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辅导员体制范文

高校辅导员体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辅导员体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辅导员体制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现有辅导员工作体制的问题探析;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具体思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实施及保障机制,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双肩挑”干部在教学研究与行政管理上难以并重、“双肩挑”干部难以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双肩挑”模式不利于管理干部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双肩挑”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管理、这固然是针对企业中管理与技术“双肩挑”而言,但何尝又不对辅导员队伍的“双肩挑”的批评呢、学生社区辅导员。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娱乐和交往的主要场所,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目前,单凭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的工作已无法满足日益高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和完善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十分必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辅导员。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可以选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辅导员,在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生动准确地讲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变观念,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长期以来,辅导员在待遇、培养、提升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队伍的积极性、稳定性很难得到保证,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较为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辅导员岗位被当作一个驿站,不少辅导员在此歇歇脚,便匆匆奔赴其他更有吸引力的岗位。因此,“职业化”建设便成为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中心话题。

一、现有辅导员工作体制的问题探析

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由专职与兼职人员两部分组成。兼职辅导员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青年业务课教师兼职,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工作“双肩挑”;另一种是由研究生党员和高年级本科生兼职,他们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是以兼职为主,配备少量的专职人员。

“双肩挑”模式是随着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因管理人才奇缺的状况而诞生的。具体做法是从专职教师中选拔优秀骨干担任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同时保留教师编制,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于是“双肩挑”模式很快被移植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1987年5月29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较多的兼职人员组成……高等学校的每个班级均应配备兼职的班主任、导师或辅导员,可从教书育人好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中选拔。这对于密切联系群众,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都有好处。他们中间许多人可以成长为既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又能兼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教授。经验证明,这种‘双肩挑’的做法是培养和造就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现在通行的辅导员“双肩挑”模式的政策依据。“双肩挑”模式运行十几年来,确实培养和造就了许多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教育兼长的复合型人才,对加强政工干部岗位的专业化,提升政工干部的整体素质起到不小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事业也不断深化改革,对管理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原有的“双肩挑”模式开始受到挑战,[2]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双肩挑”干部在教学研究与行政管理上难以并重;(2)“双肩挑”干部难以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利益的关系;(3)“双肩挑”模式不利于管理干部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4)“双肩挑”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管理。目前,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的辅导员队伍大体上沿袭了“双肩挑”的模式。应当说,这样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了。高校辅导员最基本的两项工作是思想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难度和工作责任都非常大,工作事务尤其繁琐,对时间的需求量很高。同时,他们的教学工作并不轻松,专业发展也需要极大的精力。辅导员很少有大块的时间用于专业的研究,失去时间保证的研究,很难指望能出什么成果。角色和时间的冲突,使他们精力分散,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或教学中。美国工程师学会报告认为,把技术上有才干,但管理上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选拔为管理人员是一种愚蠢的做法。[3]这固然是针对企业中管理与技术“双肩挑”而言,但何尝又不对辅导员队伍的“双肩挑”的批评呢?

研究生兼职的情形又如何呢?现在的研究生在专业上的压力本来就非常的大。三年时间(有的学校甚至是两年)必须完成英语、政治及十几门专业课的学习,完成几万字硕士论文的撰写,还有公开的任务,有的还要完成导师的项目。全力以赴地应对这种种任务,应该都非常吃力,遑论其他?辅导员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他们难以保证的。一个是事关前途的学位,一个是一份兼职,在难以两全的情况下,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放松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只要不出什么大事,各种考核也可以勉强应付。由于只是课余兼职,学校针对辅导员的约束机制也很难对他们发挥效应。高年级本科生兼职的情形也不容乐观,一是他们自身的思想还不成熟,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二是仅比自己所带的学生年长一两岁,难以确立威信。

因此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继续提倡“双肩挑”和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兼职是不适宜的。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基本力量必须职业化,并辅以少量的兼职人员。

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具体思路

在探讨辅导员职业化措施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大致情况。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已基本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申请进入学生事务领域工作的人员通常需要具有心理咨询、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并就各自的专业开展工作。同时,美国有近百所大学设有培养学生事务硕士的专业,为大学学生事务部门培养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生事务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4]

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和职业化是以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专门设置的机构、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的管理人员等为标志的。我国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在“独立地位”和“专门机构”环节上已经实现,惟独缺失了“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的管理人员”这一环节。这种缺失造成了多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尽管投入了很大精力,却收效甚微,辅导员队伍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可喜的是,目前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已经得到了多方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3月)指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北师大已经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学生事务管理硕士学位班”。上海市科教党委也推出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一些措施,“力争在学生辅导员队伍中培养一批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实践经验,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政管理工作的职业型工作者”,[5]并提出要努力构建“金字塔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以从优秀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中遴选出来的后备队伍为“塔座”,以现有专兼职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为“塔身”,以职业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塔尖”,形成科学合理的梯队。[6]这对推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当前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尝试在学生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辅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配备专业化辅导员,以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内涵建设。

