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双碳”下电力企业多元化发展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提要]中央“双碳”目标的提出和行动的推进,向国民经济发展释放了巨大的动能,使电力行业催生出更多的新兴市场,在产生大量机遇的同时,也会使电力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和难以预测的风险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研究梳理电力企业新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采取多元化的必要性,提出在新背景下多元化发展的4条路径,即提升复杂环境下的动态能力、构建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新型商业模式、做好平台商业系统构建实施、推动基础管理水平提升,探索提高电力企业在复杂变化环境下新的多元化战略发展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双碳;电力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商业模式
2020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首次宣布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即2030年中国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而且“双碳”目标已被明确为国家“十四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布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能源行业,涉及到清洁能源利用、电能替代、低碳转型等关键措施,必将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肩负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电力企业必须在电力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和“双碳”推进等多重形势任务交织的复杂背景下,积极探索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提升企业绩效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双碳”推进是一次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双碳”推进加速能源变革。“碳达峰、碳中和”本质上是一场能源革命,从能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排放方式和循环发展等各个方面改变我们现有的生产、生活,彻底将国内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清洁能源利用为主。中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均占世界50%左右,2020年我国煤炭能源消费占比为56.8%,其中电煤占到煤炭消费的47%,电力行业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最大。因此,“双碳”推进将会加快国内能源消费转换速度,以电能替代化石能源会逐渐成为趋势,同时配合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电气化进程,电能消费将迎来新的高峰。
(二)“双碳”推进带来新的产业发展。能源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消费的内容。在需求侧,化石能源消费将大量转为电能消费,在供给侧,中央已提出“十四五”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一方面是加速淘汰火电等传统发电方式,大量减少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生产消费;另一方面促进光伏、生物、核能、风能、智能电网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释放出巨大的新能源基建市场。在能源互联网建设进程中,进一步推动智慧城镇、产业园区、集群楼宇和能源基地等综合能源服务形态,在不同场景下催生出大量新的商业模式。城市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电动汽车等行业产业也会产生更多的电能需求。
(三)“双碳”推进彰显电力独特优势。我国长期实行统一管控和调配的大电力发展格局,服务于国家社会大局,承担着重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双碳”行动有助于进一步发挥电力行业稳定可靠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电力企业融入乡村振兴、国内国际双循环、“一带一路”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等重大规划,做出更大贡献。
二、当前电力企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政策及行业的特殊性,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战略定位及发展策略仍不够清晰,对于未来的中长期发展缺乏明确稳定的路径规划,在面对复杂变动环境时应对能力需要加强,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二是市场竞争力需要提高,市场意识薄弱,经营管理存在僵化陈旧问题,业务繁杂不聚焦,重复投资建设时有发生,企业效益有待提升。这些问题的改善,有赖于电力企业在未来合理确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并做好落地实施。
三、电力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市场的多样性需要电力企业多元化发展。中国“双碳”战略的实施,将为后疫情时代国内经济新增长提供重要驱动力,会对现有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进行一次较大范围的升级改造,催生建筑投资、交通、光伏、生化、排放等新能源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碳中和”实现过程中的4项关键技术:电力生产清洁低碳化、氢能源发展、碳捕捉技术、交通运输电动化,将会催生巨大的新的市场规模,这是难以依靠少量企业去填补市场需求的,电力企业必须在聚焦电力主业前提下,抢抓机遇,涉足“双碳”战略多元业务。
(二)现实的约束性要求电力企业多元化发展。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的中枢地位,总会不断产生相关的新兴业务,如新能源、节能服务、电能替代、储能、客户设备代维、电动汽车产业服务等,电力企业早已或多或少涉及其中,形成一定程度的多元化经营,这也是电力企业为提升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所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应当继续坚持多元化发展,而强制性发展单一业务不利于电力企业整体竞争力和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
