一线客户服务或业务操作型人才;二是管理决策型的高级金融人才;三是理论研究型的金融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针对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金融行业。首先,对于一线客户服务或业务操作型人才来说,一般由技能培养型大学或应用型大学培养,只需掌握其岗位所必需的金融理论知识和能力,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成为高端金融人才的路途需要自身的不断学习和提高。其次,对于管理决策型的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一般由知识型或研究型大学培养。知识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不过分注重专业的划分,培养的金融人才储备了复合知识,知识面广,基础扎实,素质较高;而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性,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精深与广博,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开拓性。对于理论研究型的金融人才来说,一般由知识研究型大学培养,侧重于金融理论知识、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级研究人才和创新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高校多培养的是理论型金融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供给还比较少。这就导致了我国当前金融行业所需人才与金融本科院校所培育的人才不对接的问题。这就是说我国高校金融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二者衔接不上,金融人才的供求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例如,银行的柜台业务人员只需要高职高专的学生就可以满足其要求,但是本科生甚至更高学历的研究生充当柜台业务人员的现象却普遍存在,这就意味着我国金融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供给短缺问题亟须解决,否则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综上所述,一方面,普通金融人才出现了过剩现象,部分金融高校人才毕业就面临着结构型失业问题,普通金融类人才结构性过剩;另一方面,高素质金融人才供给不足,很多金融机构因为人才短缺而不得不放弃开拓业务的机会。

二、金融人才供求失衡的原因

我国金融业人才供求失衡是人们和学界的共识,主要应归结于我国高校对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与金融业用人的标准不同所致,究其原因,大致有四大主要具体原因。

1.知识体系设置改革力度不足传统的本科院校虽然本着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宗旨对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都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习惯于旧的教育模式,所以其知识体系的设置和培养内容变化不大,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承,且培养内容陈旧、更新慢、未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滞后于金融业的最新发展,教材更新不及时。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环节设置较少。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设计,各学科内容重复的部分较多,教师间没有系统的交流,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全面的结果,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专业知识设置单一,选修知识较少,人才培养具有批量生产的特点,不具备特色,这都会使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出现脱节的现象。

2.人才培养方法和人才培养手段简单化,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仍然是以讲授为主,虽然也有课堂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但是多以理论为主,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性,学生处于被填鸭者地位,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课堂上缺乏理论知识的吸引力,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到期末考试时学生为了应试而学习,等到考试过后,所学知识印象不深,很快被遗忘,导致就业时出现工作能力薄弱。培养手段多以板书为主,虽有多媒体教室,但是实践性还是不强,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课时很少,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不多,人才培养与科研联系松散,这些都使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大打折扣。

3.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方法和条件的不足现阶段金融类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知识讲述仍以理论为主,实验课只是作为理论课的补充,而且课时也较少;各类实验学科的规划缺乏统筹安排,不能在总体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规划,并进一步细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训培养体系;对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较少关注,校内没有大量的先进的及时更新的实验室作为学生锻炼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支撑条件,校外难以寻找适当的便利的对口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和校外实践效果未达到理想目标。

4.教师队伍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本科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生直接转为教师的,具有金融机构工作经验的教师所占比重较低,且对于实际的金融问题研究欠缺实践性,教师缺乏金融背景,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有待加强,这种状态间接地影响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建议

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与市场需求接轨,这既是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抉择,更是我国高教改革的唯一方向。

1.调整金融市场人才培养的知识设置合理科学的知识体系设置是实现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开设有助于学生分析、管理、沟通、表达、创新能力及培养团队意识的相关知识,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调整知识体系设置,一只手抓理论知识体系,另外一只手抓实践知识体系,两方面都不能放松,不能重理论、轻实践,也不能只强调动手能力,忽视理论基础,理论与实践培养要统筹兼顾,要在讲述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将实习、实训、论文设计和科研创新等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使二者形成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探讨主干知识稳定不变,而适时地弹性地结合最新的学术成果开设新的知识。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细化知识体系,例如在金融类这个大模块下,细分为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投资业等中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模块,具备不同知识与技能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知识,进行未来职业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实训,充分提高个人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学校改革学分制度,增加选修知识比重,配合学生进行职业准备。再例如结合当今金融学领域的前沿理论和行业发展动态开设适当的选修知识,在基础知识之上拓宽学生的眼界,开阔学生的金融视野,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选择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在调整了适当的知识体系后就要选择适当的人才培养方法和人才培养手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前提下,可选择职业性学位形式,即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从微观金融角度分析问题,以微观个体为分析对象,研究金融体系、价值评估模型和资产定价等,注重现实问题的研究,借用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注重产学紧密结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微观金融的讲解,与金融实务和管理联系密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模拟现场等人才培养手段多种多样,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还要合理地使用模拟实训软件,发挥多媒体与板书的双重作用,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验培养时间,在打好理论基础的条件下,反复地进行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高硬件设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了知识体系并选择了人才培养方法后,硬件设施也要及时更新。要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室和实验基地是必不可少的。金融特色应用型本科学校应当建立有关金融知识的实验室,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数据库和专业软件,模拟各种金融交易,如模拟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锻炼学生的各项应用技能,让学生熟悉相关金融知识的整套实际操作流程。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实验室硬件配置并及时更新,如购买银行业务软件、期货交易业务软件和证券投资软件等,建立模拟银行、模拟期货交易中心、模拟证券交易市场,通过实验室做实验的人才培养过程,可以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金融理论,又可以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类金融机构的实际操作程序,也可以使教师真正地掌握相关金融技能和完成相应的金融交易。实验室里的金融业务实践活动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真正地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4.培育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金融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的优劣,教师的素质是关键性因素。目前在各类本科院校中都普遍缺乏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金融行业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虽然可以从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中聘请一些既有丰富实践基础又有一定理论功底的专家,但是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还是要以培养校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主。首先要调整校内教师的知识结构。金融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的建设对教师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除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以外,还要具备实践经验,并能够随时了解专业和产业发展动态,掌握最新学科理论、技术和方法。学校应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进行实习、进修或调研,以及参与实际部门的课题研究等,增强教师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改变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状况,使教师能在实践工作中获取最新资料,并积累工作经验,以提高业务技能和充实人才培养内容。学校应根据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特点及时调整师资结构,针对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和行业工作经验的实际情况,让中年教师实行传帮带,对于青年教师在人才培养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进行指导,使青年教师更快地适应人才培养工作,在实践中了解金融行业的发展动态,积极参与金融实践活动,参与教育改革,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于青年教师还要充分挖掘其潜在能力,鼓励其承担各类科研课题,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培养青年教师交叉运用相关学科的兴趣。当前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应用型金融人才和复合型金融应用人才的培养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政府、企业、金融行业和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努力,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我国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遇华仁郭伟潘娟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