1.学生社区辅导员。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娱乐和交往的主要场所,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区辅导员是以学生社区为主要工作领域的一线工作者,肩负着在社区延伸学生工作的任务。社区辅导员在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学生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领导下开展工作,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以学生党建、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学风建设、指导服务、安全稳定等为主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目前,单凭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的工作已无法满足日益高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和完善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十分必要。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包括:一级网络由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组成,二级网络由院系总支副书记和心理健康辅导员组成,三级网络由心理咨询专家组成。心理健康辅导员处于三级网络中的第二级,相对普通辅导员而言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又比心理咨询专家更贴近学生,能够高效、快速地实施心理救助与介入危机干预。心理健康辅导员必须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原理与沟通技巧,获得一定的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3.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必须接受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计算机应用、毕业生就业与管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的法规研究、人才市场营销及人才需要趋势研究等方面的培训,获取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主要负责向学生提供政策法规、就业心理、信息咨询、就业技巧、职业设计等方面的指导,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服务。对

一、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从入学开始其生涯规划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辅导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帮助和指导,同时还提供课程学习和专业发展方面的辅导;对高年级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提供政策法规、就业技巧、公关礼仪等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走上社会,在就业初期即为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4.“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辅导员。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可以选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辅导员,在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生动准确地讲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5.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这与传统的专职辅导员比较接近,主要从事党团建设、社团指导、社会实践、考核奖惩、帮困助学、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以从具有多年辅导员工作经验或学生事务专业毕业的人员中选拔。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实施及保障机制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W·G·莫纳汉说:“面对现代社会的每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可以通过管理职能的某种方式求得解决。”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种种问题的确需要且可以“通过管理职能的某种方式求得解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管理上解决以下问题:

1.理顺体制。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辅导员队伍的编制问题;二是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在编制问题上,辅导员应由目前专兼职并重过渡到专职占绝对多数、兼职为辅的模式。这既有利于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非职业化”问题,又能缓解学校编制紧张的现状,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在管理体制上,明确辅导员归口和管理,避免出现“多头使用,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有效建立辅导员的工作阵地。

2.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坚持“高进、明责、精育、严管、优出”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培养。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努力提高组织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技能。在人员配备上按照1∶120的比例,切实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把辅导员从繁冗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有精力从事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方面的研究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办事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其教育和管理工作。[7]

3.改变观念,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长期以来,辅导员在待遇、培养、提升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队伍的积极性、稳定性很难得到保证。个人的职业预期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与现实存在较大反差。这需要有关方面更新观念,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确立辅导员也是高层次人才,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也是一门科学的观念,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生活待遇,使他们感到术业有专攻,认同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能够在工作中找到专业的归宿感,从而在学生工作上“咬定青山不放松”,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如何在队伍建设过程中贯彻职业化的构想呢?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可资借鉴。企业的人力规划通常包括五个步骤:确定组织目标与计划、预测人力资源需求、评价企业内部人员技能状态及其他内部供给特征、确定净人力资源需求、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以保证适人适位。[8]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一般能够在前四个步骤上落实到位,第五步却不尽如人意。其实,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以保证适人适位,属于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是辅导员走向职业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职业化的发展需要引进职业生涯管理的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对每位辅导员进行分析与定位,帮助其确立自身在专业目标、岗位目标和职级目标等三个方面3~5年的发展轨迹,使其明确自己在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个人定位与相应任务。要明确地指导辅导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预期的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优化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解决辅导员发展的后顾之忧,从而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目前部分高校吸取和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办学经验,引进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是对职业化的有效保障。运用质量管理的理念,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结合起来,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程序文件”,规定学校相关部门的岗位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清晰界定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工作接口关系,使所有涉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处于全面的受控状态。同时,通过质量目标层层分解,让每一位辅导员明确自己应尽的职责。对每个岗位尽可能设置目标值,建立岗位责任制,由学生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加以监督和考核,使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有章可循。建立质量管理闭环控制与循环调控系统,将队伍建设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改进的每一环节纳入内审、外审,确保队伍建设的持续改进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在质量管理体系下,能够获得足够控制和确保达到要求的质量水平,职业化实施规范高效。

由“非职业化”过渡到职业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有辅导员的职业化过渡培训任务比较艰巨,需要有关方面的密切配合。同时要严把入口关,优化选留、引进机制,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和学历层次,造就一支立场坚定、业务过硬、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辅导员队伍,顺利完成“非职业化”到职业化的转变。

[本文是上海市学校德育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及创新机制研究”成果之一]

注: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3月

[2]参见姜从盛等:《对高校管理人员“双肩挑”的思考》,《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3期;祖秉元:《高校管理干部不宜双肩挑》,《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5期;张锋、顾乾礼:《战略性需求:高校管理队伍必须走职业化道路》,《江苏高教研究》1998年第1期;燕红等:《浅谈高校管理干部的“双肩挑”与“专业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年第3期

[3]转引自顾乾礼:《战略性需求:高校管理队伍必须走职业化道路》

[4]参见蔡国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发展及其特征》,《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赵庆典:《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况及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上海市科教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6]翁铁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要有新思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参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8]詹姆斯·W·沃克,吴雯芳译:《人力资源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