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音乐论文范文

音乐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音乐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音乐论文

高效课堂小学音乐论文

【摘要】我们要建设小学英语课程的高效课堂,高效利用课堂教学实践,使得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获得有效的提升,促进整个课堂效率的提高,让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都能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快乐,都能够从音乐课程中得到更多精神层次的满足。小学音乐教师要采用科学创新的理念组织教学,获得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小学音乐;高效课堂;主体作用

打造更加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让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在音乐的世界里,让学生的主动参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风景,让小学生从高效的课堂中获益更多,使得他们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都能从音乐世界里获得更多的精神支持。高效课堂的建设,需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需要体现教师一切为学生,为学生的学习着想的基本思想,要让高效化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不断进步的重要方向和依据。

一、教师要科学调控小学音乐课堂的进程

要构建高效化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师就要提前进行教学设计,将课堂的节奏精心的调节好,这样可以保证在课堂中有效的完成教学的进度,有效的推进教学的计划。而教师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一味的跟随学生的表现进行应对性的反应,教学计划可能无法完成。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调控性,要保证课堂在有序的情况下向前发展。所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把整个课程分成几个部分,例如在学习一首新的歌曲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把导入环节做好,让学生能够跟随导入,建立起来兴趣,从而保持积极的状态在课堂学习当中。教师尤其要特别注重各种形式的模仿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跟随老师的示范当中,逐渐的提高自己对于音乐本身的感悟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最直观、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之后学生在模仿视唱的过程中,教师都可以给予及时的反馈,从而有效的推进学生在课堂中训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学习的成就感。

二、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学生只有带有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否则,学生无心听讲,无心学习,教师的努力再多也会起效甚微。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出音乐教学的魅力,让学生产生对音乐本身的浓厚兴趣,用活泼优美的旋律去打动学生的情感,从情感的深层次角度,去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由心底产生对音乐的喜爱,产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让学生喜欢的也是让学生感到快乐的课堂,这样才能体现我们所提倡的高效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表演,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泼。所以在保证教学进度的情况下,给学生更多参与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体验当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从而成为整个课堂学习的主宰者,成为自己音乐学习道路上的主人。小学阶段,学生们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小学生们在音乐天赋方面可能相差无几,然而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教师重点要完成的工作,也是构建高效课堂,不可轻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特别要注意谨言慎行,避免,给学生一些负面的反馈,要关注到学生在音乐道路上的优势,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因为教师一个负面的评价可能就会熄灭小学生的音乐热情火苗。

三、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继续阅读

幼儿园古典音乐论文

一、根据音乐欣赏活动侧重进行曲目的选择

教师要结合幼儿水平确定欣赏曲目,曲目宜选择短小(可以节选)、音乐形象鲜明、音乐元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色)富于变化、曲式简洁明了(ABABABACA)的乐曲。如:国家级“十五”课题研究成果《儿童古典音乐欣赏全集》中的曲目。教师还应考虑活动侧重选择曲目———以感知音高为目的的活动应选旋律性强,适宜演唱的乐曲,如《欢乐颂》《梁祝》;以感知速度为目的的活动应选速度变化明显的乐曲,如《乌龟》《康康舞曲》对比聆听;关注力度的活动可以选择《天鹅》与《电闪雷鸣波尔卡》对比聆听……同一首乐曲,可能会多次聆听,每次各有侧重,如初次聆听关注节奏与主旋律、再次聆听关注再认与故事创编、还可以与其他乐曲对比聆听欣赏……

二、欣赏之前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相关表象、经验

教师要对欣赏曲目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包括作者、创作背景、曲谱、节拍、节奏、乐曲风格、曲式、表现内容、表现手法等,以便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欣赏活动前丰富幼儿前期经验。缺乏前期经验的对乐曲进行盲目猜想对幼儿是有害无益的,在感性经验方面,教师应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接触美好的人、事、物,丰富幼儿头脑中与乐曲相关的表象、体验相关经验,以使幼儿在欣赏乐曲时能够用日常积累的丰富表象为音乐想象提供加工材料(有像可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独特的贴切的想象与理解,而不是盲目地直接听乐曲就让幼儿表述音乐内容。例如,教师在幼儿午睡时播放轻柔音乐,用柔和的语言给幼儿讲故事,平时和幼儿有过关于做梦的谈话,在组织进行《梦幻曲》欣赏时,幼儿很容易感受乐曲传递的安详温柔恬静的情绪,描述出贴近乐曲内容的画面。欣赏《赛马》前一段时间应通过看视频、讲故事、看图书等形式了解与马有关的知识、蒙古族的生活、骑兵的形象等等。欣赏《天鹅》前,教师为幼儿讲述有关天鹅的故事,如“天鹅湖”“七只天鹅”,学习相关的优美抒情风格的诗歌。

