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才市场中公益性与效益性的均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通过法律规范人才市场
由于构建人才市场机制涉及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因此就需要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或选择政策工具,以明确人才市场的准入标准,赋予人才市场主体权利、义务,调整人才市场之间主体的各种关系,保障人才市场的公平竞争,引导人才流动的健康有序。目前,各地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缺乏及时的政策指导和立法规范。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内容更细化、针对性更强、更有可操作性的单项法规及实施细则,指导人才市场的发展,如人才交流会的管理、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规范和服务标准、争议仲裁受理范围和程序、网上人才市场管理、招聘和个人应聘行为规范、人才信息管理等。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应出台综合性法规,包括聘用合同的内容、形式和管理、职称晋级、考核奖惩、继续教育、工资福利待遇、就业和流动、辞职和辞退、退休管理、争议和仲裁等。
用政策调节人才余缺
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幅度和速度不断加大,地区经济或其中的某一领域不断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这种态势在人才市场上反映为不同时间、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供求状况也不断变化,甚至会出现某种人才“突发性”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现象,这时市场调节机制的滞后性缺陷就暴露出来。对此,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应政策以调节人才余缺,对供大于求的人才,限制引进或不引进;对供不应求的人才,放开引进,甚至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比如,深圳市政府把人才供求的轻重缓急分为三等:紧缺、限制、控制,根据不同的余缺等级,设置引进人才高低不同的“活动门槛”,有效地起到了调节人才供求结构的作用。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人才市场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公共信息、社会保障、教育培训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政府应从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坚持“公众需求”导向和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增强人才市场的公共服务功能。通过加大人才市场基础设施投入,发展以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中介机构;完善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搭建人才市场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政府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功能转换和角色归位。特别是信息服务。如果说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使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人才市场上的人才供求信息对供需双方都至关重要。政府跳出竞争的圈子后,面向所有人才市场搜集、整理、统计、分析、各类人才信息,包括人才政策、人才价格、及时性人才供求等信息。公布这些信息将公平地引导人才流向。另外,政府人事部门通过对人才市场各种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处理,能够发现当前人才市场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为有关部门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提供充足可靠的参考依据。
营造公平有序的人才市场环境
一是严格监管。法律赋予政府对人才市场监督、监管的权力,同时也赋予政府必须履行监督监管的义务。政府行为的公共性决定其必须承担运用公共权力规范人才市场秩序,制止各种扰乱公平竞争的违法行为,维护人才市场主体合法权利的责任。所以政府对人才市场加强监管,是发挥市场功能的重要基础。应从监管主体、监管渠道、监管方式等方面完善对人才市场的监管体系,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市场监管组织;按照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的要求,整合相关政府部门的执法权,组建统一的人才市场执法专业队伍;成立人才中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实行行业自律;疏通社会舆论和公众参与监督渠道,建立社会对人才市场的评估和监测制度,形成人才中介组织的等级评价体系。二是促进人才市场发展多元化。调查显示,目前有80%以上的人才中介组织,是在各级政府部门(含原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党委组织部门)主导下建立的,这些中介组织既具备营利性的人才中介职能,也履行部分非营利性的公益性职能。这导致政府主管部门在人才资源配置中普遍具有双重身份。政府部门直接参与经营人才市场,导致民营人才中介组织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正常生存和发展,不仅使独立的人才市场体系难以建立,而且人才市场的公平竞争也难以实现。因此,政府应完善人才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培育民营、外资人才中介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开发社会资源,促进人才中介服务的社会化。
向企业或个人收取相关费用是人才市场显著的特点。人才市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纷纷调高收费标准。属于政府主管的人才市场也在“跟风”。如举办一次人才“集市”,摊位费要收2000元以上,门票10多元一张,阻碍了用人单位和人才进入人才市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招聘专场也收取入场费,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些民营性的人才市场甚至违规操作,擅自保管人才档案,个别经营者甚至把举办人才市场当做“摇钱树”,虚假招聘,使人才市场的公信度大打折扣。近年来,经过政府治理和对相关法规的完善,情况有所改变。为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明确强调,人才市场必须坚持以注重社会效益、以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服务为主,不能以注重经济效益为主。尤其是政府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主要承担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任务,这是一个政治任务,不能偏离主题。但人才市场毕竟要保障自身的生存发展。公益性人才市场在强调公共服务的同时,并不是排斥市场,而是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增强自身的活力和实力,强化服务功能,辐射全社会,更好地实现公益化服务。可面对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要想取得优势,在不违规的前提下,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夹缝中求得平衡,只有从内部挖掘潜力。方法无非有两种:
1.提升人员的素质,强化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在人员选择上要职业化,通过调整人员结构、组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转变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二是加强人才市场内部管理。要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工作无缺位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将目标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实施奖惩直接挂钩,充分发挥管理效能。
