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策略范文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策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纺织产业是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河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河南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纺织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棉纺织、化纤、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器材等门类相对齐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产业体系。然而,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国内土地、能源、原材料、工资等要素价格的上升,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节能减排等因素的影响,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河南省纺织产业面临很大挑战。加快转型升级是河南省纺织产业的当务之急,也是河南省纺织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当前,加快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增加就业、扩大出口、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

目前,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政策、劳动力、资源、产业基础、区位和交通等方面。

1.政策支持。纺织产业作为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历来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更是高度重视纺织产业的发展,把其列为全省6大优势产业之一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产业;在河南省确定的第一批175个产业集聚区中,以纺织业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就有30多个;金融危机后,为加快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国务院《关于印发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2008年,河南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根据规划编制了《纺织服装产业近期提升计划》,为纺织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推动了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不少市、县(区)把纺织服装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政府每年设立3000万元纺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重点纺织服装企业的建设用地,实行绿色通道审批制度。

2.劳动力资源丰富。纺织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大批的劳动力,而且对用工成本也有较高要求。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有1亿多人口,其中80%为农村人口,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用工成本低,而且很多是纺织技术熟练的劳动力,这就为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明显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相对于沿海发达省份,河南省纺织产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更为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纺织产业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现阶段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基础。目前河南省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吸引沿海发达省份纺织服装企业转移的一个重要优势。当然,劳动力成本是动态的,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周边市场劳动力成本的高低而发生变化,其低成本优势会逐渐消失;但就现阶段来说,我们应该抓住这一优势,促进河南省纺织产业快速发展。

3.原料、能源等资源充足。河南省棉花资源丰富,拥有全国优质棉重要生产基地,优质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棉花质量好,一般都在3级以上,棉花产量在全国仅次于新疆和山东,居于第三位。河南省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两纱两布”生产基地和出口大省,还是全国重要的麻类、蚕丝、羊毛生产基地,化纤原料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规模。[1]显著的原料优势,为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原料基础,在很长时间内都会成为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河南省不仅原料资源丰富,而且电力等能源供给充足。河南省毗邻三大沿海城市圈,是全国重要的火电基地,在电力要素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已成为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区。另外,土地资源、交通及市场资源等方面也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4.良好的产业基础。河南是我国的老纺织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其中,棉纺织工业是河南最早发展的规模工业之一,具有相当大的人才和技术基础。目前棉纺织成为河南省传统的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2008年纱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4.19%,在全国排第3位,布产量占全国的4%,在全国排第8位。仅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就达776亿元,占全省纺织的60%。[2]近年来化纤工业后来居上,呈上升势头,现已仅次于棉纺行业,是河南省纺织产业的第二大子行业。目前,河南省纺织工业已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门类基本齐全的产业体系,行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针织服装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出现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5.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河南省位于连接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中部腹地,东邻沿海发达地区,西接广阔富饶的西部地区,南接华南地区,北连华北、东北地区,具有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优越区位。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入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河南省不仅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也是东部向西部进行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战略转移的重要枢纽。在目前东部加速产业升级、西部继续实施大开发和中部继续加快崛起的形势下,优越的区位便于河南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有利于将中西部地区发展成为河南的潜在市场,有利于纺织产业低成本覆盖中原市场及全国市场。河南省是全国举重轻重的公里、铁路、航空、通讯枢纽。河南省公路交通发达,全国众多的高速公路和国道在省内交汇,高速公路里程位居全国首位。河南省地处全国铁路网中心,“三横五纵”的铁路网络在省内交汇,铁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河南省民航业正在迅速崛起,目前全省共有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信阳机场也在施工中。河南省公用电信网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骨干公用电信网“八纵八横”有“三纵三横”途径河南省。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加强河南省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实施开放型经济。

二、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障碍

目前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在推进中,还面临一些障碍,如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和名牌、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等。河南省纺织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河南省纺织服装产品开发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纺织服装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国际经验表明,企业的研发费用(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才具有竞争力,先进国家和地区纺织企业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5%之间。[3]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真正投入于研发的费用占的比例不到1%。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只有少数大企业拥有自身的研发机构和比较强的技术开发力量,全省约有90%纺织服装企业尚未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不具备研发条件。由于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同时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意向不强,造成企业既缺少内部技术来源,又缺少外部技术支持,导致河南省大多数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弱。河南省纺织服装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尤其是新纤维的研发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面料的研发与国外同行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严重制约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并导致许多企业长期采用低价竞争、薄利多销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企业总体效益较低。另外,河南省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向来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通过购买新设备和仿制新产品来获取新技术。由于重引进、轻管理而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许多纺织服装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工艺技术上长期处于仿造追随状态。

