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内农村报业市场调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村文化的相对落后,是制约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重要的是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通过报纸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使更多的农村居民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掌握了一些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增强了致富本领。发展农村报业市场,有利于繁荣农村文化建设,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居民。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仍然相对落后,看报难的现象在各地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这决定了我国的报业发展必须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居民,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农村居民。通过大力发展报纸产业,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科技给养,这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实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且使先进文化牢牢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促进文明村镇建设。
一、政府应当切实担负起应有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传统的传媒观中有种经典观点:报纸是城市文明的产物,农村没有报业经济,因而也没有报业市场。然而,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却显示,农村不仅有报刊市场,而且农村居民读书看报、了解时事的愿望还非常强烈。可同时不容回避的是,相对于报纸竞争激烈的城市来说,农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报荒”现象———报纸种类偏少,投递不到位,阅读时间不足,信息量有限,不能满足农村居民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要等等。粗看起来,农村居民的读报愿望和农村当前的“报荒”现状似乎是矛盾的,然而在出现这种矛盾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我们的报纸是否真正满足了农村居民的阅读需求?是否真正让农村居民在读报中得到了好处、有了收获?面对农村居民的迫切需求,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如何应对?
(一)增加投入,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近几年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各地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少地方的农民已经是仓廪实、衣食足了。钱袋子鼓起来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欲望越来越强烈。然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是跟不上农民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作为文化产品之一的报纸,主要表现为在农村地区覆盖面不广,农村居民看报时间不长,获取的信息量不足,对报纸内容满意度不高等等。由于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脱节,当前农村地区的一些不良现象、不良旧俗沉渣泛起。有的农民经常参与不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经报道河南固始县段集乡庙会期间,有人公开跳脱衣舞、进行赌博。这不仅造成社会危害,还害了农民自己,对于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很大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包括推广读报用报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加速农村文化脱贫,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透露,国家在支持新闻出版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上,在政策层面将有一些实实在在的新举措,具体有这样几条:在目前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中,要让能满足农村居民需求的报纸进入“书屋”,让农民在享受书香的同时也能与报纸为伴;国家设置相关的出版基金,扶持“三农”出版物的出版;在由国家财政支持,为少数民族提供出版物的“东风工程”中,将适合少数民族阅读的报纸也考虑进去;免费向西部12省农村党支部提供党报;国家的公共资源———新闻出版资源要向农村倾斜;三农类的报纸面向农村的出版,税收要给予优惠,争取全面免税,或者是先征后返;加强与邮局等发行渠道的合作;制定鼓励社会参与的政策等。这些政策支持为报纸在农村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农村报业市场的发展送来了春风。
(二)对农村类报刊的发展给予扶持和帮助
