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信和金融业结合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源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甚至消失,最终在原有的产业边界之上出现新的产业形态,成为经济增长和创新活动最具活力的动力源泉。2010年,中国移动入股上海浦发银行,成为该银行的第二大股东,这一举动被业界认为是中国电信产业开始向金融产业融合的一个信号,也标志着电信产业和金融产业融合趋势下的产物———非接触移动支付被提上了大规模商用日程,进入了市场启动的时间窗口。
一、非接触移动支付的特点及分类
(一)非接触移动支付的特点
非接触移动支付是指用户在消费现场用手机和POS终端通过近场通讯技术如红外线、蓝牙、射频技术等,采用非接触的方式完成支付行为。非接触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的移动支付手段,无论是在用户的使用习惯、方便性还是在支付安全性方面都有着传统移动支付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再加上产业链中各厂商和运营商的积极介入与推动,使得非接触移动支付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非接触移动支付相对于传统移动支付优势明显。首先,由于非接触移动支付支持电子钱包的功能,用手机就可以模拟公交卡、银行卡、会员卡等多种卡片,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人们衣食住行多方面的要求。其次,非接触移动支付的支付过程是使用手机靠近POS机表面即可,这样的支付过程相对于短信、WAP等传统移动支付手段来说无疑更加简单和方便,使用户更加愿意接受这样的操作方式。最后,非接触移动支付中,手机和POS机之间的距离很短,信号被截获的可能性很小,因而在信息安全性上得到了保证。
(二)非接触移动支付技术分类
非接触移动支付技术的标准有几类,从发起方来说,银联和移动通讯运营商都有自己的支付标准。目前,主流的非接触移动支付技术主要有三种,分别是NFC、SIMpass以及RF-SIM。这些技术都存在一些利弊,具体如下:
1.NFC。NFC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该技术提供了一种简单、触控式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消费者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从技术上来说,NFC最大的软肋是需要定制手机或在手机上加装芯片。另外,手机卡和支付账户的分开管理,也会给用户造成诸多不便。
2.SIMPass。北京握奇公司开发的SIMPass技术又称为双界面SIM卡,是中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种应用于移动支付的智能卡技术。该技术兼容多个智能卡应用规范,可在无线通信网络及相应的手机支付业务服务平台下,开展各种基于手机的现场移动支付服务。用户只需在消费终端前挥一下,即可完成支付过程。但SIMPass技术需要使用特制手机,或者用附加天线为SIMPass提供射频信号。后一种方案用户不需要更换手机,但不足之处在于,需要考虑天线的可靠性,此外还需要考虑增加天线之后对手机便携性的影响。
3.RF-SIM。RF-SIM是一种基于SIM卡的近/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也属于NFC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一种,它将具有RF射频功能的模块镶嵌在SIM卡内,使用2.4GHz的微波频率进行通信。不过RF-SIM目前毕竟还处于发展萌芽阶段,技术上没有达到成熟。
二、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一)移动支付发展前景广阔
表1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预测预测年201120122013移动用户数(万户)59969.363292.365387.1手机业务渗透率(%)15.6551.9967.66手机支付用户数(万户)9385.232905.644240.9数据来源:根据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整理得出。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移动支付已实现交易6268.5万笔,支付金额共170.4亿元。用户规模在2009年已达到8250万人,2006年~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24%。未来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还将不断增长(见表1)。如此巨大的发展潜力预示着非接触移动支付产业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二)非接触移动支付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
中国移动近年来已先后在湖南、重庆、广州进行非接触移动支付试点,陆续采用了双界面卡、NFC、RF-SIM等多种技术方案。中国联通近年也开始了非接触移动支付的研究。目前,中国联通近场通信项目已形成了大量的技术规范,包括近场通信对移动平台的要求、SIM卡对个人数字证书和密钥的管理规范等。中国电信从2008年底由于CDMA网络的支持开始了非接触移动支付的预研,目前有些支付业务发展较好的省份根据自身的情况已经向集团公司提交了非接触移动支付的预研方案。中国银联倡导13.56MHz的NFC支付标准,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POS机升级改造。全国已有约40万台POS机完成了NFC标准改造。根据中国银联的规划,到2011年年底前,可完成全国230万个受理商户的POS机设备升级改造,可支持银联支付手机等终端设备刷卡消费。可以说,非接触移动支付的推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三、电信和金融产业在非接触移动支付领域融合的层面及存在的问题
电信与金融产业的融合在当前电信业和金融业产业关系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融合趋势的发生,不是在单一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而是技术、产品服务、企业和政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一)技术层面对融合发展的制约
技术融合的首要条件是具有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目前,我国移动通信网络已经比较成熟且覆盖面较广,中国银联的POS机跨行网络体系也连接了各商业银行,一部分POS机也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造。金融与通信的融合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但中国银联与各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技术标准不尽相同,而且缺乏统一明晰的业务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开拓,并可能造成未来移动支付领域的资源浪费。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启动了标准统一工作,由中国银联倡导的13.56MHzNFC手机支付标准有望成为统一的近场支付标准。这将大大加快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进程。