2.创新服务模式,扩大业务量,实现“薄利多销”
一是建立各类人才数据库和人才信息网络。随着人才流动量增大,人才档案管理方式应向数据库模式转化。现在的人才档案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特殊才能、成果业绩等信息,录存方式陈旧,难以反映人才实际业绩和能力,也无法适应市场对人才素质的信息需求。人才档案内容应充实人才的业绩,增加人才诚信记录,将档案管理的重心由传统的政治性为主,转向以业务性、职业道德为主,为市场提供更加实用的人才档案信息。为此,应建立由政府牵头、人才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市场中介机构多方参与的各类人才数据库,加强信息收集,完善市场信息有偿使用机制,建立统一人才信息渠道,使各类市场主体均能及时得到充分的需求情况,改变目前市场上因信息不对称而影响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局面;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开发适合人才市场运作的各类应用信息软件、人才交流服务急需的岗位分类软件,实现国内外人才资源互通,建立一个大容量、高效率的人才市场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不断扩大网上人才市场的覆盖面。
二是从内部拓展服务范畴。传统的人才管理方法是给予丰厚的报酬就能吸引大批人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观念的转变,这种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人才管理的需要。人才管理不仅要满足人才对物质的需求,更要满足人才对精神及其他方面的需求,如良好的学习环境、成长空间、工作氛围等。这就要对人才管理作出相应的调整,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应为人才创造能够满足他们多方面需求的条件。应拓宽服务领域:第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已有的人事、政策咨询、人才供需信息等服务,如人事可分为企业正式员工的人事、非正式员工的人事托管、个人人事三类,并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单位使用人才、社会管理人才的两权分离制度,将人才管理的公共事务性职能剥离出来,实行社会化管理。第二,建立公益性公共人事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人事关系和档案、职称、社会养老保险等为切入点,提供全方位的人事服务;实施公益性继续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培训,提高人才队的素质,指导就业;开展公益性的人才评价,建立指标合理、手段先进、操作性强的科学人才测评体系。经营性人才市场主要提供高级人才招聘服务、人才培训系统解决方案、人才测评、人才个性化服务、市场人才价格报价系统等适应现代化人才市场需要的服务。
三是对外创新服务方式。现代人才市场建设的要求是,适应形势变化,实现工作方式“三个转变”:第一,实现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坐等客户上门变成主动上门服务。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主动大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二,实现单一人才服务向多样性综合人才服务转变。在经济成份多样性、就业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应拓展新的市场服务领域,加快发展新型的人才服务项目;重点研究和开发“猎头”服务、人才培训规划、人力资源外包、项目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等服务产品;通过编制人才供求预测、定期供求信息、公布人才流动价格等,调节和指导人才市场资源配置。第三,实现封闭式工作方式向开放式工作方式转变。除发展网上业务外,有条件的地区应兴办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扶持弱势人才群体就业,向社会人才开发目录、区域人才发展报告,提供人才价格信息、人才预测预报、人才环境监测等公共服务。
3.开展经营合作,实现“借势发展”
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4600多家,其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近3000家、行业性人才中介服务机构500多家、民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1100多家、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服务构26家。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人才市场已形成覆盖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服务于各类人才的社会化网络。其显著特点是:一方面,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发展迅猛,充分发挥着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准入放宽,民营人才中介机构也迅速增加,为人才社会化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过,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唱主角,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人才市场发展中,政府主管的公益性人才市场应处理好与经营性人才市场的协作关系,防止恶性竞争,实现和谐发展。一是公益性人才市场要把握好定位,发挥政策优势,为政府分忧,为社会解难。优先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等社会敏感问题。对一些难以承担的特殊性、个性化和成本较大的人才服务项目,如风险高的“猎头公司”可交给经营性人才市场,实现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二是公益性人才市场体系中各要素市场,要加强协作。公益性人才市场体系包括政府所属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三者应逐步实现市场贯通、资源贯通、服务贯通,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大市场。市场贯通,就是应实现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贯通,整合资源,分工协作,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公安等多部门联动。资源贯通,就是应建立统一的公益性人才市场体系信息网络,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实现省内外、国内外的人才中介机构、主要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贯通,就是应建立便捷、高效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区域内的人才服务不受城市、户籍、身份的限制,从而真正实现政府所属人才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一体化。三是有条件的人才市场应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应建立人才产业的多元股权结构和独立法人结构。通过股份制改造进行资源整合,组建人才实业集团,打造人才经营的知名品牌,实现素质、能力、结构、业务的国际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市场经营体系强壮起来,凭借做大做强的规模效应,达到提升公益性的目的。当前,我国人才市场尚处于发育期,完全“放开”经营必然导致公益性的弱化,违背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生活的主旨。即使是非公有制的人才中介机构,政府也应通过立法方式,制约其收费行为,使之在公益与效益之间合理、健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所属人才市场与民营人才市场不是绝对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但政府部门所属人才市场,对整个社会人才市场中介活动应主动起到向导和示范作用,以期在自身协调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文明健康发展。
作者:刘卫明单位:天津市北方人力资源管理顾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