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范文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2014年第六期

1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连续变量值以x珋±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NAFLD中医证型分布235例NAFLD患者中,肝郁脾虚型62例,占26.38%;脾虚湿滞型102例,占43.40%;湿热困脾型71例,占30.21%。各证型发病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脾虚湿滞型、湿热困脾型、肝郁脾虚型。

2.2不同年龄段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将NAFLD患者分成3个年龄段,分别为20~40岁,41~60岁,61~80岁,各年龄段的证型分布见表1。可以看出,各证型出现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41~60岁,脾虚湿滞型在各个年龄段均为高发。

2.3NAFLD中医辨证分型与脂肪肝B超分度的关系235例NAFLD患者,其中轻度99例(42.13%),中度89例(37.87%),重度47例(20.00%),见表2。可以看出,轻度患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中度患者以脾虚湿滞型为主,重度患者以湿热困脾型为主,经卡方检验,B超分度各证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2.4各证型NAFLD患者TC(胆固醇)、TG、GGT、UA及GLU比较见表3。GGT在脾虚湿滞型、湿热困脾型患者中升高较肝郁脾虚型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困脾型TG较肝郁脾虚型和脾虚湿滞型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困脾型患者的GLU较另外两种证型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酒精性脂肪肝属于西医的病名,中医学古籍没有“非酒精性脂肪肝”这一病名,根据其病因病机,多数人将其归属到痰证、湿证、积证、瘀证等范畴,国家标准将其命名为“肝癖”[5]。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失节、过度肥胖,或感受湿热疫毒、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有关。辨证论治一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关于NAFLD辨证分型的文献数目繁多,但至今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6]。本研究结果显示,NAFLD的证型分布脾虚湿滞型居第1位,其次为湿热困脾型、肝郁脾虚型,故而推断出NAFLD的主要病机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损伤脾气,脾失健运,湿邪内生,湿热内蕴,瘀阻脉络而致。从年龄段上看,本病的发病40~60岁人居多,中老年人为NAFLD的高发人群,这可能与中老年人工作压力大、运动少、体重增加、代谢降低等有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性激素的改变出现脂肪代谢紊乱,也可能是导致NAFLD的一个重要因素。从B超分度上看,肝郁脾虚型NAFLD多为轻度,本结论与王嵩[7]、院博[8]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NAFLD的程度不同,存在肝郁脾虚型向脾虚湿滞型再向湿热困脾型的发展的趋势,这与中医病机理论相符。由于NAFLD多因嗜食肥甘厚味酒醴,损伤脾胃,或因情志失调,壅遏脾土,脾失健运,致津液不得敷布,湿从内生,聚而为患,当阴虚内热或肝郁化火,则湿热内生。从而提示B超分度可以作为区分各证型的客观指标之一,对判断各证型脂肪浸润程度,具有参考价值。由此可见,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理论两相呼应。

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指标是中医四诊的发展和延伸。传统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是凭借医生的主观诊察和患者对病情的描述,辨证的过程难免会受主观因素影响和干扰,使辨证的精确性和重复性较差。如何把客观化指标用于中医辨证分型,使宏观的中医认识与微观的化验检查指标相结合,是近年来中医辨证规范化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NAFLD中医辨证分型与多项客观化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初步得出每个证型的生化指标均有各自特点。脾虚湿滞型、湿热困脾型患者的GGT升高更为突出,提示这2种证型的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可能较明显。而肝郁脾虚型患者和脾虚湿滞型患者的TG水平较湿热困脾型降低,说明血脂异常更易发于湿热体质的患者,也进一步说明了脂浊壅滞,聚结肝胞,是高脂血症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主要病机[9]。因此,治疗NAFLD时,当以肝脾主,辨证施治,对于TG升高者,更应侧重健脾、祛湿、化浊。综上,本研究提示B超、血清生化学等客观化指标与NAFLD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与参考价值,为中医辨证客观化及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疗效提供依据。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有限,可能影响证型的分布特点,希望在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中,通过扩大样本量等方法为NAFLD的病机模型、中医药治疗的分子基础及中医药治疗的规范化研究提供思路。

作者:陈阳冷雪杜莹韩永辉贾连群单位: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