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药在局部中晚期宫颈鳞癌的应用范文

中药在局部中晚期宫颈鳞癌的应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药在局部中晚期宫颈鳞癌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药在局部中晚期宫颈鳞癌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中药局部中晚期宫颈鳞癌中的应用。方法将124例初发初治的Ⅱb~Ⅲb期宫颈鳞癌患者随机分为中药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中药联合治疗组予以中药联合肿瘤深部热疗及同期放化疗;对照组仅行肿瘤深部热疗及同期放化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SCC-Ag水平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SCC-Ag水平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中药联合热疗及同期放化疗可提高局部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药;宫颈癌;同期放化疗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随着诊断水平与医疗技术的发展,虽然早期检出率已较以往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在确诊时有宫旁受侵,丧失手术机会[1-2]。国际妇产科联合会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均提出同步放化疗是目前治疗局部中晚期宫颈癌的首选模式[3-4]。有数据显示,大约30%~40%患者治疗后未控或复发,5年生存率仅为3.2%~13.0%[5]。热疗联合同步放化疗能加速局部肿瘤消退,但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6]。中医药博大精深,合理辩证论治在肿瘤治疗方面有增效减毒作用[7]。本研究通过对比中药联合热疗及放化疗与常规热疗放化疗治疗局部中晚期宫颈鳞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探讨中药在局部中晚期宫颈鳞癌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收治的124例初发初治局部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预计生存期≥2年,卡氏(Karnofsky,KPS)评分>70分,临床分期为Ⅱb~Ⅲb期。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

1.2方法对照组采用6MV-X射线盆腔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靶区上界:L5上缘水平;下界:闭孔下缘;外界:在真骨盆外1.8cm;前界:耻骨联合前缘;后界:全部骶骨在照射野内[8]。外照射剂量DT50Gy/2Gy×25次、5次/周、共治疗5周,疗程结束后加入腔内后装治疗6Gy/次,2次/周,共4、5次,A点总剂量局部达到75~82Gy;治疗期间予以同步化疗,具体方案为:顺铂40mg/(m2•周),共化疗5次[9];化疗当天盆腹腔深部热疗,温度40~42℃,60min/次,共5次[10]。中药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具体为:黄芪30g、党参15g、茯苓15g、麦冬20g、当归10g、白术10g、山慈菇15g、白花蛇舌草15g及半枝莲15g;神疲乏力者加阿胶6g(烊化)、鸡血藤20g;下腹坠痛者加厚朴10g、延胡索15g;恶心欲呕者加姜竹茹10g、姜半夏10g;大便不畅者加肉苁蓉12g、当归15g;阴道出血者加云南白药0.5g,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7d/疗程,坚持至治疗结束后1个月。1.3观察指标

1.3.1肿瘤消退情况通过治疗前后妇科查体及盆腔MRI或CT判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可见病灶完全消失维持4周;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病灶最大垂直直径×最大直径>50%,维持4周,无其他新发病灶;疾病稳定(stabledisease,SD),25%<病灶最大垂直直径×最大直径<50%,维持4周;疾病进展(progressivedisease,PD),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5%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

1.3.2血液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cellcarcinomaantigen,SCC-Ag)评价疗效;血常规中WBC、HBC及PLT评价骨髓抑制情况,肝肾功能中AST、ALT、Cr及BUN评估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受损情况。

1.3.3症状根据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提出的急慢性放射反应评价标准,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疲乏、腹痛腹泻、大便肛周灼热、尿急及尿痛[11]。

1.3.4KPS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升高10分为改善,下降10分为降低,升高或下降不足10分为稳定。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2.2两组治疗结束后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1个月,中药联合治疗组肿瘤消退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为96.8%,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14,P=0.161)。中药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

2.3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CC-Ag比较中药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SCC-Ag分别为(4.78±2.04)ng/ml和(4.82±2.16)ng/ml,治疗后分别为(0.85±0.31)ng/ml和(2.63±0.75)ng/ml。两组治疗前SCC-A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P=1.023),两组治疗后SCC-A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00,P=0.010)。中药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SCC-Ag值下降明显。