《南方农村报》是业界公认办得比较好的农村类媒体之一,其经营初步跨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这说明农村类媒体走市场化之路,在服务农民需要中生存和发展是可行的。但是,据了解他们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目前,全国许多农村类媒体仍在苦苦支撑,恰似“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很难实现对“三农”的关怀与责任,很难较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中国应扶持发展农村类报纸这一行业,使它发展成为一个产业。报纸等媒体虽然是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产物,但中国农民群体的数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相当大,这个群体或阶层与城市其他阶层差异很大,指望城市其他媒体(包括机关报)能大幅度满足他们的需要是不太现实的,因此中国应大力发展农村类媒体这一行业,让这个行业专门反映农民的呼声,专门为农业服务。农村类媒体专门服务居住很分散、购买力很低的农民,专门服务风险很大、效益很低的农业,它的发行成本、采编成本很大,广告潜力很有限,因此它需要政府的扶持,让它以更低的价格销售给更多的农民。正常情况下,《南方农村报》每期16版(四开),50%彩色,每份0.8元,全年120元,这相对城市报纸来说,单价是很高的了(如《南方都市报》60多个版才1元/份),如能降低一半报价,据邮局发行人士估计,发行量将会翻一番,五六年内,广告量做到3000万元是完全有可能的。扶持农村类报纸的政策设计务必鼓励农村类报纸走向市场,让报社在服务和满足农民的需要中发展壮大。报纸只有满足农民的需要,农民才会自愿掏腰包订阅,只有农民自愿掏腰包订阅的报纸才是有价值的报纸。靠行政命令,靠指令性计划来发行的报纸未必真正发行到农民的手上,如果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任务强迫农民订阅他自己不喜欢的报纸,就是加重农民负担,是要不得的。由政府或企业出钱订报再免费送给农民的做法也难以持续,即使长久送给农民也未必适合农民阅读,农民很可能不看或当废纸卖掉,造成大量浪费。因此所有扶持农村类报纸的政策设计都必须鼓励报社走向市场,鼓励办适合农民看的报纸才是长久之计。具体而言就是:成立扶持农村类报纸发展基金,按农村类报纸的有效发行量即市场发行量,而不是行政干预的发行量进行补贴,以降低报纸的单价,让更多的农民订得起。这种补贴不是全额补贴,农民必须自己支付部分报款,这是检验农民是否需要这份报纸的办法。按实际发行量进行补贴鼓励报社增加发行,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减免农村类报纸的广告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文化建设费等,以减轻报社的负担,鼓励报社发展广告业务,增加收入,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向有条件的报刊社发放新的刊号。在农业的细分行业中有不少经营成功的报刊,如《中国花卉报》、《农资导报》、《长江蔬菜》等,媒体专业化、针对性服务的办报办刊方向值得鼓励。目前国家实行报刊号总量控制的政策,可能导致报刊号有偿转让市场的出现,这对农村类报刊创办适销对路的专业刊物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不采取其他措施介入报刊号资源的分配,则对农村类报刊服务新农村的整体局面是不利的。盼望新闻出版总署能早日介入报刊号资源的调配,尽早给有需要的农村类报刊单位调配或发放报刊号,或给办得最好的农村类报刊社奖励刊号,当然要规定这些新刊号不得用于办与“三农”无关的报刊及不得进行倒卖。
(三)发挥基层政府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提高农村居民读报用报的自觉性
信息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报纸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作为基层的县市、乡镇政府以及村级组织,应当积极引导农村居民读报用报,满足其信息需求,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为地方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服务。和农村居民联系最为紧密的村委会,可以学习印度开设乡村阅览室的经验,从实际需要出发,在村委会设立专门的阅报室,把村委会集体订阅的报纸用报夹夹好,挂出来,供农村居民阅读。也可以在村民居住聚集地制作橱窗,每天把报纸贴出来,让村民养成看报的习惯。还可由村委对报纸分类剪贴,把党的方针政策,把各种文件法规,把养殖、种植等方面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分门别类地剪贴好贴出来,让村民在短时间内汲取更多的“养料”。也可以把剪贴的报纸装订成册,便于村民需要时来查找。还可针对村办、民营企业,种植、养殖大户等特殊群体,把报纸上的精神、信息和知识送上门,既解决生产问题,又提高村民学报用报的兴趣和积极性,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农民生产致富提供信息渠道和智力支撑。县乡两级政府部门在宣传订报用报工作中也要转变工作作风,要杜绝过去那种强行摊派的做法,农村报刊的发行和征订要充分尊重农村居民的意愿。在制定农村文化发展政策时,要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规定,为农村居民订报提供便利、开辟绿色通道、提供资金扶持,比如,对于村民订报可实行政府采购,在采购前,各级政府农业和党委宣传主管部门要当好参谋,根据村民的实际需要制订报刊的采购目录。采购品种和数量一年一定,向社会公示。对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报刊,征订资金可通过“上级拨付一点、县级补助一点、乡镇自筹一点”的办法解决,对经济薄弱乡镇则给予重点扶持。报纸投递是制约农村地区报刊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报纸在发行上一定要投递到户,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村地区实现一定的影响力。为了扶持报刊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对农村居民订报给予适度补贴,这种补贴可以直接补给农户,也可以补给地方邮政局。在报纸征订时节,可以组织邮电部门上门征订,在农户门前设立信箱,报纸投递到户等等。此外,还可以在行政村设若干名报纸投递员,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这可以健全农村发行投递网络,为农村类报纸进入千家万户提供可能的条件,使报纸投递网络成为乡村公共必需品之一。
