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日语人才市场需求分析范文

日语人才市场需求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日语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日语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日本对华经济贸易的逐渐加强,诸多日本企业集团纷纷来华投资、设厂,从而展开不间断的经济活动。日资企业的不断增加,使得日语成为第二大外语,同时人才市场对日语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国内高校日语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其教学意识及师资和教材等均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中国日语教育目前还是秉承单一、死板、传统的教学方式,所培养的日语人才与市场需求的人才相差甚远。因此从日语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高校日语教学改革则对国内日语教学水平提升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一、日语人才市场需求概论

1.21世纪对外语人才的要求21世纪属于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它也是一个国际化高科技发展飞速的时代,伴随着知识经济化及经济全球化与信息高度化等特点,社会各界对21世纪外语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专业知识必须扎实,信息素养必须良好,同时于日常生活中及专业领域中具备较好的外语沟通能力。21世纪对日语人才的要求也不例外,其务必具备稳固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和素质。因此就新时代背景下注重日语人才市场需求特点,以培养适应于新时展的复合型日语人才,促使国内日语教学逐渐调整及改革,充分融合新文化内涵及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对国内日语人才培养极为关键。

2.现代化企业日语人才的重要性随着诸多业务往来于跨国企业之间,外语人才直接影响着企业稳固生存及可持续发展,能够帮企业获取国际市场上的供求信息。现代化企业为追求利益而运用企业优势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同时采购各类生产所需物资。国际性质的市场信息均是用外文,企业只有通过高素质人才才可得到相关信息,并且外语人才可驾驭现代经济交易方式且节省交易成本。现代化交易方式主要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及银行信用,比如电子商务。外语人才可娴熟的使用各种先进技术及方式为企业节省交易成本,以便缩减交易周期。同时高素质外语人才可代表企业与国内外诸多企业展开详细的沟通及合作,从而引进各方面先进管理经验及理念,充分完善自身企业经营及管理,提升企业国际知名度。企业中外语人才数量及质量早已是企业竞争力衡量的关键指标。随着国际竞争持续激化,日本企业开始飞速变化,使日本企业逐渐趋于国际化发展,同时日本企业领导者也发现国际化经营并不是依靠自身就可以实现,则开始注重国际化优秀人才的应用。同时,由于东亚各国经济的逐渐崛起,各国工资水平持续提升,不断走向市场化,这致使日本企业由生产基地模式转为当地市场化模式,同时也要求中国日资企业开拓市场时,注重利用中国市场需求及中国式运作方式,并且有着较强日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二、日语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1.长江三角洲日本企业逐渐将发展趋势转向中国,这时懂得日语的技术人才则成为长江三角洲人才市场上最为紧缺的资源,有些专业开始供不应求。更多的日本企业逐渐将眼光放于长江三角洲。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上海日资企业大约有3500多家,包括索尼及三菱和华虹NEC,或者是夏普电器及上海住友商事等企业,临近的江苏及浙江等地也有着大约1500多家日企。日本企业上海商会就日本在华投资的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01年之后,则日本投进中国的企业中大约630家是选择华东地区。早期华日资企业是依靠本国人,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所统计的数据显示,上海大约3.3万外国就业者中,日本人占到了31.8%。目前,相关情况出现了极大变化,更多日资企业逐渐启用懂得日语的专业化技术人才,诸多大企业纷纷将培养现代化人才纳进企业发展战略中,确保自身企业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珠江三角洲早些年,日语人才缺乏的地区主要是大连及上海和北京,这些地区对日交流较多。不过就目前来讲,诸多大型企业开始投进广州及深圳和东莞等地区,日资独资企业及合资企业和商社等开始急需日语人才。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日语人才在各个行业所占比例大约是日资企业60%,国家机关则是20%,大学教师及日语导游为10%。近些年,诸多大型汽车产业逐渐进驻广东地区,紧接着日本汽车零配件生产商及销售也纷纷进驻广州市场。这时早进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台资制造企业,因为日本机械及技术人员的涌入,也急需大量懂得日语的人才。相关资料显示,深圳日资企业大约有上千家,其间诸多日资企业纷纷将研发中心移至深圳。也有诸多日资企业把软件开发项目分包给深圳企业,IT日语人才这时则成为新时期发展的大趋势。