2.4中药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AST、ALT、Cr及BUN比较中药联合治疗组治疗前AST、ALT、Cr及BUN分别为(24.6±7.5)u/L、(33.2±10.3)u/L、(89.4±5.2)ummol/L和(5.92±1.23)mmol/L,治疗后分别为(23.4±6.8)u/L、(34.5±9.8)u/L、(89.8±6.1)ummol/L和(6.21±1.19)mmol/L。中药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的AST、ALT、Cr及BU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2、0.344、0.220和0.492,P=1.193、1.012、0.091和1.031),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

2.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中药联合治疗组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及疲乏发生率分别为41.9%和54.8%,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79.0%和91.9%。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21和8.486,均P=0.001)。中药联合治疗组腹痛腹泻、大便肛周灼热感和尿急尿频发生率分别为4.8%和8.1%,对照组分别为32.3%和24.2%。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0和7.900,均P=0.001),中药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2.6两组KPS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中药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KPS评分提高率分别为62.9%和17.7%,KPS评分稳定率分别为32.3%和58.1%,KPS评分降低率分别为4.8%和24.2%。两组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58,P=0.000),中药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KPS评分改善明显。

3讨论

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居世界第2位[12],Ⅰ~Ⅱb期仍以手术治疗为主,Ⅱb~Ⅲb期宫颈癌治疗的首选模式为同步放化疗[13]。有研究报道同步放化疗时加入热疗,能提高肿瘤局控率,但结果仍不尽人意,且治疗中及治疗后出现的有些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4]。中医记载中无宫颈癌这一疾病命名,依据其症状,归属于癥瘕、阴疮、崩漏、带下病及虚劳等范畴[15]。对于治疗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按症状多归属于呕吐、腹泻、腹痛及淋证等范畴。古人早有《妇人大全良方》:“产后血气伤于脏腑,脏腑虚弱,为风冷所乘,搏于脏腑,与血气相结,故成积聚癥块也”,描述了宫颈癌的局部症状及发病病机[16]。有学者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及情志不舒等,致痰浊、湿热、瘀毒等邪气外袭胞宫,郁滞不解,损伤冲任带脉发病,为正虚邪实[17-18]。加之久病,情志抑郁,气虚血瘀,湿毒浊邪外侵于体,客于胞门,缠绵不愈,癌肿侵袭,体虚更甚,出现神疲乏力,肢软体瘦,赤白青黑黄带等。中西医治疗肿瘤,多为中医扶正培本,西医祛癌毒邪。中医认为放射线属热毒,局部治疗中多有热毒炽盛,表现为大便灼热痛、尿急、尿痛;联合化疗药物同时,耗伤中气,损及脾胃肾,脾虚不能化生精微,胃虚不能盛受水谷,食滞胃中,上逆成呕;脾胃虚弱,食谷不入,气血化生乏源,加之肾脏亏虚,髓骨不生,出现放化疗后疲乏、白细胞减少、贫血等表现[19]。本研究中药联合治疗组以扶正药物较多,以弥补放化疗对人体正气损害,减轻消化道和造血系统的损伤。党参、茯苓及白术取四君子汤之意,健脾益气以扶正培本,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改善疲乏无力症状;麦冬养阴生津,改善放疗后热毒伤津,养护胃阴,减轻恶心、呕吐;山慈菇、白花蛇舌草及半枝莲清热解毒,消除放射线对正常组织损伤;当归、阿胶及鸡血藤补血生血活血,促进骨髓造血;并予患者常见症状,下腹坠痛者加厚朴、延胡索宽肠理气止痛;恶心欲呕者加姜竹茹、姜半夏健脾降逆;腹痛、腹泻较重者加乌梅、炒山药健脾及固涩止泻;阴道出血者加云南白药粉凉血止血[20]。在目前先进的放疗技术、肿瘤深部热疗联合化疗对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获取良好控制基础上,生存质量是医患治疗追求的另一目标,本临床观察发现配合中药能减轻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KPS评分,且未发现中药对患者肝肾功能有损害,提示安全性高,耐受好。本研究目前观察时间短、样本量少,后续仍需大样本研究,继续追踪观察中药后期反应、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期。

作者:耿翠翠;孙立哲;刘宝刚;张杨;董妙;李磊强;齐婧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