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产业结构与市场发展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经验证据
(一)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活跃,持续推进产业整合近年来,我国并购重组十分活跃,交易模式层出不穷,交易金额屡创新高,占全球的比重由2003年的1.46%上升为2014年一季度的10.20%(图2)。资本市场是企业并购重组的主渠道。2013年,并购重组涉及的行业广泛,尤其是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并购重组数量最多(图3),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通过企业之间的参控股、收购、多种形式促进存量调整及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导资本集中于新兴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以沪市为例,2012年和2013年,共有737家次启动了重大或非重大的资产重组和吸收合并事项,合计交易金额达到6560亿元;有12家沪市公司收购海外资产,交易金额近500亿元,比较典型的有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公司,中信证券收购法国里昂证券等,通过跨境并购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提升了公司价值,实现了多元化资产配置。
(二)资本市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新的主导产业形成沪市属于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新兴产业公司,虽然市值规模和盈利规模较小,但是从经营业绩看,2013年新兴产业公司实现平均营业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10.4%,实现平均净利润6.6亿元,同比增长16.5%,高于沪市整体增长率。从盈利能力看,2013年新兴产业公司实现净资产收益率11.74%,销售净利率11.1%,远高于沪市非金融类公司整体水平,反映出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和更高的行业壁垒。2013年,沪市战略新兴产业类公司形成的指数上涨40.74%(同期上证综指下降6.7%),媲美纳斯达克及道琼斯指数。深市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有532家,占公司总数的33.08%,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各82家、221家和229家,分别占对应板块公司总数的17.08%、30.74%和60.42%。2013年,这53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平均销售毛利率24.23%,高于深市20.21%的平均水平;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5亿元,同比增长13.34%,远远高于深市全体公司平均增速1.67%。数据表明:新兴产业公司发展态势良好,资本市场解决了资本结构失衡问题,全面提高了公司研发能力和产品性能,实现了快速发展。
(三)资本市场创新特征突出,推动技术进步创业板设立四年多来,已成为创新型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重要平台。创业板公司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技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创新特征更加突出。2013年,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占比和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均居三板块之首。2011-2013年,创业板3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30%的公司共63家,占该板块公司总数的16.62%,其中19家复合增长率超过50%。沪市新兴产业公司的创新特征也更加明显,从研发投入来看,2013年新兴产业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4%,高于沪市均值2.6%。
二、资本市场与青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分析
(一)青海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2013年,青海地区生产总值2101.05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第9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7.59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204.31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689.15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12.4∶48.8∶38.8转变为2013年的9.9∶57.3∶32.8(图4)。第一产业占比下降,说明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增长速度最慢;第二产业占比上升,受惠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全省通过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工业,建成了铝电联营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符合工业化过程的一般规律。第三产业占比基本呈逐年下降态势。2013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0%、43.9%、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相比而言,青海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与全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趋势不符。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7.7%、58.5%、33.8%转变为2013年的4.2%、65.8%、30.0%(图5)。该指标直观显示出青海省第二产业贡献率持续保持高位,经济发展对其依赖度较高。同时,近年来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有所下滑,且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青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青海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抓住时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效果。1.高原现代农牧业加快发展。青海第一产业中设施农业、生态畜牧业、林产业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但由于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同时第二、三产业与农业的衔接不够,加工和服务功能不到位,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2.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青海第二产业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依托优势资源,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业,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填补空白。但青海省工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方式粗放,主要工业产品大多为工业初级产品,资源和能源消耗较高,工业能耗占青海省全社会综合能耗的80%以上。二是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趋同,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重工业占92%,轻工业占8%,轻工业发展明显滞后。三是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3.服务业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青海第三产业中,国家党政机关与社会团体、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及教育文艺广播电视事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第三产业整体的增长速度。另外新兴行业如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广告业等也开始呈现强劲增长的发展势头。但从增加值比重来看,这些新兴行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三产业仍以传统行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农业和工业的提升作用还很有限。
(三)资本市场对青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效应1.直接融资增加,推动地方经济发展。2001年至2013年,青海省企业通过股票市场首发融资73.6亿元,增发181.58亿元,可转债110.70亿元,累计融资共365.88亿元,有力支持了一批龙头企业发展。2014年,辖区四家上市公司启动再融资工作。其中,金瑞矿业计划募集资金1.34亿元,广誉远计划募集6.39亿元,青海华鼎计划募集10.89亿元;盐湖股份计划募集54亿元.青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已达到200余家,并成功发行了私募债券合计3000万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个性化的金融服务。2014年辖区有三家企业在深交所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共计7.54亿元。2.并购重组增加,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青海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一是2004年,泰达科技入主青海明胶,此后青海明胶的毛利率由13%上升为21%,增长了53.8%,并重新启动停滞了4年的扩产方案,产能扩大一倍,在销售、研发、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二是2010年,盐湖股份换股吸收合并盐湖集团,扭转了*ST数码亏损局面,避免暂停上市的风险,整合了双方资源和业务,发挥了协同效应,彻底解决了两家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问题。3.引进战略投资者,选择并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投资者是市场新价值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近几年来青海省引进战略投资合计约19.75亿元,支持了全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如某农牧业企业获得1.45亿元投资,远高于企业当时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规模,帮助企业克服了资金瓶颈。同时,战略投资者能够促进青海优势资源、特色产业与东部地区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对接,有助于青海省中小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
