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开辟农村服装市场的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鼓励设计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消费品。这对中国农村服装市场发展是一个良好的机会,目前中国农村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农村服装消费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在多重农业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农村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提高,购买力增强,农村消费者对衣着消费的需求也将开始趋于休闲化、时装化、城市化。我国人口有60%以上居住在农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惠农政策的逐步启动和实施,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消费逐步升级,农村服装消费作为百姓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市场潜力已逐渐显现。农民富起来之后,除了将部分资金投放到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扩大农业再生产外,还需要在吃、穿上面投入一定资金,因为对于农民来说,穿是仅次于吃的第二需要。以2007年农村女性消费调查为例,个人消费需求前四位为服装、手机、化妆品、首饰,其中服装占57.9%,可见服装消费仍然是农村女性首选的主要消费品;从内销情况看,农村服装消费需求指数始终明显高于城市[1]。尤其是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不仅要有衣穿,而是要穿得更漂亮些、更时髦些,这就需要有可供给他们选购服装的场所,即农村服装市场,因此,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开拓农村服装市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开拓农村服装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1.1建立农村服装市场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出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国,广大农民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较深,缺乏商品意识。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引导广大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尤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广大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家庭已向小康生活迈进。部分农民有了钱,除购买农机具、种子、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外,还要购买生活消费品,购买服装即是其中最主要方面。为了实现广大农民对服装需求,就有必要拓宽我国的服装市场,建立适合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农民需要的服装市场。这种服装市场是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1.2建立农村服装市场是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需要服装行业是轻工业生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服装行业的目的:一是满足国内广大人民对服装的需求,二是将我国传统的民族服装出口到国际市场,为国家创收更多的外汇,以增加财政收入。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有8亿多农民,要想满足这部分人对服装的需求,除了在大中城市、中小城镇开辟和建立服装销售市场外,还需开辟农村服装市场,这样才能拓宽我国服装行业的流通渠道,以便尽快形成我国农村商业服装销售网点,满足广大农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因为服装属于商业部门经营的一个大品种,开辟了服装市场,也是拓宽商业流通渠道,促进农村商业的大发展。
1.3建立农村服装市场是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要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立农村服装加工生产基地,建立服装销售市场也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需要[2]。建立农村服装市场发展第三产业可以解放农业劳动生产力,从而加快农村多余劳动力的转移。建立农村服装销售市场可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因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多方面的,建立农村服装销售市场是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补充。这种服务有利于促进其他各方面的服务。
2我国农村服装市场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2.1农村服装市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我国经济已从短缺经济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部分商品供大于求,已形成买方市场格局。多年来,工商企业在产品开发推广上,一直以城市居民为重点,较少考虑农民需求,特别是服装行业针对城市消费需求的几次产业升级,使服装行业离农村实际购买力越来越远,目前城乡实际收入差距高达3倍以上,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与城市有较大差异,需求价格弹性大的中低档服装的售价较需求价格偏高,农村服装市场供求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许多企业将农村当作推销库存产品的地方,并没有真正想了解农村服装市场,引导并满足农村服装市场的需求,结果只是库存移位,进不了消费环节,形成目前积压与短缺并存的现象。
2.2消费观念相对滞后我国农民有着崇尚节俭的传统习惯,长期的短缺经济更是养成了惜旧、恋旧的习惯。从道德意义上讲,这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但对启动市场引导消费来讲,却是一个最大的障碍,是十分不利于服装市场的发展的。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农民首先需要把资金投入到基本生存条件的改善上,“衣、食、住、行”四项消费中,“衣”只能排在第3位,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衣”是一种生存需要,离高层次的生活需要还有一段距离。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但消费水平还未达到城镇居民同期消费水平。
2.3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不发达由于农村市场较分散,购买力有限,农村中国有商业日趋萎缩,基本被个体经营所代替,而个体商业普遍素质不高,其生产、经营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健康发展。有许多地区,市场流通仍以传统的定期集市、庙会等为主,进一步制约了服装消费和服装市场的形成。
3开拓农村服装市场的对策
3.1积极培育消费市场1978年,皮尔•卡丹把T型舞台带到北京,使国人看到了时装的另一面,是具有开拓性的创举。皮尔•卡丹的注入对中国服装消费来说,可谓是一种催化剂,对服装市场的觉醒和启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由此可见,市场引导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具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农民对服饰文化需求增高,特别是农村青年,他们对服装的要求也正在迅速向城市潮流靠扰,但又有别于城市潮流。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宣传和渗透,进行消费引导示范,提高农民的现代服装消费意识,激发消费欲望。
3.2发展集约经营模式市场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商场竞争是企业功能的综合竞争。要适应新时代农村服装市场的发展的需求,必须切实改变乡镇服装工业“小手工业、小作坊”、面料与服装相脱节等状况,坚持走集约经营之路。一是发挥大纺织优势,将服装划归纺织工业,其意义就在于促进面料与服装的紧密结合。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纺织印染厂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而服装业因市场变化大,较早为商品经济所左右。以致面料生产与成衣生产脱节、成衣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发挥集约经营优势,针对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力量单薄、重复建设、信息不灵、内耗严重等问题,应以扩大规模来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如以乡镇为中心,以工业小区为依托,发挥系统结构的优势。以企业产品的连带供给关系为基础,发挥合约经营的优势。以乡、村骨干企业为核心,以辐射为方式,发挥技术密集优势。
3.3调整生产适销产品加强农村市场调研,分析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针对农民消费特点,从农村的实际出发,设计、生产适应农村特点的服装。农村消费者经济收入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消费水平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其消费习惯也有不同,农村消费者普遍讲究的还是“质优、价廉、经济、实用”,因此,既不能用老眼光看待经济收入已经大大提高,消费观念也已明显改变了的今日农民,也不能简单地把城市的流行服装搬往农村。况且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气候多样,风俗习惯各异,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些都影响着服饰文化的形成,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不同色彩、面料、款式、规格、档次的服装。
3.4依托科技发展市场服装开发是集技术、艺术和管理于一体的行业开发。20世纪90年代农村服装市场,迫切要求树立起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服装的新观念,使企业由纯加工型向科技开发型转化。首先要在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上求突破。服装生产设备的先进与否、是制约服装产品档次和生产效率的关键。如死抱着传统手工业加工技术不放,必将落后于时代,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境地。因此,要围绕实现裁剪电脑化、缝制高速化、粘合整烫自动化、包装棉衣立体化等目标,加快引进、消化、吸收步伐。一些成功的经验证明,引进关键性的技术设备和工艺,以嫁接的方式,搞技术几代同堂,设备多层次,更符合农村服装业的实际需要。其次要在提高人才素质上求突破。服装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作为商品的服装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随着农民服装欣赏水平的提高,穿着要求、价值观念也更高,作为企业,越来越需要一批较高水平的设计人才来引导潮流,指导消费,在增产中高档服装的同时,还要使一般面料的服装具有时装的风格,更加适应消费要求。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加速各类服装专业培训,加速提高服装专业人才的素质。
3.5建立“小城镇—农村”服装销售网络小城镇既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集散地,又是经济消费中心,引导农村的生产和消费。小城镇建设是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高城乡商品流通效率,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城市化的重要突破口。服装企业应密切注视农村城市化建设,城镇建设规划,建立以县城、中心镇为龙头,小城镇为骨干,乡村网点为基础的三级农村销售服务体系,要特别注重发挥小城镇的纽带作用和对农村辐射功能,依靠国有商业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贴近农村、具有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经营方式,引导农村服装消费和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