二、报纸传媒应肩负振兴农村市场的历史使命
(一)开展调查研究,细分农村报纸读者市场
读者是报纸新闻传播活动的归宿和最终指向,能否抓住读者决定了一张报纸的成败。“他们接受新闻信息,检验新闻信息。他们时聚时散,随着新闻与他们的相关度大小时隐时现。他们有时或非常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非常淡漠地不置一词。”因此,只有了解当代农村居民的阅报需求,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办好农村居民真正喜爱的报纸。农村居民的阅读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其中既有了解邻里间、身边事的欲望,又渴望获知城市乃至国内外的大事的需求,既有对知识的渴求,又有娱乐的需要。笔者归纳一下,农村居民的阅读需求主要有5大类:信息类,特别是国内外的一些大事要闻,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一样,也有相当的了解欲望;政策类,比如养猪,到底能补贴多少?什么时候补贴?到哪里去领?等等,他需要了解很细的政策;科教类,由于农村地区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渠道少,因此,农村报纸还担当着一定的教化功能,通过报纸生动活泼的宣传,农村居民从中可以学到不少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法律法规类,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化新型农村转变,原有的小农价值观和当今的市场生存法则产生激烈的碰撞,各种利益频繁冲突,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农村处在矛盾凸现期。因此,如何用消息、通讯、评论、深度报道、连续报道等新闻形式正确地引导、疏导、开导、辅导农村居民,让他们了解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营造健康向上的农村舆论环境,是农村新闻传播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他的阅读需求还有诸如生活服务类等等。面对如此复杂的人群、如此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新闻出版单位在进行报纸定位、开展新闻宣传选题策划时,一定要从农村和农村居民的实际出发,多到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合农业的生产结构、农村的产业结构、农村居民的就业情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农村居民对报纸需求的多元化的趋势,进行农村读者的细分,办出一批定位准确、读者层明确、受农村居民欢迎的报纸,实现报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而言,笔者认为报纸在农村的有效读者市场至少应作如下细分:务工人员、经商农民、农村妇女、农村未成年人、专业农民等。根据这样的目标读者、针对这些人员的读报需求进行选题策划、市场开发,农村报业市场这块大蛋糕才能从虚拟变成现实。就拿农村妇女这一目标人群为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妇女不仅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巩固,而且在工农业生产、社区建设当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就笔者调查的扬州地区农村来说,当地男性劳动力大多出门经商或务工,妇女在家承担着种田养殖、家务劳动、侍奉老人、教育孩子等重任,其文明素质的高低对于乡风文明的建设、对于农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母亲决定民族未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首先需要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素质。然而调查下来的实际情况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年中农忙时节一般只有两三个月,农村妇女的闲暇时间比较充足,平常三五个人坐在一起打毛衣、做针线活、打麻将、闲聊等现象非常普遍,读书读报者甚少。从调查结果看,农村妇女每天读报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只占28%。这种状况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适合她们的报纸太少,报纸内容无趣无聊,没法让她们产生阅读欲望;二是长期以来她们没有养成读报的习惯,她们对于报纸的潜在需求没有被开发出来。笔者认为,面对农村妇女这一庞大的读者阶层,报纸出版单位应该策划一些适合她们阅读的内容,比如实用编织技术、农家菜谱、农村家庭医生、育儿常识、文明礼仪、邻里关系、子女教育、婆媳关系等方面的栏目,以满足她们的实际需要。对于新闻来说,农村女性更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因此报纸在进行读者市场细分时应对这些阅读喜好进行充分的关注。
(二)增加可读性,提高报纸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
当前,许多农村居民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脱离土地,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从某种角度说,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已具备了市民的特征,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和城市居民在本质上差别不大,只是这些“市民”在生活习惯、收入水平等方面和城市居民还有差距,身上尚存不少乡土味道。因此,在对农村读者进行定位时,已不能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当代农村居民,但同时也不能把他们完全等同于城市居民,作为一张以农村居民为基本读者的报纸,应该多进行市场调查,走到农村读者身边,急农村居民之所急,想农村居民之所想,代表农村居民的利益。只有这样,这张报纸才能够自然地被乡村居民视为自己的报纸,视为自家的公共论坛和精神家园。