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盗汗病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范文

盗汗病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盗汗病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盗汗病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中医研究杂志》2014年第五期

1资料选取及研究方法

1.1资料规范化处理

历代医案的记载并不规范。故在数据录入前有必要尽量统一规范,以保证所有资料具有采用数理分析的可能。

1.1.1中药名的规范中药名称因时代、地域不同而有别,医案中一药多名、同药异名的现象很普遍。根据数据统计需要,本研究的中药异名主要依据《中药学》[3]及《中药大辞典》[4]为标准进行规范,如将于术、冬术、於术、于潜术、于白术、野於术、熟於术、生於术统一规范为白术,将别直参、高丽参、朝鲜参统一规范为人参,将寸冬统一规范为麦冬,将怀山、怀山药、怀药、淮山药、淮药统一规范为山药等。

1.1.2药物归类的规范本研究之药物统一按照《中药学》[2]的分类方法和类型进行归类,共分为21大类。

1.2数据挖掘方法的选择

研究主要采用频数分析法对盗汗病治疗药物进行分析。

1.3数据录入分析

运用录入系统,将158则盗汗病医案方药组成药物按药名、药性、药味、归经、药物类别逐一录入到Ac-cess数据中(如图1),经规范处理后,以SAS(Statisti-calAnalysisSystem)公司的数据挖掘系统EnterpriseMiner(EM)为平台,选择其中的频数分析模块(Fre—quencyNode)对规范好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2.1基本用药情况分析盗汗医案方药中共涉及用药199味,总使用频数(次)1484次,平均每味药使用7.46次。表1中列出了使用频数较高的前15位药,其中大部分为滋阴养血或养阴清热之药。提示盗汗病可能以阴虚火热为主。

2.2药物类别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盗汗医案中使用的药物共涉及18大类(即除涌吐药、杀虫止痒药和拨毒生肌药外都有涉及)。使用频数较高的前3位药类依次是补虚药、清热药、收涩药,共使用946次,占总使用频数的63.75%,超过3/5;其中仅补虚药就使用530次,占总使用频数的35.71%,超过1/3,远大于其他单类药物的使用频率;清热药使用304次,占总使用频数的20.49%,虽小于补虚药频率,但远大于其他单类药物的使用频率。单独对使用频数最高的补虚药进行第2次统计分析,如表3,可知其中补血药使用频数最高,达到245次,占补虚药总使用频数的46.23%;补血药与补阴药的总使用频数(345次,占65.1%)远大于补气药与补阳药的总使用频数(185次,占34.9%),说明盗汗临床上以阴血虚衰更为常见。

2.3药性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盗汗病所用药物药性以寒性最多,使用频率为26.55%;其次为平性,使用频率为20.96%;总体来看,寒凉之性(寒、微寒、凉三者总和占47.85%)大于温热之性(温、微温、热三者总和占31.19%)。提示盗汗病临床辨证用药以寒性药为主,其次为平性药。

2.4药味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盗汗病使用药物药味以甘味为最多,使用频率为42.43%,远高于其他药味;其次为苦味,使用频率为23.6%。结合上述药性分析,可知盗汗病辨证用药以甘寒为主,其次为苦寒之品。

2.5归经分析从表6可以看出,盗汗病药物归经以足厥阴肝经为主,涉及药物为695次,占18.96%;其次为手少阴心经,涉及药物为622次,占16.16%。提示:盗汗病所用药物归经以肝经为主,其次为心经。

3讨论

从上述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可知,盗汗病以阴血亏虚为主要证候,治疗用药多为甘寒、苦寒之品,药物多归属肝、心两经,与临床实际相符,正如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盗汗五十》[5]所言:“盗汗属血虚、阴虚。”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出汗》[6]亦言:“睡中盗汗者,睡则气归血分,血不足则气无所归,故气泄而汗出。”说明临床上盗汗病以阴虚火旺、心血不足2种证型最为常见。

3.1阴虚火旺本证多因大病之后,阴气未复;或劳累过度,起居不慎,亡血失精;或色欲之火消耗真阴所致。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盗汗》[7]言:“虚劳之病,或得于大病后阴气未复,遗热尚留;或得之劳役、七情、色欲之火,衰耗阴精;或得之饮食药味,积成内热,皆有以伤损阴血,衰惫形气。阴气既虚,不能配阳,于是阳气内蒸,外为盗汗。”当寐时卫气入阴,表失护卫,营阴受虚火内蒸而外泻,故汗出;而当寐时,卫出阴而复散于表,表卫得以固护,故汗止。治当滋阴降火,代表方如当归六黄汤。《景岳全书•汗证》[8]云:“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保阴煎亦妙。”方中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入肝肾滋阴养血,阴血充则水能制火,共为君药;盗汗乃因虚火迫津,水不济火,故臣以黄芩、黄连、黄柏以泻火除烦,合苦以坚阴之用。热清则火不内扰,阴坚则汗不外泻。因汗出过多,表卫不固,故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止汗;又合当归、熟地黄以益气养血。诸药合用,可收阴复、热泻、表固、汗止之效。

3.2心血不足本证常因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或七情内伤,暗耗心血,久病体虚,过度劳神,耗伤心血所致。心主血,血属阴,阴血不足,虚热内扰,故盗汗。治当补血养心,代表方如归脾汤。《古今名医方论•归脾汤》[9]言:“治思虑伤脾,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寤而不寐。”方中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增强补脾益气之力;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配,增强补心养血之效,均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酸枣仁既有宁心之效,又为止汗要药,《证治汇补》[10]云:“凡虚证服诸药汗不止者,重加枣仁。”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之药配伍,使之补而不滞,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

作者:艾志福丁敏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