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范文

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

【摘要】“互联网+”时代迅速的推进,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伴随而来的信息爆炸也对人的精神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它同样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方式、就业理念,而且在提升就业率、信息化等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但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对其表现出的不适应现象也逐渐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应与时俱进,通过深化转变观念,深入加强学习,搭建平台等方式完善和促进“互联网+”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第七次技术革命,从IT时代进入了DT时代,整个社会、经济、文化都受信息爆炸的影响,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互联网为政治经济社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而常常会把互联网比喻成一把“双刃剑”。在这样背景下,如何运用好这把“双刃剑”就成为高校的主要目标。为此,各高校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大学生适应信息时代与学习相互交融的社会,参与竞争激烈的环境。因此,“互联网+”盛行的当下,对大学生就业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既改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对就业指导工作和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挑战,又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新资源,为大学生就业思路提供新途径。

一、“互联网+”时代深入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影响

1.推进信息传播,提高就业率。互联网是以电线、光纤等为媒介实现计算机间的数据传递,是日常生活中跨区域信息传递最快、最便捷的方式。互联网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播带来了巨大变化,原本通过报纸、张贴公告等传播就业信息的方式已逐渐被互联网所取代。政府、企业将传统的岗位移植到网络以满足企业转型的需要,借助互联网信息的传播速度,能够在最短时间和最大范围传递用人需求信息。同时,毕业生也能够通过互联网以最便捷的途径掌握就业市场动态。面对持续增长的就业压力,运用互联网信息传播可以有效拓宽就业的途径,提高网络就业促进率。[1]

2.“大数据”到来,就业信息化。面对海量互联网信息,“大数据”时代已到来。政府、企业纷繁复杂的信息,必须通过有效软件进行收集、筛选、分类、管理等,从而提升自身的决策能力和工作效率。当下就业市场也是一个“大数据”,相关部门强调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公开化和透明化。高校具备就业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分类能力,将那些不规范、不合适的就业单位或岗位拒之门外,科学的对就业信息进行分类。但针对就业信息管理方面能力仍旧欠缺,如:供求之间信息不平等、信息传递过程中误解、无法沟通等现象仍旧普遍。

3.转变就业观念,推进自主创业。淘宝网刚创立之时被嗤之以鼻,但20多年过去了,淘宝成为互联网创业成功的事例。无数成功的事例教育毕业生们要主动学会转变就业观念,在“互联网+”模式中,只要找到空白,抓住机遇,把握好网络就业机会,就有可能实现自我的梦想。大学生应该把握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契机,运用好网络技术带来的科技优势,转变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念,运用“互联网+”实现自主创业的梦想,开辟一条全新的就业途径。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1.面对互联网的价值冲击,就业指导缺乏连贯性。大学生在校期间,正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但面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轰炸,如何培育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新的挑战。然而,相关就业指导部门或相关领导老师仍旧无法更新传统就业观念,认为即将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才需要就业指导,这也是缺乏连贯性普遍性存在的根源。短时间的就业指导工作犹如“考前突击”,即使毕业生能够因“突击”功效找到一份体面工作,但由于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许多大学生对于未来可能需要的知识、技能、心理等未做过充分准备,仍处于被动状态。“工作等于赚钱”可能是大学生的普遍就业观念,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若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知识和求职技能只为应付就业而准备或追求高薪高待遇,那这种指导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这不仅对大学生的就业规划和职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有效发展有所限制。[2]

2.未能充分运用“大数据”,指导内容过于常规化。伴随“互联网+”出现的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通过自身的数据处理能力掌握着本校历届毕业生中就业的相关情况信息,以及一切关联单位企业之间的就业信息。但高校在推进实施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忽略了自身已有优势,不能常态化的将“大数据”有效运用于课堂。就业指导工作只停留于一般性或间接性的指导,无法将就业理论与“大数据”相结合,在理论讲解过程中缺乏可靠数据和生动案例支撑,影响了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时也忽视了大学生日后的就业意向,无法科学运用“大数据”为大学生规划出一条合理的道路。与新的就业形势相比,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同“大数据”相结合,不应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工作技能和专业能力。

3.缺乏运用“互联网+”能力,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仍是以管理人员为主,即设有专职人员负责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协助办理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流程;同时专职化的职业指导课程也由相关专业的教学老师或辅导员兼任的模式。美国大学和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指导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有相关资格证书,还具有管理、心理学、咨询、教育学等多学科背景,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与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一般情况下,还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较强的信息采集和人际沟通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就业指导人员还应该具备娴熟的实操能力。如:能够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就业信息,并把它们融入就业指导当中;能够及时传递一手的就业市场信息,把握就业“脉象”。但是,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仍旧欠缺,多数人还是不能熟练、科学、有效的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无法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运用能力的更新是今后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

1.与时俱进,更新就业指导服务理念。纵观当下国际教育趋势,不难发现,各国都开始将教育重心逐渐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转变传统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二元对立”,让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将大学生培养成充分掌握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知识教育方面,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而是能够运用“大数据”、结合实践案例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有实践作为支撑的理论才有说服力,才能够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能力培养方面,要从观念上打破传统的束缚,明确新人才观。“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标准不再仅仅只由成绩高低来决定,而更应是以综合素质高低为判定标准。这样的素质所包含的重要因素就是能够顺应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仍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2.加强学习,提升个人信息素养。伴随“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接踵而至的信息传播呈现出高效化,提高大学生信息汲取的能力对于就业问题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高校培育大学生信息素养措施多样,如:创建专业文献检索课,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服务功能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等,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主题,寄托互联网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以不断加强教学建设。[3]让网络带来的新媒体、新技术等更多的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方面充分凸显“互联网+”带来的新优势。把握教育新趋势,在教学中注重与大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引导大学生与“互联网+”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其既能够正确的合理、合法的收集和处理自己所需信息,能够掌握具备筛选信息的能力,不被一些无关或者负面信息所影响。大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新型教学形式,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获取学习信息资源的同时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扎实基础,更好地适应学习型社会。

3.搭建平台,实现就业资源交流共享。高校应充分运用“大数据”,借助网络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整合校友的相关信息资源,搭建校友资源互动平台。毕业生也可以利用该平台与校友取得联系,询问就业方面的相关问题,同时也可以向其分享就业资源和信息。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将“大数据”转化为案例视频、视频讲座、视频会议等形式,便于大学生分析求职经验,也能够改善其不自信、畏难等心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同时,还应完善就业指导板块,整合就业信息,可以链接可靠、信息准确的就业网站,电话、论坛、在线留言等一应俱全,并且不断更新就业平台信息,做到信息更新迅速、有效。保证就业平台上的就业信息与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以及大学生客观条件相符,开放平台并成为对外交流、宣传的窗口,使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更加全面。

4.严格要求,培养专业师资队伍。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高校教育无论如何改革,教师依旧主导着课程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信息素养教育,是当下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也是高校教师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在帮助学校提高自我的同时,也注重自我专业能力的发展,实现“双赢”局面。[4]因此,在教学方式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学会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式,促进自身信息素质的提高。在信息时代,随着高校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师唯有不断加强自身信息素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实际教学需要。因此,教师应通过自主学习和参加培训活动,树立现代教育意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有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实践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李海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6-138.

[2]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张於倩,李顺龙,马文学,万志芳,王玉芳,李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6,(5):21.

[4]孟全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43-45.

作者:江晓晖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