2.自主品牌和名牌缺乏。长期以来,河南省纺织服装产品以中低档为主,缺乏知名品牌,尤其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许多企业只能走贴牌生产之路,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由于缺乏品牌,许多企业长期囿于以量取胜的同质化、粗放型发展方式。虽然河南纺织产业先后创出了“神马”牌帘子布、“白鹭”牌粘胶纤维、“卧龙”牌、“白马”牌棉纱和棉布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纺织品品牌和梦舒雅、娅丽达、渡森、太可思等服装品牌,但与沿海纺织产业发达省份相比,名牌产品太少。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缺乏自主品牌和名牌将成为制约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产业集群处于初级阶段,集聚程度不高。目前,河南省纺织服装业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群,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从集群效应来看,集群化程度并不高。群内企业在业务上的关联度并不强,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以及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甚至是恶性竞争。[4]从所处的价值链体系看,整个集群仅仅处于生产制造这一价值链的低端,相当一部分是加工型的产业集群,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另外,集群内的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

4.产业链不完整。目前,河南省纺织产业链不完整的突出表现是印染业发展严重不足,印染业发展不足成为制约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印染环节的缺失,造成了河南省生产的胚布不得不卖到省外,而河南省生产服装所需要的面料又不得不到省外购买。虽然郑州女裤占据全国同行业的半壁江山,但生产女裤的布料多来自江浙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郑州纺织厂生产的大都是白坯布,需要到南方进行染整后才能作为服装业的原料。据了解,河南省生产的纱、布等产品有70%销往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而这些纱、布等产品在沿海发达地区经过深加工成面料后,又被河南省的服装企业从南方买回来,这一进一出不仅大大增加了服装企业的成本,降低了竞争力,也制约了河南省纺织产业的发展。

5.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装备水平落后。总体上看,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特别是织布、毛巾织造、毛线、服装加工、羊绒加工和羊毛衫加工等行业的企业,大多数都是民营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产品品种受限制,产品研发能力几乎没有。由于纺织服装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上民营企业的背景,使得这些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企业扩大规模多依靠自身积累,慢慢发展,这大大制约了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由于没有太多的资金投放在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升级和更新设备上,纺织品服装档次普遍不高,经营以“低质跑量”为主,模仿、抄袭成为企业款式设计的主要途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装备水平近年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纺织产业发达省份相比,纺织技术装备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县域纺织企业装备水平更低。目前全省纺织服装行业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棉纺织产业新型纺纱、先进紧密纺、自动络筒等新型织机比例不高;传统的服装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缝制、后处理设备仍在中、小型企业延续使用,服装CAP/CAM辅助系统的使用比例还很小,导致河南纺织产品质量也相应落后于发达地区。

6.经营水平较低。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多为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由家族式作坊发展而来,技术、劳动力的素质偏低,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多为家族式、粗放式的管理,缺乏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缺乏分拨、物流、销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的运作能力。在经营上主要通过价格竞争和简单的模仿进行市场竞争,造成企业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很多民营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后,多数继续沿用家庭作坊式管理,没有向现代管理制度转变。由于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很多民营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内部即使进行了某些改革,最终也会由于家族式管理引起问题而付诸东流,从而整体上影响企业的发展进程。经营观念落后和管理水平较低,是河南省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7.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筹资困难。目前,河南省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是民营中小企业。这些民营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在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成功率较低。虽然民营企业的政策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中小纺织服装民营企业得到政府支持也相对较少。由于外部融资困难,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积累。众所周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资金做后盾,由于资金不足,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难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进行技术改造。资金问题已成为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加快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为消除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利因素,加快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导致河南省纺织产业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型纺织服装企业由于财力相对雄厚,除了建立起技术开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外,还应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占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提高新产品产值占纺织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一批能掌握纺织产业时代脉搏的设计人才;注重高级技工的培养工作,特别是提高生产一线关键工序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中小民营纺织服装企业由于财力有限,政府应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多种形式的中介技术机构,特别在中小企业较集中地区,建立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的区域性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使之为行业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技术服务,以满足中小企业设计、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要。同时,行业技术中心可以弥补中小企业创新乏力问题,对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形成技术支撑。在技术创新模式上,由于目前河南省纺织服装行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缺乏雄厚的资金,缺乏技术储备和人才资源,难以进行独立研发。因此,采用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是大多数民营纺织服装企业的现实选择。

