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改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设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对于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更是受到了各个行业的青睐。而在实际中,为了确保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合,在实践中可以从职业胜任素质的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调整,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职业胜任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最为核心的资源。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市场上很受欢迎的专业,在实际中为了确保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相符合,学校可以从职业胜任素质的角度入手,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进行优化调整,促使学生可以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良好结合,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顺利的进入到相应岗位[1]。
一、职业胜任素质特征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的意义
(一)职业胜任素质的特征。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职业胜任素质是同一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工作绩效。职业胜任素质是可以通过观察、考核呈现出来的,其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透过企业文化氛围、组织环境等,也能了解到一个人的职业胜任素质[2]。在实际中,职业胜任素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职业胜任素质与企业绩效有直接关联,职业胜任素质会对企业的绩效造成很大影响。2.职业胜任素质具有等级性、可测性,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分级、测评。3.职业胜任素质可以很好的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其呈现的是跨时间、跨情境的思维行为。(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引入职业胜任素质在的意义。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持续加剧,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有很多岗位在人才选拔、任用上,对于人才的智力因素已经不太看重,更加看重的则是人才本身的工作胜任能力,具体来说企业更加渴望招聘到具有很高岗位胜任素质的人员,以此保证人员可以高素质的完成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从职业胜任素质的角度开展人才培养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岗位工作胜任能力提升[3]。同时以职业胜任素质为导向,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进行改革,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契合企业发展要求,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水平提升。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现状。新时期下,社会各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从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际看,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职业胜任素质培养。首先是在教学方向上没有及时作出调整,难以触及新理念。当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向还比较固定,灵活性不够,整个教学是以学生顺利毕业为主,虽然学校希望学生可以在毕业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但是在教育活动中并没有因此专门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素质,专业教育过于机械化。其次教学方法相对比较滞后,难以满足学生的职业胜任素质发展需求[4]。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依旧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没有充分体现出当代特色,整个教学活动没有增加新因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学习很枯燥,学习热情不高。(二)原因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凭借其身上的专业优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在实际中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会对学生的综合发展造成影响。在实践中,引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1.教师教学思维滞后。新时期下,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加上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更加依赖于网络获取信息,这就对教师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实际中,有的教师安逸心理比较严重,没有积极的学习新教育观念,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没有积极的创新教学手段,从而引起了各种问题。2.学生自我定位不客观。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矛盾心理,他们一方面不喜欢学习,另一方面又渴望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号的工作,并且很多学生会将工作看得很简单,缺乏竞争意识[5]。同时学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学识能力与工作能力之间的关联,没有把握社会职业胜任素质的重要作用,这也导致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出现了各种问题。
(一)结合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在人力资源管理是专业教学中,教师从职业胜任素质的角度入手,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对此,在教学改革中,需要结合行业现状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本操作等方面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制定管理计划能力,强化学生管理节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保证学生可以在今后更好的胜任工作。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活动时,可以从管理模块入手,分成人力资源招聘、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激励等内容,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职业胜任素质发展需求,对各个教学模块进行优化改革,逐步细化分解抓住重点,实现课程优化[6]。如在招聘模块,应该强化学生的岗位信息收集能力、招聘计划编制能力、招聘方式选择、面试方法制定、招牌表格设计等能力,确保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顺利的完成招聘工作。在人员培训上,需要结合岗位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选择适宜的培训方法、强化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人才培训管理技能。在人员激励上,需要将重心放在激励制度制定上,促使学生可以在今后工作能在岗位中制定出系统、客观、公正的薪酬体系。(二)结合岗位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在实际中,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时,还需要充分兼顾人才管理理论及实践技能需求,以职业胜任素质为指向,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以此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提升。在教学改革环节,教师应该结合以夯实基础、强化技能、提升素质为总体教学目标,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节能,同时要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职业需求,以此实现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7]。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对总体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尽可能的将其细分到每一个科目、实训项目中,保证课程体系的层次化,促进课改效果提升。(三)构建全方位的实践平台。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立足于职业胜任素质视角,综合考量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全方位的实践平台,指引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此保证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工作的良好对接,促进人才综合素质提升。教师可以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计特点,在课堂上渗透实践教育,如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引入其中,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其内容进行讨论、分析,指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优势等,并让学生提出相应的优化师策略,以此强化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应用、分析水平[8]。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校的实验室中,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活动,指引学生灵活的应用各种模拟软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特点,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构建情境化实训平台,让学生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身份进行学习、工作,通过这样的实践训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四)将社工元素引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工作者的相关事务比较相近,如员工福利保障、职业生涯规划、员工援助、突发情况处理等。因此在实践中,还可以尝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尝试的融入社会工作元素,如将企业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社会心理学等内容融入到专业选修课中,并将社工教学方法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训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服务观念、职业观念、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同时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内化职业道德,在培养学生职业胜任素质的基础上运作人力资源管理各大模块,满足学生综合发展需求。
总结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管理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对于管理型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结合市场需求,从职业胜任素质的角度,对专业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调整,强化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联系,使得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寇悦.基于胜任力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01):116.
[2]徐智华.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教学刊,2020(08):113.
[3]张雪林.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对策探析[J].消费导刊,2019(18):155.
[4]郭美兰.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J].营销界,2019(29):163.
[5]张成利.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经济管理文摘,2019(23):115.
[6]王芹从.胜任力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J].现代国企研究,2018(8):174.
[7]盛丽华.从胜任力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新[J].商务周刊,2018(08):40.
[8]翟金龙.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8(7):19.
作者:陈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