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模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新医学模式的建立和“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要求当代医务工作者不仅具备过硬的医学临床专业技能,还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人文素养。本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从理论培养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人文精神培养进行持续的形成性评价,发现研究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意识逐渐加强。这充分说明了在临床教育过程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本研究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的参考。
[关键词]人文精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医学的社会化,作为培养未来医生摇篮的高等医学院需要紧随时代的步伐,摈弃传统医学里只重视医学专业技能、“见物不见人”的培养模式,要以“培养不仅有过硬的医学临床专业技能,还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医生”为目标[2],探索出在新形势下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法。我国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模式,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探讨上,也有小部分研究者进行了调查研究[3-4],如浙江大学张国芳、上海交通大学胡涵锦、四川大学黄进等对医学研究生人文课程体系及教育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从师资、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但是没有提出系统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模式。本研究主要针对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形势下,现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对国内外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南通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特色,从理论培养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人文精神培养进行了持续的形成性评价,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阶段性考核时融入医学人文素质内容,内容包括职业道德、遵章守纪、奉献精神等元素。本研究对不同阶段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有效性的问卷调查,内容涵盖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来检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模式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我国其他院校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工作的完善提供实践参考。医学院校可以此为切入点,完善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教育,使目前的教育方法更加契合“5+3”培养模式和“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
一、医学院校学位研究生人文教育现状
《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近期任务为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5]另外,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要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6]在这样的形势下,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方面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虽然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医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教育,并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医学人文教育薄弱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也一直没有形成清晰明确、可供参考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模式,仍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以课程讲授为主,大约占总学时数的8.0%,比例偏低,美国、德国的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占比为20.0%—25.0%,英国、日本的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占比10.0%—15.0%。[7-8]同时,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人文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本科生的教育培养体系中,医学研究生人文课程的学时所占比例较少。特别是在新的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集中授课的学习时间缩短,部分医学院开设的人文课程种类十分有限,人文精神教育满足不了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要求,课程也不适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特点。[9]
(二)导师的人文素养需进一步加强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是临床医生,接受的医学专业知识远多于人文专业知识,部分研究生导师自身人文知识比较缺乏。[10]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场所主要是医院,导师本身工作繁忙,他们不仅要指导研究生开展临床工作,还要指导研究生进行相关研究,因而常常忽略对研究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三)医学临床实践脱离人文知识
目前,很多医学院的医学研究生课程仍采用的是集中授课形式,授课内容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对实效性关注不够,缺少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训练,人文知识未能有机整合到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中。[11]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在校集中授课的时间缩短,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容易出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脱离的现象。
(四)缺乏人文教育考核评价指标
目前,虽然有关导师和研究生的评价研究较多,但是针对研究生人文教育评价的研究较少。[12]目前,对研究生导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是规章制度内导师的职责和其科研成果方面,缺乏对导师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导致导师易忽略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对研究生进行人文教育,对学生的考核注重学习成绩、科研能力以及临床技能方面。虽然部分院校对临床医学生也有医德医风等方面的要求,但多停留在学校或者医院的规章制度层面,并未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人文精神的措施
医学院校应借鉴国外成熟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结合自身办学特点,从全局的角度来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做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综合对比目前国内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状况,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特色,本研究建立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体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从理论培养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对研究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持续的形成性评价。
(一)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理论培养,从根本出发,转变教育观念
医学院校优化人文专业课程,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课堂是医学研究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校要规定人文专业课程在研究生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将人文教育纳入学分制管理的范畴。具体实施办法为增设选修课程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心理学、临终关怀等,向研究生推荐阅读《医学与哲学》《人文医学》《医学与社会》和《医学的人文呼唤》等医学人文类书籍。
(二)在临床实践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知识源于实践,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导师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阶段性技能考核时应增加医学生对患者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以评价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效果。如有不足之处,导师应采取个性化的改进培养方法,逐渐提高研究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同时,医学院校将研究生在阶段性考核中表现出来的医学人文精神作为导师对其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考核内容,督促导师自觉提高人文素养,在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巴林特小组”是一种聚焦于医患关系的病例讨论形式,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是提高医护人员倾听和共情能力的训练小组。[13]“巴林特小组”主要通过在案例再现的环境下从多角度交流探讨医患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发生了什么。这种形式能促进并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积极聆听和换位思考的能力,让研究生更关注患者的心理,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负面情绪,以更加成熟有效的方式化解和应对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设置了8—10人的巴林特小组,组长由一位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且经验丰富的导师(或指导老师)担任,其余成员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一个月开展一次活动,活动时间为60—90分钟,持续进行一年。每次活动由1—2名组员为大家报告自己在临床规培中碰到的案例,呈报结束后立即退出小组圈,组长则鼓励其余组员在认真倾听后进行提问和讨论。在组长的引导下,组员还原案例现场,并将自己想象成案例中的医护人员、患者或者家属,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并提出问题,审视在案例中可能被忽略的心理问题,使医患关系的新观点浮出水面。此时,再把案例呈报者请回圈中,让报告人表达在听取了其余组员的交流探讨后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三)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指标
1.在考核中加入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
医学院校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性考核时融入医学人文素质内容,即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年一次的考核中,考核内容除原有的专业技能和科研水平外,还可以增加职业道德(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精神、态度热情友善、患者及其家属的评价)、遵章守纪(遵守劳动纪律、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奉献精神(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兢兢业业)等人文素质内容。评价者可汇总患者、规培轮转科室的医务人员及规培基地科教科的评价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笔者统计了我校的情况,结果显示,一年级研究生在医学人文素质方面评分不高,他们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专业技能学习和科研方面,从而容易出现责任心不强、团结协作能力弱、患者及家属评分低、主动性差、奉献精神缺乏等现象。然而,随着在考核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以及在理论培养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持续的形成性评价,研究生的医学人文素质随着年级的增加而显著提升,研究生在研三毕业时能在开展医疗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很好地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做到医者仁心,以人为本,从而得到患者及家属和规培基地的好评。
2.进行阶段性问卷调查
以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笔者分别于研一入学、研二学年中期及研三毕业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有有效问卷进行分析,以评价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性。问卷调查涵盖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将其作为人文素质评价指标要素。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生在入学初对于在临床工作中融入医学生人文精神不重视,甚至部分研究生觉得没有必要;在毕业时,只有不足10%的研究生认为没有必要,大部分研究生认为有必要在临床工作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
3.临床上组织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
每次活动后,组长要定期与组员进行交谈,了解组员对活动的体验,观察组员在临床实践的医患沟通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评价“巴林特小组”活动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精神模式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巴林特小组”活动能促进研究生加深对医生和患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思考,让研究生能很好地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医患沟通的技能,有助于研究生自身的情绪处理和人格发展,有助于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沟通与医患关系和谐。
三、讨论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是这样解释“人文”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14]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15]让人文精神照亮医学教育的全程对当今高等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生担负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神圣职责,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同样社会也对其角色有着特别的期待和要求。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是使每一位医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仁”与“善”的理念,并将其融入自己终身的职业生涯,促其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医生的摇篮,医学研究生培养与教育模式的不断改进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现医学与社会和谐、进步、发展,这也是历史赋予医学院校的责任和重担。
作者:周谊芬 单位:南通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