2.努力创建自主品牌。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塑造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基石。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高的今天,品牌对于企业显得尤为重要。纺织服装品牌缺失是河南省纺织产业的软肋。因此,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要努力创建自主品牌。在创建品牌的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确保纺织服装产品质量。质量是创建企业品牌的关键。为此,纺织服装企业要加快高级人才引进,逐步向国际技术标准靠拢,学习和借鉴国际知名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提升产品质量。同时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增加产品的可信度。(2)加强品牌营销力度。纺织服装企业应积极参加各种纺织品服装展览会、展销会、洽谈会,运用各种媒体展示企业及其产品的良好形象,加大自主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同时加强与国内主要批发零售市场、超市等商业流通领域的合作。(3)注重售后服务质量。良好的售后服务是树立纺织服装企业形象,创建纺织服装企业品牌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4)力争得到政府的支持。品牌的创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鼓励一批具有优势的生产型企业向品牌运营商转型,培育一批优势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合作,提升品牌管理能力,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5]同时要强化区域品牌建设,发挥大企业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3.加强纺织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集群是我国传统纺织产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它是优化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许多地区就是靠走产业集群化道路带动了当地纺织产业的蓬勃发展。当前,加快河南省纺织产业集群的建设有利于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壮大。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纺织服装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须采取以下对策:(1)加大纺织工业园区建设。纺织工业园区是纺织产业集群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此,政府应充分整合各类园区资源,对具有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园区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环境,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向园区集聚,提高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2)加大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创或嫁接世界名牌,提升产业品位。(3)鼓励中小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联合协作,引导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建立起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及国际、国内销售网络。[6](4)政府应加强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引导作用,在技术改进、土地政策、城市规划、政府补贴等方面给予产业集群适当的扶持。目前,县域纺织工业已经成为河南省纺织工业的主体。各市县要根据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聚区域,通过政策和规划的合理引导,进一步形成产业集聚,真正以产业集聚提高竞争力。

4.大力发展印染业,完善纺织产业链。要克服印染业对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政府应结合产业布局和区域环境容量,支持纺织产业集聚多的郑州、新乡、南阳、安阳、许昌等地建设规模大、装备水平高的印染项目,突破产业链瓶颈制约,形成服装的面料供应基地。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织造、印染等重大项目给予支持,大力推动印染高水平发展;重点开发散纤维染色、纱线染色产品,积极推广涂料染色、数码印花、转移印花等产品。同时,要加快纺织类印染企业的发展速度,积极引入印染企业。由于印染业是污染性产业,政府要科学审慎地解决环保要求和发展印染之间的矛盾,合理规划染整工业园区。

5.改进经营管理模式。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创业时期有利于节约内部管理成本和提高经营效率,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仍停留在自家人管理的层面上,就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从而影响企业中长期的发展,这是因为家族式管理具有其与生俱来的对外排斥性和对外部的不信任性,因此,难以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同时,家族式管理难以形成广泛的企业凝聚力和包容性很强的企业文化。因此,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企业,亟须转变自身的经营管理观念,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生产经营,确定合理薪酬,积极采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体系,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

6.积极承接国内外纺织产业转移。随着沿海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沿海土地、电力和劳动力成本等大幅上升,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沿海发达省份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优势在逐步削弱。因此,沿海纺织服装强省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同时,国外纺织产业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加速。河南省位居我国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良好,资源、能源丰富,拥有庞大熟练的纺织产业人员;河南省也是我国东西经济过渡地带,是沿海经济向西部转移的重要着力点,具有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明显优势。河南省应抓住这次产业转移机遇,依靠这些优势,积极主动引进沿海、国外高端龙头企业、名牌企业,通过大招商来促进纺织产业发展。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促进沿海发达省份纺织产业向省内转移。重点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大品牌、大企业和大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

7.大力发展生态纺织品。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于纺织品的绿色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国人的环保意识和对自身安全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采用环保工艺、使用绿色面料生产的纺织品服装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为适应世界纺织品服装的消费潮流和纺织品发展趋势,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要重视环境的保护工作,加快发展绿色纺织产业,不断开发具有绿色环保功能的生态纺织产品。提高环保技术和相关产品标准,积极采取清洁生产工艺开发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产品,对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全过程进行控制,并对现有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行改良。加大对染整、化纤等行业的废水、废气污染治理力度,做到稳定达标排放。[7]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出台相应的生产与产品标准,积极倡导发展绿色产业,使生产绿色纺织品成为纺织产业的新增长点,使绿色纺织品真正走进消费者的生活中。

8.拓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应克服对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偏见,为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助一臂之力。对那些基本面较好、带动就业明显、产品有市场、但暂时出现财务困难的纺织服装企业,允许将其到期的贷款适当延期,放宽贷款呆账核销条件;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对重点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针对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大多数银行不太愿意提供贷款现象,政府应该作为主要担保人,为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担保力度,增加风险信用担保比例,确保有发展潜力的纺织服装企业的资金需求。政府应支持纺织服装企业技术革新并为其提供部分技改贴息,建立纺织服装研究专项基金。同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民间担保机构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提供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