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针合谷穴对面口部痛阈的研究范文

电针合谷穴对面口部痛阈的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针合谷穴对面口部痛阈的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电针合谷穴对面口部痛阈的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2014年第六期

1方法

1.1试验分组运用SPSS软件编程的方法,将健康受试者按照性别随机分为合谷穴组、后溪穴组、外关穴组,每组12人,男女各半。

1.2痛阈测定部位面部痛阈选取额区、颊区和下颌区3个部位。额区为同侧面部眉毛以上额部的皮肤处;颊区为同侧面部睑裂与口裂之间的皮肤处;下颌区为同侧面部口裂以下的皮肤处。

1.3痛阈测定及电针刺激针刺前痛阈测定:在针刺前,用钾离子透入测痛法检测健康受试者右侧面部额区、颊区以及下颌区的痛阈。将参考电极置于健康受试者右手腕内侧,测试电极浸泡钾离子溶液后置于健康受试者检测部位,打开痛阈仪电流开关,使电流值缓慢升高,当健康受试者被检测部位感觉疼痛时即关闭开关,读取电流值(mA)作为健康受试者的针刺前痛阈值。电针刺激:分别对合谷、后溪、外关穴位进行电针刺激。对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直刺0.5~1寸,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均匀左右捻转(90°~180°、频率约60~90次/min),以得气为度;以穴位旁开2mm处作为针刺辅助点,浅刺一针,不行针。将两针分别连接电针仪的两电极夹,采用疏密波,频率2Hz~100Hz,强度以受试者能耐受为限,留针30min,留针过程中不行针。针刺后痛阈测定:与针刺前痛阈测定方法相同,在电针进行15min时进行第1次针后痛阈测定,在电针结束时进行第2次针后痛阈测定,以两次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健康受试者的针刺后痛阈值。痛阈变化率=(针后痛阈值-针前痛阈值)/针前痛阈值×100%。

1.4统计方法统计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数据经过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后,选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

2结果

2.1针刺不同穴位对健康受试者面部痛阈的影响表1结果表明,针刺合谷穴能明显提高健康受试者面部下颌区痛阈值(P<0.05),但对额区及颊区痛阈无明显影响(P>0.05);针刺后溪穴、外关穴对健康受试者面部额区、颊区及下颌区痛阈均无明显影响(P>0.05)。

2.2针刺不同穴位对健康受试者面部痛阈变化率的影响表2结果表明,针刺合谷穴健康受试者面部额区、颊区、下颌区的痛阈变化率明显高于针刺后溪穴、外关穴的痛阈变化率(P<0.05)。4讨论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大肠经循行“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手阳明之别,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手阳明之正,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上出于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络脉、经别、经筋循行均上达于头、面、口、鼻、耳、齿等处,针刺合谷穴可以治疗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所过头面部的病证。因此,“面口合谷收”不仅强调了合谷穴在治疗头面部疾病方面的特异性作用,也是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国内外在合谷穴与面口部的联系等方面的研究和报道较多集中在神经形态学、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红外热像等方面,但未检索到有关针刺合谷穴对面部痛阈影响方面的文献报道。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结合针灸合谷穴的临床运用事实,我们认为,采取直观、灵敏、可控的方法技术来确证合谷穴区与面口部的相对特异性联系是支撑和深化“面口合谷收”针灸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石与前提。因此,我们采用钾离子测痛法,从感觉角度观察和证明合谷穴与面口部的特异性联系,探讨经脉-体表的特异性联系规律,以期为经穴特异性的临床运用提供更丰富的科学依据。合谷、后溪、外关穴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以及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均在肘关节以下,腕关节附近,并且是经气输注较多的特定穴,针刺这三个特定穴都能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面口部的疾病。

本研究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远端取穴理论,以后溪穴、外关穴作为对照点,比较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正常人面部痛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健康受试者合谷穴对其面口部下颌区痛阈有明显影响,针刺健康受试者合谷穴对其面口部额区、颊区、下颌区痛阈变化率的影响明显强于针刺后溪穴、外关穴,提示合谷穴与面口部之间存在相对特异性的联系,进一步肯定了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为“面口合谷收”理论及其临床运用提供了更丰富的科学依据。

作者:杨慎峭陈婷周奇志蔡定均杨馨吴菲刘旭光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