三、资本市场推动青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资本市场整体规模偏小,直接融资比例仍然较低长期以来,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在青海省融资结构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系统已成为影响青海省金融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2014年6月末,青海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995.3亿元,同比多增加161.6亿元,增长25.4%。纵向来看,当前青海省贷款增速仅次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超常规投放,处于近年来的较高水平;横向来看,青海省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三。而同期直接融资方面,辖区上市公司上半年未进行股权融资,全省企业利用债务融资工具在银行间市场实现直接融资52.7亿元,发行企业债22亿元,累计实现直接融资74.7亿元,直接融资比例较低。
(二)上市公司结构不均衡,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比重偏低截至2014年底,青海省共有上市公司10家,其中沪市主板6家,深市主板3家,中小板1家,无创业板上市公司。截至2014年11月15日,新三板有挂牌公司1332家,北京、上海、江苏等6省市合计占比达到68.47%(见图7)。青海仅有1家企业于2014年11月25日获准在新三板挂牌,1家企业目前正在落实反馈意见。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的设立对于拓宽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青海省在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仍落后,在融资压力大的情况下,大批中小企业极可能因缺乏及时的融资支持而丧失发展机会或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三)私募股权基金利用不足,不利于持续的价值成长整体来讲,我国私募股权行业还不成熟,青海省企业得到私募支持的企业更是相对较少。由于青海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市场活跃度不高,一方面私募股权基金对青海地区企业缺乏了解,另一方面青海的中小企业自身缺乏自我推销的主动意识。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本市场结合不够紧密在青海省部分产业领域,还存在着以行政力量决定产业发展方向的非市场化行为,而资本市场对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具有天然优势,青海省尚未能有效利用市场力量,选择、研判、推动产业发展的方向。从政策层面看,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政策导向不明显、不具体。从行政层面看,产业政策制定部门、金融部门、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不足,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从企业层面看,直接融资意识较差,特别是不能充分利用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中心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
四、资本市场支持青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法制环境,优化金融生态在金融生态的诸要素中,金融法治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序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创新能力,决定了金融生态环境将来的发展空间。并且随着经济转轨的不断深入,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会不断出现变化,需要解决的风险隐患也不断出现变化,这其中很多方面都和金融生态环境中的法律问题密切相关。青海应将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做好当前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逐步营造良好的法制金融生态。
(二)引导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以国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契机,大力培育青海上市后备企业,形成较为完善的拟上市企业培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拟上市企业培育力度;积极推动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实现“小额、便捷、灵活、多元”融资;加快完善青海省区域性股权市场。充分利用中国证监会对符合条件的西部企业公开发行上市实施优先审核的制度,加快青海省企业上市进度。
(三)鼓励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并购重组,强化资本市场的产权定价和交易功能,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淘汰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和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资不抵债的企业,鼓励省外优质企业通过买(借)壳收购控股权等方式重组青海省企业;盘活存量,发挥上市公司龙头作用。鼓励通过定向增发、并购重组、整体上市等方式解决相关问题,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有步骤地解决某些行业的“小、乱、散、差”问题,提高行业集中度。
(四)发展和引进股权投资机构,引导资本流向新兴产业近些年,青海省新兴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上看,在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中大多处于高技术产业的低技术制造环节,产品附加值不高,劳动报酬率低。应广泛聚集和引导财政资金、社保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投入青海省优势资源领域,支持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战略性重组和发展,在扩大新兴产业规模的同时,促进其向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发展。同时,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努力解决其在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避免盲目发展,减少市场风险。
(五)推进产业内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扶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同时,还要推进落后产能公司转型升级。青海省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这既是优势,也存在过度依赖的风险,尤其是青海省钢铁、煤炭、冶金、水泥等多个行业被列入工信部淘汰落后产能名单。对于第二产业,一方面可以推动其改造升级,提质增效,一方面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措施,促进其做优做强,保障落后产能行业公司平稳过渡。整体来看,青海省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依然低下,且结构不平衡。生产性服务业的良性竞争与快速发展,不仅能够给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而且能够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关键。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其规模小、缺乏资产抵押,因此,应采取中小企业区域集优债、集合债等方式,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创业板和新三板企业,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六)以资本市场为核心构建中小企业支持体系一是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合作互通机制,通过加强青海省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建立健全企业金融需求信息全覆盖的共享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全力支持拟上市(挂牌)企业发展,并在符合法律法规、监管政策、银行风险控制要求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并由此获得较高回报,降低贷款风险,形成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金融合力。二是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资信评估制度,优先支持信用记录良好、有市场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在相应政策上给予优惠,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难行。三是创新政府与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经验丰富、管理规范的投行机构及专业高级人才,支持中小企业IPO、并购重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完善担保机制,实现企业债券信用增级。四是在利用资本市场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想上增强主动性,提高前瞻性,如鼓励青海企业利用互联网金融、鼓励企业优质项目利用股权众筹平台融资等。
作者:李蔚春陈婷单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青海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