三、国内高校日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日语教学重点的持续增多,诸多问题也就随之而出:第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具体来讲,国内高校日语专业均是语言文学方面,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都是关于语言文学方面的内容,对于人文学科及自然科学等方面内容涉及甚少。再加上教学内容及教材知识结构单一且内容及其陈旧,均是日语语言文学。尽管某些学校也存在关于经营管理方面的理论概述,或者是日本文化概论及商务日语和旅游日语等,不过一门课则一本书,这根本不可能在本质上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及应用能力提升;第二,师资结构不科学。国内诸多高校的日语师资来源非常单一,都是一毕业则直接进入教学岗位。他们并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而且高校里懂日语同时有着其他专业技能的师资极少。例如,国内经贸日语教学,因为日语教师没有实际经验,缺乏具体的经贸专业知识,同时经贸专业的教师不懂日语,这时高校对于经贸日语方向尝试是将经贸课程及日语课程分开,导致学生不能从日语讲课中得到经贸信息,同时缺乏此方面的能力。高校日语专业云集而日语教师非常缺少,导致很多高校日语教师的教学课时均超出其正常承受范围,这样教师就没有了时间去系统的学习新知识。此外,国内高校缺乏学术交流及合作平台,教师不能及时与国内外高校教师进行交流;第三,注重考试。为了可以确保日本文部省所举办的日语能力等级考试,或是中国的国家教育部所举办的专业日语四、八级考试通过,诸多高校将日语专业教学重点放在了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上。教师也将诸多精力用在读写教学方面,而忽略了日语学习应是技能培养。日语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应是语言体系及语法知识,这样使得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很多持有一、二级资格证书的日语毕业生,根本没有和日本人进行沟通及交流的能力。

四、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策略

1.日语教学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在现今高校中,根据各大高校育人理念以及培养目标来看,大多数高校日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大相径庭,基本包括日语泛读、日语精读、日语视听、日语口译、日语翻译、商务日语、日语概况、日本文学史、高级日语等课程。若在高校开设的日语史课程中添加日本文学作品鉴赏来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爱好及兴趣,则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在讲解一些代表性、著名的文学作品时,可以先介绍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从而在扩宽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和词汇量,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写作当时的社会背景,根据背景来了解日本近代小说的发展概况以及作者的社会地位,更深层次地了解文学特征以及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在开设常规科目的同时增加日文报刊选读课程,促使学生了解日本社会及日本媒体对于世界的看法。

2.关于日语教材的编写教材在教学活动中作用不可小觑,既是连接教师及学生和日语学习的纽带,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工具。教材的设置应以育人理念以及培养目标为依据,从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写出适合教师教学工作开展、学生容易吸收、语言标准、具有实用性以及趣味性的教材。日文报刊选读课程教材的编写应选源自于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的日本原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应注重教材方面的突破,尝试走创新路线,将日本语言自身入门的教学方式和日本人所编写的教材应用于高校日语教材的编写中,同时注重国内外的兼容并蓄。

3.日语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应用在高校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其主导性地位,以育人理念及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组织、备课,同时讲好每堂课;应及时关注学生具体情况,以便随时帮助学生学习;应充分应用高科技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片、授课、学习各方面相互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及积极性。在课前,以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利用各类渠道收集相关授课资料,课中对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从而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及记忆,课后通过个人微博、微信等方式学生自己对自己学习的情况以及感受进行交流回顾。

4.日语教学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21世纪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多媒体网络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应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教师应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有具有较高的日语表达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专业教师教学及科研应结合紧抓,持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以便适应现代现今教学需求,使学生的学习及自身素质在课堂上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应以敬业爱生、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促进学生日语的学习。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日益激化,高校应持续加快日语人才培养的步伐,这也是全球化发展下经济社会进程的需求,同时也是地区之间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内容。高校应随着国家发展不断提升自身办学层次,有效量化科研指标,从而分配于每个教师身上。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和招生规模扩大,教师教学任务持续加重。基于教学研究而促进教学改革,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有着更强的技能去适应社会,这是教师的责任。高校应采取适当的策略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发展环境,不断加强师资力量,注重人才全方位培养,提升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主动性。为了中国企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国内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学科综合化、人才复合化与培养融合化,这也是目前日语教学所面临的极大挑战。促进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及创新也是势在必行,培养具备综合应用能力的日语专门人才,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

作者:胡红娟 单位:山西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