三、关注幼儿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

缺乏音乐的耳朵,再美好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要想让幼儿能够更好地感受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幼儿音乐基础技能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还是有必要的,只是这种培养一定要注重趣味性,适宜幼儿年龄特点,如通过达尔克罗兹身体音阶、柯尔文手势帮助幼儿感知音高;玩音符游戏帮助幼儿理解旋律概念;通过体态律动、奥尔夫声势活动、有趣的打击乐学习帮助幼儿感受不同节奏与节拍的异同;选取短小的乐曲或乐曲节选通过聆听、对比聆听感受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元素对音乐形象和音乐情感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幼儿具备初步的鉴赏理解能力,使幼儿在欣赏古典音乐作品时能够运用掌握的音乐技能分析乐曲情感倾向,较准确地感知乐曲内容和情感。

四、着力培养幼儿安静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欣赏与倾听联系紧密,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保证欣赏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好作品应反复欣赏,但最忌无目的无要求地反复听———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值得我们带幼儿反复倾听,但一定要注意教师应提出适宜问题———如倾听+想象、倾听+分辨、倾听+记忆、倾听+对比、倾听+再认等,让幼儿带着问题安静投入地倾听,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掌握乐曲全貌。例如,第一次倾听侧重于想象的伴随,教师用“音乐中有谁?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样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怎么样了?你听了音乐心里有什么感觉?”等引导语激发幼儿边听边想,听后用语言、动作描述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高兴、伤心、优美、想唱歌……”等等,描述出自己想象出的场景。之后每次倾听,教师都应该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是要通过倾听让幼儿了解乐曲的结构,还是通过倾听让幼儿感知主旋律,感知节奏,或是通过不同乐曲的对比倾听感受速度的变化产生的不同的风格,教师在目标的指引下使用明确的指导语引导幼儿有意识地伴随着分辨、记忆、对比、再认等思维活动进行倾听,教师的指导语如“听一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这首乐曲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两首乐曲带给你的感觉分别是怎样的?”教师用不断变化的要求引领幼儿充分挖掘作品内涵,创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艺术境界,使幼儿在每次活动中都能够汲取新营养,获得新感受,激发起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杜绝放上音乐让幼儿反复听,教师一边坐着或没有感情色彩地教授等不负责任的欣赏活动,因为反复无目的、无动于衷地听一首乐曲,最容易倒人胃口,磨蚀甚至消除幼儿对高雅音乐的兴趣,造成严重的后果。

继续阅读

小学教学音乐论文

一、小学教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一)小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

成功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事,让学生感受成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就能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地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踊跃地接受新知识,还要不断地给学生关心和爱护,让学生能够感受来自家庭外的关爱。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效的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虚心接受教师的教诲,并愿意跟着教师去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二、小学教学音乐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建议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氛围密切相关,只有在一个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有学习的兴趣。总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布置课堂,让学生在教室内也能感觉到家的感觉,结合课堂,教师在教授《故乡》一课时,可以把相关音乐家的作品挂在班级的墙壁上,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收集家乡的照片或者是把自己家乡的景物画出来。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在上到《龙咚锵》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模拟节日时的气氛,教师可以自己剪花,自己写对联,粘贴在教室的四周。

