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城市群市场定位与竞争力培养范文

城市群市场定位与竞争力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城市群市场定位与竞争力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城市群市场定位与竞争力培养

一、城市群相关的几个关键概念辨析

(一)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中的历史产物。据专家研究,人类社会的城市发展史已长达九千年左右[1]。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化的发展历史不同于城市发展史,城市化发端于18世纪的英国产业革命,而城市始于人类世界第一座城市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甚至包括某些相关的自然科学学科都走研究、涉及或关注城市化发展问题。伴随而来的涉及城市的相关热点研究,更是数不胜数。关于“城市化”这一概念最早由何时最先突出,目前比较一致的有两种。一种是1859年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他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是像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7]另一种是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的概念[8]。学术研究中,一般认同马克思的第一种用法,到现在涉及到城市化的研究将近一百五十年。城市化形态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农村的城镇化;二是大都市圈,比如大上海都市圈等;三是城市群。由于城市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景观、人口等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就必然会引起各界人士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极大关注和广泛兴趣。

(二)城市群与城市综合体

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而形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凭借其集聚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成为全国和区域性的经济核心地区和增长极,不仅经济结构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而且城市群内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和产业区,发展潜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释放出来[2]。“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二、城市群竞争力的缘起与评价标准

“黔本无驴”,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也是“舶来品”。在1990年5—6月的HBR杂志上,Prahalad和Ha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这一概念。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甚至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力的混用现象。以至出现了国家(国际)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城市群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但是,他们之间有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见下页图1)。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影响着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对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就目前而言,国际上对城市群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经合组织(OECD)以城市间交流频繁程度和劳动力流动性这两项为标准,在经合组织的27个国家中选取了78个城市群,给出了各个城市群人口、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就业率、占国家GDP比重、劳动参与率等指标数据,并根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对其进行竞争力排名。在中国,倪鹏飞等选取十大体系、35个指标;规模指标体系、中心城市指标体系、城际联系指标体系、分工指标体系、产业发展指标体系、质量指标体系、效率指标体系、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首次对中国15个城市群竞争力进行了发展阶段和影响范围的评价[3]。为了更具有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实际运用中,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是由其结构竞争力、功能竞争力、绩效竞争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用公式表述如下:城市群综合竞争力=F(城市群结构竞争力、城市群功能竞争力、城市群绩效竞争力)其中,城市群的结构水平、功能水平和绩效水平,分别代表城市群的发育状况、能力大小和运行效率。结构竞争力是城市群的根本性因素,城市群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系统,对结构竞争力的充分认识,往往决定了一个城市群竞争力的永久生命线,因此,在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中的权重也最重。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也往往由此展开[4]。

三、当前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突出影响因素

(一)发展规划一直在变化之中方向不对,努力白废。中原城市群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从昔日的中原城市群、郑汴一体化,再到时下的“中原经济区”,政策似乎缺少一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总是希望通过新方案寻找区域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战略出现定位模糊,方向出现偏差。不过,在2010年5月,焦作新区、新乡平原新区、许昌新区同时获得国家批复,加上去年获批的郑州新区、开封新区、洛阳新区,中原城市群中已经有六大城市新区规划蓝图获得国家批复,这些政策因素又为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和发展提供有利因素。于是,在2010年6月8日至9日,在“中原经济区发展高层论坛”上,又提出把原本由9个城市构成的中原城市群扩容,把18个省辖市全部纳入中原城市群整体规划布局,然后以“中原经济区”的名义申请“国家战略”。

(二)产业群和企业群的竞争力不强河南省目前是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从目前上市公司来说,包括国内外的上市公司,近3000家,市值大约是60万亿(高峰值)。虽然,目前的股票市场不景气,而且,在产业上有一流的企业不上市,比如华为等,二流的企业要上市,三流的企业上不了市。但是,上市公司毕竟代表着有潜力和前景的企业和产业方向,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市场经济的晴雨表,而且,是一个企业,产业甚至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有效助推器。在河南省,截至2009年,境内外的上市公司数为62家,累计募集资金509亿元,资本市场已成为服务河南省经济发展、支持中原崛起的重要力量,但这与河南省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的地位相称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三)发展方向和定位模糊,造城“”日益重视国际形象,是几乎所有中国城市主政者的共识,也是中国城市不可逆的潮流。全国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5]。就中原城市群来说,远景可以,但是“罗马非一日所建成”,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点滴之功,几代人以上的努力和付出。

四、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思路与建议

(一)准确定位,一以贯之中原城市群,作为中国城市群中的后起之秀。必须起点准、方向对、步子稳、特色鲜明。在这一点上,中原城市群中,无论哪一个城市,也比不上京津冀城市群的首都北京,北京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体育、信息等各种中心于一身的全能型城市。也只有北京,可以向世界城市迈进,成为该城市群的首要发展极,何况,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只有纽约、伦敦、东京三个。

(二)利用好人口优势,进行高质量的城市群建设中原河南省,有接近1亿的人口,而全世界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才26个,庞大的人口资源,为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人才资源。另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黄亚生教授的研究也表明,从1996—2007年,也即在中国的城市化突飞猛进的时期,中型城市的人口密度实际是在降低的(至少是户籍人口)[6]。

(三)链型模式的无缝对接链型模式是日本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国家在进行工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进行产业的转移和调整。作为工资成本的大幅提升以及在出口方面的种种限制,下一波就是向大陆的内地转移和非洲等地转移,作为内陆省份的中原,更有相对优势,正好迎上了第二波发展的机会,发展中原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