面向农村的报纸也应该和面向城市的报纸一样,具有高度的亲和力,有丰富细致的人情味,根据新闻传播的规律,进行新闻信息传播和各项社会服务。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心理具有相当强的实用性,这要求我们的报纸应该关注社会新闻,同情弱势群体,监督政治权力。在具体的新闻报道方面,报纸要努力做到国际新闻农村化、外地新闻本地化,必须针对农村居民关注的、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题材进行开拓、深入分析。此外,农村居民更加偏爱语言浅显、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的新闻报道和知识信息,愿意阅读那些亲和力强、和自己的生活比较贴近的报纸。因此,报纸媒体要尽可能用通俗甚至是当地的方言俗语对重大新闻事件予以分析,将专业性的政治术语转化成农村居民可以普遍接受的语言,追求报道的可读性、趣味性。传播经济和科技信息时要注意联系农村居民的理解和运用,或加以实例佐证,或配发照片明示,使农村居民尽可能便捷地感知信息、接受信息、运用信息,同时还要畅通农村居民的信息反馈渠道,强化报纸的服务性和互动性。一张报纸的价值表现在它的实用性上,面向农村的报纸更是如此———通过信息传播活动,便利于农村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便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参与政治,便利于他们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改善自己的文化娱乐和精神生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服务是平等和互动的,读者是否接受则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判断。笔者在调查中听到不少农村居民反映,他们最反感的是一些媒体打着服务农民的幌子,到农村招摇撞骗,获取不当利益。如此“服务”,即使再到位,也得不到农村居民的认可和欢迎。作为一张富有职业责任感和良知的报纸,应该蹲下身子,将心比心,以情换情,借助细致周到的服务赢得农村居民的认同,激发农村读者的订阅欲望和购买行为,增加报纸发行量,吸引广告客户,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农村读者也能通过读报用报,开阔眼界,增加修养,提高生活品质,改善生存环境。
(三)增强服务性,提高农民对报纸的信赖度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农村居民是中国社会各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他们面临着大城市市民感受不到的环境震荡,为了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生存,他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学习农业科技、学习商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掌握城镇生活的基本规则,了解社会变迁的趋势,只有这样17才能保证自己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不被历史所遗弃。所以,以农村居民为基本读者对象的农村报纸,必须充分发挥其教育的职能,充当农村居民继续教育的工具。报纸在报道时事、反映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各项实用知识的传播,为农村居民适应社会的变迁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报纸毕竟不是学校,其知识性内容的传播并不具备系统性、整体性,但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累积,点滴的知识信息就会转变为改造社会、服务农村的物质力量。农村报纸要姓“农”,内容要“土”,才能走进农村、走进农民。坐在城市的办公室里办农村报恐怕是再也行不通了。作为农村报业系统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深入农村,直面农民的工作、生活等诸多艰苦环境,为农村读者服务。农村报纸的定位是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居民,农村报纸要让农村居民信得过。农业发展到今天,已从田间地头延伸到企业的加工车间、城市的农贸市场、超市及市民的餐桌上。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现在,农村居民不再仅仅单纯关注农村实用技术层面的问题,他们同样关注农业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农村产业发展的趋势等体制和政策层面的问题;各种法律法规、市场信息也是他们现在关注的对象。农业生产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经营方式迅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和城市、农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服务“三农”的农村报,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生产、生活,更要紧紧跟随他们的足迹,用新闻报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开展调查研究,明确读者需求,把最鲜活、实用的东西奉献给农村居民,真正把报纸办到他们心坎里,这是新形势下市场对农民报的呼唤。农村居民渴望通过订报读报,得到实用的信息和直接的帮助,解决具体的困难和问题,对所订报纸的期望值比较高。要使“三农”报纸成为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必读的“基本生活资料”,必须在实用性、服务性上狠下功夫。