继续阅读

趣味教学法运用下的音乐论文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有的学生天生具有很好的音乐才能,有的学生却是五音不全,对音乐韵律产生不了感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因人而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生识谱时,有的学生接受快,有的却缺乏天分。面对这种情况,我就采用了两种学习方法:对识谱能力强的学生,先教他们识谱,掌握五线谱后再教唱歌词;而另外一些学生我就直接教他们学唱歌词,练唱几次,学生就能从大体上哼了下来,在对歌曲旋律熟悉的基础上,学生再学习识谱,就容易得多了。在教节拍时,我在上面示范指挥,学生下边操作,对于打不对节奏的学生,我就选用节奏感较强的歌曲让学生反复练习,并零距离展示给学生看,或让学生组成互助组,一名学生来打节拍,另一名学生随着该节奏跳起简单的舞蹈,互相配合,互相督促。这种因材施教又不失趣味教学法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克服了“音盲”学生对音乐的恐惧心理,还增加了音乐的趣味性,彰显了音乐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二、借助音乐中不同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强,其表现力张弛有度,或雄壮,或悲悯,或万马奔腾,或望穿秋水,或喜气洋洋,或独自哀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领悟音乐的深刻含义和无限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美丽动听的旋律,懂得音律背后所表达的心情和感受。例如,每当雄壮的国歌乐曲奏响时,我们总会心潮澎湃;每当名曲《梁祝》回荡在我们耳畔时,我们就会内心凄婉,当听到《常回家看看》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时,我们就会想起疼爱我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旋律奏出的是心情,乐曲谱出的是心声,歌词唱出的是心动。通过我的引导和讲解,课堂上的气氛凝固了,学生好像又都沉浸在那些感人又熟悉的歌曲旋律中了。利用这个机会,我便组织学生围绕音乐的感情教育展开讨论,学生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竞相发言,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水平,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让学生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创新的基础。音乐课也不例外,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为学生创设展现才华的舞台,体现学生自身价值。例如在班歌的确立过程中,我便让学生按照《少年,祖国的春天》曲谱写班歌,由学生亲自填词,写出自己的心愿和理想。学生十分乐于做这项工作。完成后,每天课前唱响自己的心曲,扬起理想的风帆,感觉非常有成就感。这样的创新活动,对形成良好的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此外,每年班级元旦晚会,我都只做幕后工作,安排学生自己策划,自己排练,并且把他们分成小组,比比哪个小组节目新颖,不落俗套,敢于创新,又能凸显21世纪青少年风采初中学生好胜心强,不甘落后,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和其他小组进行PK。学生表演了结合快板伴奏的街舞,现代旋律版的京剧等,整个晚会的气氛非常活跃,这都得益于平时的音乐趣味教学法,就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四、结语

总之,音乐趣味教学法是培养一批音乐素质人才的途径之一,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逐渐要被素质教育模式所代替,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音乐的趣味教学才会得以实施,学生才能拥有提升自己音乐水平、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也才得以培养。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音乐趣味教学中,在趣味教学中,张扬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继续阅读

传统音乐伦与理思想评析

[论文摘要]对我国传统音乐伦理思想进行探析,旨在揭示其产生、存在与发展的规律,为新时期正确地认识音乐伦理之现代意义提供有益启示,并引发学界对于音乐伦理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论文关键词]传统音乐;伦理思想;启示

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思想家们,在思考社会文化、探讨音乐作用时对音乐伦理问题多有论及,只是论述的角度和程度不同而已。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礼乐思想特别强调音乐的伦理功效,强调音乐在移风易俗、陶情冶性、教化百姓、安邦治国等方面的独特意义。在此后的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时代,也有不少思想家、哲学家阐释他们的某些思想。但是对于传统音乐伦理思想的系统性总结与梳理,却鲜有学者给予专门性研究。

在目前散见的有关音乐伦理思想记载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论语》、《苟子-乐论》、《吕氏春秋》、《乐记》;后来直至宋明理学的有关音乐伦理思想之阐述,如《文心雕龙》中的《乐府》,《通书》中的《礼乐》、《乐上》、《乐中》、《乐下》等,大都是承袭《乐记》而来。系统梳理和剖析我国传统音乐伦理思想,将会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音乐伦理在现代意义上的价值。

一、乐通伦理,乐与政通

以伦理政治为轴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传统文化中的“乐”不止是单纯的歌唱钟鼓之类,它的意义也决不仅仅限于音乐本身,而是关系到政治的隆替,国家的兴衰,以至个人的祸福等。先秦诸子尤为强调音乐与政治、伦理的关系,曾就“乐”的社会作用和意义展开过激烈的论争。