(二)产品和服务层面对融合发展的制约
产品和服务的融合主要体现在电信和金融终端用户的消费内容和消费形式上。其融合过程将围绕着消费者这一中心而展开。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对于非接触移动支付业务本身和用户来讲都是最为关键的。最终用户一定会关心融合创新后的产品和服务为用户本身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带来的便利程度。非接触移动支付的发展也将最终体现在终端用户环节上,这就是基于电信业和金融业融合的新产品新服务的不断涌现,包括产品服务形态、产品服务内容、产品服务价格、产品服务质量等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而目前我国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本身就不完善,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低,服务意识和产品创新能力都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和市场开拓。同时,我国金融服务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尤其是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服务资源非常有限,这些连一般金融服务都覆盖不到的地区,新的产品和服务就更难触及。
(三)企业层面对融合发展的制约
技术融合、服务融合,其最终的执行和实施仍是在企业层面。运营商、设备提供商和金融机构的良好合作是非接触移动支付业务顺利开展的前提。运营商、行业服务提供者以及金融机构之间在利益和关系上的定位尤为重要。只有各个相关产业环节通力合作,非接触移动支付带来的方便性才能真正“落地实现”,进而普及推广,使整个非接触移动支付的产业链进入良性循环,得以健康发展。而目前产业链中各相关环节的合作模式已成为制约非接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瓶颈。各合作方在利益分配、权利和责任、费用结算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制约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运营商和银行均希望加强自身在产业链的中心位置,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第三方移动支付公司的竞争和排挤,产业链内部博弈造成的内耗正在转嫁给第三方移动支付公司,因而第三方移动支付公司不得不改变其整合的行业方向。目前一些第三方移动支付公司希望通过与免费WAP网站合作,为其提供支付渠道而获得未来的发展。
(四)政策层面对融合发展的制约
中国行政垄断和部门分割的管制模式以及现阶段电信与金融产业融合的技术与市场的需求相左,已经不适合电信与金融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如果不打破各部门的既得利益基础,继续采取传统的管制模式和框架,必将阻碍产业融合的进行。同时,移动支付行业也不宜由金融部门单方治理,因为单方治理虽比较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监管,但却会抑制信息服务业务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工信部等部门都可以对移动支付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监管,国内尚未明确具体由哪个部门统筹监管整个移动支付产业。
四、金融和电信产业在非接触移动支付领域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在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下进行多方位布局
虽然移动支付的行业标准已经初步确定,但在具体的技术细节方面还存在分歧,在由中国银联倡导的13.56MHzNFC手机支付标准下,可以采取升级、更换手机、更换SIM卡或使用智能存储卡等多种方式。不同的厂商选择不尽相同。笔者建议运营商可以选择布局多种方案,以适应不同的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同时,应建立一系列技术检测机制来配套技术标准,检测内容包括手机终端、智能卡、手机操作系统、手机软件等,也包括业务规则等方面,所有的检测都应由国家主管机关指定的专业机构进行。
(二)努力提高融合性产品的创新能力,提高金融资源覆盖面
在产业融合之前,金融市场和电信市场各自独立,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基本没有联系。而非接触移动支付使得两个市场出现交集,其产品和服务的融合成为必然。我们应关注市场融合带来的更大范围的综合性竞争,鼓励企业大胆创新产业边界融合性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不断开拓新市场,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使用户真正感受到移动支付所带来的便捷和实惠。金融行业应努力扩大金融资源覆盖面,使更多的人享受到融合性创新支付产品所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三)选择合适的业务模式,展开全方位的业务合作
移动支付市场有众多的参与主体,在不同主体的推动下,产生了多种业务模式,不同业务模式各有利弊。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刚起步,在业务模式的选择和发展上,应坚持市场原则,客观评价已存在的多种业务模式。企业应清晰定位自身在产业链条和业务逻辑中所处的地位,展开全方位的业务合作。可以将支付业务进行细分,银行支付做大额和中等额度的支付,电信做小额支付和微额支付,努力实现产业链条中各利益方的共赢。
(四)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在政策监管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支付体系的法定监督管理者,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的要求,对新兴支付方式的管理可遵循“促进创新与规范发展并重”的原则。对于移动支付这一惠及全民、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相关部门应进行积极引导、大力推动其应用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逐步完善与移动支付相关的法规制度,维护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将推广移动支付与普惠金融政策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展金融服务覆盖面,推进中国金融服务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