具体说来要具备以下几点:其一,涉农新闻要全面及时,对重大新闻与突发事件,尤其是与农村居民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必须提供全面及时的深度解读;其二,涉农信息要真实可靠,杜绝有偿新闻,消灭虚假信息,绝对不能给坑农行为以可乘之机;其三,涉农宣传要准确可信,对贫困农村现状的报道应实事求是,无需粉饰太平、掩盖问题;其四,坚决维护农民权益,揭露和抨击一切欺农、坑农、愚农、伤农行为,坚决维护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面对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一个群体,农民报要做好资讯整合工作,把农村居民需要的惠农政策、科技动态、市场行情、求职用工、文化、娱乐、生活信息加以梳理,为农村居民提供引导性、趋势性信息,把报纸打造成政策手册、致富手册、生活手册和健康手册,让农村居民用得上、离不开,这样的报纸自然成为农村居民手头必备、心中最爱。农村报纸要多听农村居民的意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现在所有关于农村问题的讨论大都发自城市,很少有来自农村基层的声音。本来应该是“三农”报道主体的农村居民,却被忽视了,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反而成为报道主角。农村报在报道过程中应该多听农村居民意见,做到“听农村居民说话,为农村居民说话,说农村居民的话”,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形势下报纸为农传播宗旨的实现。要知道中国有9亿农村居民,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9亿个“脑库”。他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摸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比专家学者的专业性建议更朴实、更实在,也最有针对性。因此,报纸要主动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使他们获得足够的话语权,能在关系到他们自身切实利益的事情上拥有主动权,这是媒体应有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四)完善发行网络,拓宽增收渠道
在报业发达的今天,各类都市报纸争相涌现,纷纷争抢城市报业市场这块蛋糕,报纸同质化严重,报纸想增加发行量就变得很困难。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一个巨大的受众群体,近年来农村经济日渐发展,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可观。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商家会注重农村市场的开拓,越来越多的面向农村的广告需要农村报纸的依托。有人“预言”,继都市报之后,农民报将是下一个报业市场竞争的热点。报社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放弃对农村报纸市场的争夺。报纸在农村的发行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投递,一是征订。目前报纸在农村一般都是邮发,许多报纸认为农村发行需要成本过高,不如打捆交与邮局了事。这就出现报社本身对农村报纸的投递缺乏有效监控与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中间环节增多,报社无法直接与农村读者沟通。投递不好,征订更是问题。邮递员一次性送很多报刊,在征订期间不可能专门为某一家报纸做工作,这也削弱了报纸在农村推广的力度。因此报纸要深入农村,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村发行体制的问题。笔者认为,报纸在农村要实行自办发行体制。投递方面,成立专门的农村投递网络,目前农村的交通状况已大为改观,报社也无需专门配备过多的发行车辆,许多地方无论是车辆还是投递员均可实行兼职,比如从县城到乡镇,完全可以指定交通车以承包的方式捎带,一个月几十元钱,顺便投递报纸是农村居民很乐意做的事,将这种投递的网络建立起来,开始时进行一系列的培训,然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以合同的方式执行,是完全可以操作的,只是工作需要细致而已。关于征订,报纸深入农村首先要做到有的放矢,不是每个农村居民都会订报纸,要推广报纸,就要细分农村读者,抓住那些农村致富带头人,进行有目的的“劝说”,并在农村树立榜样。市民订报是消费行为,而农村居民订报大多是投资举动,他想从报纸上获得科技、致富信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所以只要报纸能使之得到好处,且价格适当,劝说农村居民中的先进分子订报是并不难的。再者就是对农村征订员的激励机制很重要,有的农村居民收入低,每年能通过推广报纸收入几百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必将带动更多的人来做报纸的发行工作。报纸深入农村,给人的感觉是只有付出,难有回报。其实也不然。如果留心一下,会发现现在的广告早已渗入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且不说随外可见的广告招贴,就是原来用于宣传计划生育的农户家中的土墙,都改成了什么“太太口服液”“脑白金”等产品的广告,这说明现在还是有很多产品将农村做为目标市场进行开发的。深入农村的报纸版面或周刊怎么创收?首先是找准这些产品,找准专门针对农村的商业信息,才能适销对路。而有些产品为什么将广告做到农户的墙上,说明正是缺少一种专门在农村通行的媒介。另外,创收还可以通过策划活动来实现。如湖南卫视《乡村发现》在全省开展的十大村姑评选,就在农村引起很大的反响,报纸同样应该根据农村的特点策划一系列的活动,从新闻到活动全程介入,比如关注农村特困家庭,关注农村五保户的生存状态,关注农村的奇人奇事等,用系列活动、系列报道来形成报纸的影响力,用报纸来推广、宣传活动,用活动来招商创收,这样,报纸深入农村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培养和造就亿万新型农民,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使他们能够持续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紧迫而又根本的任务之一。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造就亿万新型农民,不仅是专业性涉农媒体,更是包括党报、都市报在内整个报纸行业的责任和义务。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报纸传媒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