1.儒家赋予“乐”丰富的伦理内涵,把“乐”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明确提出“乐通伦理”、“乐与政通”。在集儒家思想之大成的《乐记》中,最早将“伦”、“理”二字合用,指出音乐与政治、伦理相通:“乐者,通伦理者也”;“饰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乐本篇》);“是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乐记·乐施篇》),是“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乐记·乐论篇》)。因而察乐便可知政,审乐可明人伦之理,合礼用乐就可以使人有德。孟子也主张乐通伦理,日:“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公孙丑》)《吕氏春秋》中多次论及乐与政治的关系,认为考察音乐便可了解一国之政。所谓:“凡音乐,通乎政而风乎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吕氏春秋·适音篇》)

2.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由于片面地认识到音乐亡国的事实而主张“非乐”。墨子论乐集中反映在《墨子·非乐》中。他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主张非乐:认为“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墨子·非乐上》)。而要为乐就必须制造乐器,这既费时又费财,费用无非是剥削老百姓。而担任演奏的乐手必是“耳目聪明,股肱之毕强,声音之和调”的壮年,虽满足了王公大人的享乐,却浪费劳力,妨碍生产,必然亏夺百姓之财。这种非乐主张,一方面表明他是承认音乐的美感以及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和社会作用的;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反对的是统治者“不节制用乐”的享乐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因此,他的思想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继续阅读

丝绸之路音乐研究的现状分析

摘要: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它以音乐为主体,通过乐器、乐人、乐谱、乐律及其它与音乐有关的文化阐述历史与现今的流变关系,探寻中外音乐交流的历史轨迹。一直以来,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还存在些许不足,写作此文以期能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宏观的轮廓性的把握。

关键词:丝绸之路音乐研究研究现状

丝绸之路,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丝绸之路包含北方和南方不同路径的丝绸之路路线,历史上曾经有:农业、沙漠、森林、海上等不同的丝绸之路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从汉至唐,自长安始,西至河西走廊,经过新疆,横穿中亚,通过西亚,进入欧洲的经贸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在中国音乐界,狭义丝绸之路音乐的研究较为活跃。国内关于丝绸之路音乐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常任侠、阴法鲁等对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冯文慈、周菁葆、杜亚雄等学者在丝绸之路音乐研究方面的成果颇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研究方法的多元、研究视野的拓宽、研究角度的变化以及新兴学科的交叉互融等因素,曾出现过多次研究的高峰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是依据2017年以前国内学者正式出版的专著和在期刊中发表的论文,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对相关文论进行剖析梳理,以期能对丝绸之路论域的研究轮廓有宏观的把握。

一、国内研究专著

(一)周菁葆著《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①该书是国内较早研究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专著,分为上、下编,上编探索以龟兹乐为代表的古代西域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下编主要进行现代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研究,重点对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二)杜亚雄著《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②该书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音乐文化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及北非各国的音乐文化以及主要的乐种,对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各地域的音乐,考察中外音乐交流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杜亚雄,周吉著《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③该书对我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的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以及中亚、西亚的音乐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在丝绸之路音乐研究以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宋博年,李强著《丝绸之路音乐研究》④该书的内容涵盖了古代埃及、印度、波斯、阿拉伯的音乐文化以及中国先秦以降至明清时期的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著作聚焦音乐本体,地域跨度及时间贯穿的张力大,论述音乐文化交流史中相关联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新的观点。

继续阅读

新时期音乐理论近况与创新研究

作者:刘葳单位:兰州大学艺术学院200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关于音乐理论的重要性问题

音乐理论的范畴是什么?不同的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界定是有着差别的。我认为,音乐理论应该包括史论研究和音乐技术理论,其中以前者为主。之所以要用“再论”这两个字,原因很简单,关于音乐理论的重要性问题从本科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就开始了,一直到之后的音乐学习与工作中,音乐理论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理论又可以指导实践的发展。就拿最典型的音乐门类声乐来说吧,理论就显得十分重要,歌唱者的声音何以才能以“情”动人?除了演唱技术以外,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这些交叉学科上的理论指导对歌者的演唱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声乐的演唱是歌者综合素质的体现,理论是歌者在学习和工作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形成强大的音乐理论素养,并运用于指导实践,才可能在日后的声乐中有突破性的发展。理论的重要性问题几乎每一个从事音乐的人都会认识到,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与工作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重视呢?如果音乐理论真正地得到了大众的支持与重视,那么就不至于在流行音乐的自由发展中,歌曲的产量越来越多,离大众的需求却越来越远,而像民族音乐这样严肃的音乐却渐渐在消退和萎缩,这些现象正是因为缺乏强有力的音乐理论做指导。

