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析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情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分析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情况。方法:选取惠州市复员退伍军人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97例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800例非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的精神病理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躯体生活自理量表评分、住院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人数占比84.07%,明显低于对照组95.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和未特定的精神障碍患者诊断占比为89.85%,明显高于对照组2.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占比为1.94%、2.99%,明显低于对照组82.31%、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与非流浪住院精神病患者在阴性症状、精神病理症状、躯体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前者预后效果相对较差,在治疗上需要加强针对性。
〔关键词〕住院治疗;流浪精神病;精神病理症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国内人口流动性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各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引发的社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1]。为了合理制定惠州市流浪精神病患者救治与管理政策,笔者现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及同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97例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800例非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459例,女338例;年龄16~76岁,平均年龄(33.35±8.73)岁。对照组男465例,女335例;年龄17~78岁,平均(32.87±9.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排除药物过敏、严重心肺及肾脏功能障碍、妊娠及哺乳者。
1.2方法采用
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并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诊断、伴发躯体疾病、出院时间等相关数据,出院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2]评价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减分率>50%,可自行生活,判定为可出院。
1.3观察指标
(1)采用PANSS评价两组患者入院时的精神状态,包括精神病理症状、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这三方面的PANSS具体评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严重,采用躯体生活自理量表评价患者入院时的躯体生活自理能力,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平均年龄及住院时间[3]。(2)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情况。(3)分析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生活能力恢复正常,顺利出院后的用药分布情况。(4)比较两组出院患者精神科诊断与伴发躯体疾病。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平均年龄、入院时精神状态评分、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入院时精神病理症状评分、入院时阴性症状评分、入院时躯体生活自理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入院时阳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出院情况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出院人数670例,占比84.07%;对照组出院人数763例,占比95.38%,出院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用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丙戊酸钠、碳酸锂用药者数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奥氮平、氯丙嗪等其他用药数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出院患者精神科诊断与伴发躯体疾病比较
结合出院患者疾病诊断结果可知,观察组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和未特定的精神障碍患者诊断占比89.85%,明显高于对照组2.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精神发育迟滞、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患者伴发躯体疾病者211例,占比31.49%(211/670);对照组出院患者伴发躯体疾病者238例,占比31.19%(238/76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结合国外流行病学相关研究结果可知,四处流浪、无人照料的精神病患者长久以来一直是社区和市政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的重大难题之一[4]。为此分析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治疗情况及个体性特征,对科学制定救治政策、改善预后效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入院时精神病理症状评分、入院时阴性症状评分、入院时躯体生活自理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患者精神病理症状、阴性症状更加严重,个体躯体生活自理能力水平更高。观察组出院人数占比84.07%,明显低于对照组95.38%;由两组患者用药分布情况可知,观察组患者丙戊酸钠、碳酸锂用药者数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奥氮平、氯丙嗪等其他用药数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利培酮、奥氮平、氯丙嗪为出院患者用药频率最高的三种药品,说明住院非流浪精神病患者和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整体用药情况相当,其中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预后效果相对较弱。结合出院患者疾病诊断结果可知,观察组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和未特定的精神障碍患者诊断占比89.85%,明显高于对照组2.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两组出院患者在精神病诊断类型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既往报道一致[5]。初步分析,这与流浪精神病患者既往病史、病情不清,无法准确明确病因密切相关,而对于非流浪住院精神病患者而言,医生可通过患者家属、既往病史详细了解患者病因,因此流浪精神病患者未特定的精神障碍患者诊断占比远高于后者。为了进一步提高预后效果,医护人员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加强康复护理干预。据相关报道显示,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实施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临床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交能力和生活能力,培养患者专业技能,促使其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改善预后复发情况[6]。综上所述,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与非流浪住院精神病患者在阴性症状、精神病理症状、躯体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前者预后效果相对较差,在治疗上需要加强针对性。
〔参考文献〕
〔1〕于海,李启斌,谢振国,等.桂林流浪精神病人疾病谱相关因素分析〔J〕.河北医学,2016,22(2):335-337.
〔2〕王楚,伍业光,潘竞志,等.流浪精神病患者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行为方式〔J〕.中国公共卫生,2017,33(6):975-977.
〔3〕钱烈,赵志宏,李萍,等.流浪精神病人收治中的伦理困境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5):894-897.
〔4〕袁蕊.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救治情况分析及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1):1761-1763.
〔5〕萧素媚,杨策策,范关银.不同性别流浪精神病患者特点分析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6,15(8):19-23.
〔6〕莫扬华,李康权,卢伟宇,等.互助模式管理在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康复中的作用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3):17-19.
作者:郑元欣 单位:惠州市复员退伍军人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