四、新背景下多元化发展实施路径
(一)提升电力企业在复杂环境下的动态能力。按照Teece的定义,动态能力是使企业具有快速改变能力的能力,进而获取和保持与企业环境相适应的竞争优势。电力企业多元化战略会面临来自不同行业企业的竞争,需要应对数字化技术浪潮、新能源革命、电力市场化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风险挑战,对企业自身战略管理、生产经营、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提升动态能力这一企业高阶能力。在动态能力构建上,可以按照“感知、补足、重构”的过程来获取,准确敏锐的感知机会或威胁,进行必要的保护和补足,重构企业内外部资源。在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基础上,在动荡变化的市场中有效选择细分市场和技术需求,能有助于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构建过程中要注意使现有资源、能力与市场外部环境相匹配,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绩效。
(二)构建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新型商业模式。电力能源的自然和物理属性决定了必然要构建互联互通的开放性网络,方能提高其利用效率。行业内龙头企业如国网公司也已将打造能源互联网企业作为战略目标。由于新能源转化利用和综合能源服务市场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统一的商业模式。电力企业需要抓住机遇,从实际出发构建三类商业模式,即“物联网+”“互联网+”“能源+”,打造大数据体系、互联网体系、物联网体系三大模块,拓展电力需求侧特别是用户电力能源“一站式”服务。充分把握新技术和新能源趋势,构建适合的商业模式,并深入发掘土地增值和能源采购、发电等能源生产、集中售电服务、工程与资产服务等不同类别的商业收益。电力企业在构建商业模式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人、财、物及行业服务经验等方面优势,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做好平台商业系统构建实施。电力能源互联网兼具现实和虚拟两个方面,具有电力基础架构,也融合了先进的互联网数字技术。近年来国内外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与发展,印证了平台战略和平台商业系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搭建了强大的“护城河”,从而改变企业价值创造方式和主体等要素。电力企业在面对新的多元化服务市场时,同样应当构建一个基于多边市场的平台商业生态系统,包含平台型企业、平台客户和平台型供应商三大要素,并促进系统的自我优化和完善。伴随着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进入新阶段,在政策支持、体制改革、技术进步的不断推动下,电力互联网的建设更加需要借助统一的平台,将供应商、服务商、消费者、设备商联系起来,打造一个综合能源服务云平台,并关联相应而具体的商业模式,寻求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四)推动电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电力企业受限于政策影响、行业特点、市场环境等因素,在参与竞争和管理发展中仍存在着管理不够规范、经营效益不够高等问题和不足。在选择多元化战略基础上,有必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为多元化战略落地提供支撑。积极调整组织机构设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战略导向和执行能力,提升总体决策水平。在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以市场、技术、客户为导向,匹配优化人才管理体系,在人才选聘、人才引进、人力资源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打破原有体制机制束缚,发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正向积极影响。注重客户服务能力品牌提升,做好电力服务全面品牌管理,涉及整体性品牌组织、全员性品牌参与、全程性品牌管理、一致性品牌沟通、全效性品牌考评,塑造更加稳定、可靠、善创新、负责任的电力国企形象。推动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信息化运营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大科技投资力度。同时,注重培育更加开放、兼容、多元、创新的优秀企业文化。
五、研究结论
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国家政策层面对于电力行业的改革正在不断提速,国企分层分类改革最终目的也是要提高包括电力企业在内的国企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这无疑对电力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政策要求、体制机制、历史发展等原因,电力企业多已形成较为固定的发展模式,涉及的业务领域也较为复杂。从现实情况看,由于电力企业所在的外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电力企业在面对新兴市场机遇和竞争挑战时,需要聚焦电力主业积极采取多元化战略,积极参与竞争,快速抢占市场,分散发展风险。这不仅是市场多样性的需要,也是现实约束性的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发挥优势,补足短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绩效制定实施新的发展战略。电力企业在“双碳”新背景下实施多元化战略时,需要从具体实际出发,采取不同以往的战略路径。一是提升企业在复杂环境下的动态能力,按照“感知、补足、重构”的过程来获取和提升该能力,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并匹配现有资源、能力与市场外部环境;二是构建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新型商业模式,可以从实际出发构建“物联网+”“互联网+”“能源+”三类商业模式,打造大数据体系、互联网体系、物联网体系三大模块;三是推进基于能源互联网平台商业系统的构建实施,包含平台型企业、平台客户和平台型供应商三大要素;四是推动电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在完善组织机构设置和公司治理结构、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客户服务能力品牌提升、推动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优秀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改善,为多元化战略落地实施提供支撑。
作者:察伟航 单位:山东网瑞物产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