二、调查音乐论文发现的问题

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以论文的形式出现,不论是从事音乐理论研究的在校学生,还是研究某一个课题的学者。我研究了近几年来(大约从1994年至2010年)音乐理论各个研究方向正式发表的论文。大致情况如下:音乐美学类大约2429篇,民族音乐学类大约1511篇,音乐地理学约29篇,宗教音乐研究约19篇,除此之外,中国古代音乐研究以及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外国音乐研究,中国乐器研究,还有音乐译文,大学生研究论稿等这些类别的论文分别都不足5篇。[1]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新时期音乐学论文热点的研究方向是哪些,还有哪些方向是被人忽视的。音乐美学在各大音乐院校中是一门居于主导地位的音乐理论课程,得到了学院派的高度重视。音乐美学是一切音乐技能表现的理论基础,到现在为止,音乐美学仍然是各大学者探讨的热点方向。如果说音乐美学体现了音乐的核心观——美,而被研究者重视的话,那么民族音乐学研究方向何以在近几年成为各个学者研究的焦点呢?在西方音乐学领域早已成为独立学科的比较音乐学,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衍换成为“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也被称为音乐人类学,“人是有音乐性的”[2]——这一命题是近期被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之后,各大音乐学者对这一课题从各个方向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尽管这些热点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对新时期音乐理论的建设是功不可没的。在2001年3月第一期的《音乐研究》中,有一篇论文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转型》,论述的主题思想是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理论需要结合当地采风才可以完成。我国的音乐理论研究的弊端就在于很多的学者脱离了实践的考察,过于依赖于前辈得出的研究成果。当然,关于民族音乐学的问题这里只是简单的论述一下,并不是本论文的重点。

以上所论述的是近期的热点研究方向,根据数字所显示的,一些交叉学科如音乐地理学、音乐生物学、宗教音乐研究等,这些成果相对比较少。而像其他的外国音乐研究之类、大学生研究论稿等更是少之又少。这在中国也是一个很正常的学术现象,希望所有的音乐学者都应该关注——音乐理论也需要创新。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理论研究者,不管是对中国古代的或近现代的,还是国外的音乐理论,都应该有深入浅出的研究,特别是不为大家熟悉的音乐译文,这样才能扩大我国音乐理论的阵容。

三、新时期音乐理论的进展

回顾这几十年来音乐理论界召开的全国性的会议,首推1980年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的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还有在1986年成立的传统音乐年会,虽然距今已经有20-30年的历史了,但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它不仅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拉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对中国音乐理论的整体发展更是增添了新的力量。2008年11月8日,值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建院25周年之际,第五届全国音乐理论期刊工作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这次会议取得了实际性的收获,从而达到了提升和促进学术研究整体质量的目的。另外,2010年10月中旬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的“中国民族民间年会”吸引了各地的音乐学习者,参加年会的不乏著名音乐理论家和各大音乐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会议探讨了未来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方向,为音乐理论的进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继续阅读

音乐教育及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

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民族音乐形式可以变化,但是民族音乐文化却永不变,因此需要在音乐教育中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承。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对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的概念进行区分,其次对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缺失分析,并提出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式。

关键词:

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前言

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密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需要在音乐教育中逐步渗透。但是,在社会文化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受到严重的影响,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主要表现为:音乐教育重技轻论,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冲击。那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音乐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1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概念界定

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民族音乐通常是指在不同民族中产生的音乐类型,例如,民歌、说唱、器乐、戏曲等不同形式。而“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其中不仅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还包含了人为力量与习惯。文化的基本要素就是传统思想观念以及特色价值观,在文化中价值观最为重要。同理,民族音乐文化就是一种具有特殊符号的思想价值观,该种文化具有一定的规范体系,以及物质产品。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能通过音乐教育,将其作为一种音乐技艺来学习,而是需要将其精神、内涵以及价值观念传承下来。[1]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