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范文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2015年第六期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麝香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麝香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实验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实验组患者治疗后SBP、D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实验组患者治疗后WBV、PV、血细胞比容、FI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复方麝香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液黏度,缩短康复时间,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复方麝香注射液;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为临床常见急性脑血管病,因高血压所致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发病,患者局部脑组织遭到破坏,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1]。随着微创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但术后仍存在残留血肿引起的脑组织损害、脑水肿、脑细胞毒性等问题,影响预后效果。复方麝香注射液有明显抗炎、改善微循环、消除水肿、改善神经功能等作用,在脑出血治疗中有确切效果[2]。现对我院应用复方麝香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优势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为32~86岁,平均年龄为(60.22±8.63)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0例、脑叶6例、小脑3例、脑干3例、脑室1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为33~85岁,平均年龄为(61.08±8.65)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9例、脑叶5例、小脑4例、脑干4例、脑室1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中高血压相关诊断标准和《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试行)》[4]中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血压检查高于正常值,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出血量为30~90ml。

1.3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和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有高血压病史,发病后24h内入院治疗,无其他心脑血管病,无凝血功能障碍。

1.4排除标准外伤性脑出血者,脑干出血或小脑出血者,出血量超过90ml者,入院时并发中枢性呼吸或循环衰竭者。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微创手术进行脑血肿引流、脱水、纠正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止血以及早期营养支持等,连续治疗2周。

1.5.2实验组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麝香注射液(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40122)治疗:20ml加入至5%葡萄糖注射液(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4012C)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周。

1.6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意识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晨间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液黏度相关指标[全血粘度(WBV)(高切、低切)、血浆粘度(PV)、血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CT检查对比。

1.7疗效判定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神经功能评分下降90%以上,病残度为0级;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46%~90%,病残度为1~3级;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18%~45%;无效:神经功能评分下降17%以下或增加;死亡:临床死亡;总有效=临床痊愈+显效+有效[6]。

1.8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晨间血压使用血压仪测定;WBV、PV使用SA-9000全自动血液流变测试仪(北京赛科希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测量;HCT使用红细胞压积测量仪(北京北信未来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型号JC12-XFA6130);FIB采用Clauss凝固法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sigma公司(批号20140219),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2两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实验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3。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晨间血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BP、DBP水平均明显下降;实验组患者治疗后SBP、D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4。

2.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黏度相关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WBV、PV、血细胞比容、FIB水平均明显下降;实验组患者治疗后WBV、PV、血细胞比容、FI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5。

2.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T检查比较见图1。

3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患者发病后因脑血肿和血肿周围水肿导致急性占位效应而造成神经细胞早期死亡,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手术清除血肿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成熟,高血压性脑出血死亡率大大下降[7]。本研究中即采用微创手术进行脑血肿引流,有效清除了颅内血肿,常规综合治疗后患者死亡率为20.93%,总有效率为60.47%,明显优于相关文献报道中开颅手术治疗效果。国内大量文献报道指出,复方麝香注射液在清除术后残留脑血肿以及改善神经功能方面有确切效果[8]。复方麝香注射液来自于醒神开窍中药经典方安宫牛黄丸,主要成分为石菖蒲、麝香、冰片、郁金、广藿香、薄荷脑[9]。方中麝香具有活血行气、开窍镇痉、消肿止痛之功效;石菖蒲和广藿香均能够行气化湿;冰片可清热解毒、通窍散火;郁金可理气活血;薄荷脑则能止痛消肿;诸药配伍共奏活血消肿、醒神开窍之功效[10]。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复方麝香注射液能够有效促进血肿吸收,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局部炎症,改善局部微循环,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11]。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WBV、PV、血细胞比容、FI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复方麝香注射液能够明显提高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液黏度,与上述研究相符。Kono等[12]的研究也指出,复方麝香注射液能够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促进昏迷患者清醒,改善局部脑组织供养,保护脑细胞活性。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也证实了这一点。患者意识恢复后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肝肾功能损害等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利于患者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因此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SBP、D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复方麝香注射液在促进患者血压下降方面也有显著临床优势。

参考文献

1石芳,李芝静,张春娟,等.丹参联合醒脑静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陕西中医,2015;36(3)∶276~278

2吕志军.复方麝香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1例.河南中医,2014;34(8)∶1503~1504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4赵建国,高长玉,顼宝玉,等.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试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0)∶948~949

5董强,吴笃初,吕传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研究──193例资料分析.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8(3)∶189~191

6BehrouzR,HafeezS,MutgiSA.Intensivebloodpressurereductionina-cuteintracerebralhemorrhage∶Ameta-analysis.Neurology,2015;84(24)∶2464

7McKeeK,NelsonS,BatraA,etal.Divingintotheicebucketchallenge∶Intraparenchymalhemorrhageandthemammaliandivingreflex.Neurohos-pitalist,2015;5(3)∶182~184

8霍春青,赵春玲,焦书文,等.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临床荟萃,2013;28(6)∶677~679

9宋纪宁,梁日晶,薛振生.复方麝香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00例.陕西中医,2014;35(6)∶663~664

10钱毅.复方麝香注射液辅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60

11贾杰,陈希源.复方麝香注射液配合耳穴贴压治疗脑出血意识障碍100例.陕西中医,2014;35(2)∶149~150

12KonoR,IshiiN,TakamatsuK,etal.Chronicintracerebralhemorrhageinthebasalganglia∶Reportoftwocasesandprevalence.RinshoShinkeigaku,2015;55(7)∶490~496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6)181

作者:王小卫 王荣辉 冯钰珉 薛振生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