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角色扮演法在精神疾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角色扮演法在社区精神疾病健康教育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北京市昌平区南口社区与精神病人密切接触的和具有护理职责的各类人员共60名,分为观察组(30名)和对照组(30名)。在精神疾病健康教育中观察组应用角色扮演法,对照组实行传统的讲授方法,观察受教育者的评判性思维和对各自方法的态度。结果在评判性思维测量中,观察组学习后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普遍对在社区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中使用角色扮演法持肯定态度。结论应用角色扮演法进行社区精神病人健康教育的效果非常显著,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社区精神疾病;健康教育;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最初是美国精神病学家于1960年创建的社会心理技术[1],它是基于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方法,是通过情景模拟,要求被试者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其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的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通过要求被试者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来观察被试者的多种表现方式,了解其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提高社区精神病人及病人家属、社区医生、村委工作人员、精神病院护工、片区民警等直接接触精神病人的人员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提高受教育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为临床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增强治疗的针对性及康复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精神疾病发作带来的人员财产损失。探讨角色扮演法在社区精神疾病健康教育实践中应用的价值。本研究选取北京昌平区南口社区60名受教育者为研究对象,具体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的60名研究对象分别是处于稳定期的精神病人及其家属和朋友、社区医生、村委工作人员、精神病院护工、片区民警,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观察组男性17名,女性13名,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5.9±1.14)岁;对照组男性18名,女性12名,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36.7±2.23)岁。两组受教育者在性别、年龄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选受教育者均为自愿参与,均具有初步应对精神病人的知识,所有受教育者均了解本研究的方法、目的和设计。
1.2方法
1.2.1实验病例选择方法所有病例选择均查阅了笔者长期保存的南口社区6名精神病人就医用药档案及电话随访记录,依据Roy护理模式选取临床病例,分别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狂躁症等病例。
1.2.2健康教育教学及分析方法(1)观察组角色扮演法教育教学及分析过程。第一步,观察组的受教育者应用角色扮演法从不同角度对精神病例进行分析。把30名受教育者根据身份或意愿分成6个小组,分别是病人组、同住家属组、日常朋友组、护工与社区医生组、诱导组、片警组。教学过程为期1个月,每周2次,每次2个小时。前两次主要是由教师讲授角色扮演法的概念、作用及在精神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各情景中不同角色应当承担的职责;其余课时的实验课程均是各类角色的具体行为与操作,包括各组人员自身与团队之间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精神疾病情况的辨识和处置演练。第二步,这是角色扮演法最为复杂和关键的一步,由笔者创设情境,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强化、测评教育效果。先随机从每个组中抽1人,组成一个临时角色扮演团队,考察精神病人病情复发时的应对情况。第一个团队角色扮演结束后,大家可以共同讨论,笔者进行总结点评,然后进行下一个团队的角色扮演。总结制订出护理计划,提供整体护理,扮演场景的项目和内容是:①场景一由病人组扮演:某位具有精神病史的病人出现了疲倦、易怒、睡眠不好、情绪低落等先兆症状时的自我辨认、应对及描述,对不同症状应使用药物功能的正确认识及自我处置技能进行演练。②场景二由病人与同住家属扮演:家属帮助病人发现先兆症状并判断出严重程度的等级,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疏导病人;动态观察并填写先兆症状频率表,每日正确填写药物计划表,症状严重时联系治疗师等。③场景三由病人与日常朋友扮演:朋友对病人的不同言行及认识能力的变化做出精神疾病类型的判断。④场景四由病人与护工及社区医生扮演:预约复诊,掌握预约及复诊的沟通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相关预案等;制订回归社会计划表,评价应急计划表的制订质量及实施效果。⑤场景五由病人、病人家属、病人朋友、护工、社区医生扮演:病人家属、病人朋友、护工、社区医生辨识持续症状的各种表现形式,找到并有效运用处置持续症状的技能。⑥场景六由病人与诱导组扮演:创设诱发影响康复的不同情境,并观察各团队对诱发因素应对方式的选择、坚定性、技巧及执行效果。⑦场景七由病人、病人家属和片区民警扮演:精神病人造成他人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民警与监护人、民政和卫生等部门加强协调与管控,对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病人依照法定程序强制收治,同时保障相应人员的救济权等。第三步,在健康教育中采用角色扮演法,同时进行教学效果的跟踪评估,详细观察记录病人病情有无变化、服药的情况及副反应、是否被迫停药等,并对病情处于稳定期的病人是否参加了读报、书法、下棋、唱歌、听广播、料理家务等回归社会的活动及各项活动的计划是否合理、时间安排是否得当也进行监控记录[2]。(2)对照组受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及分析过程。第一步:健康教育教学过程。对照组受教育者一直使用传统的讲授方法来开展健康教育与病例分析。同样将30名受教育者分成6个小组,学习期也是1个月,每周2次,每次2个小时。前两节课主要是让受教育者认识针对精神病人处置的护理程序和关键点以及如何使用相关程序进行病例分析。第二步:病例分析与处置过程。需要分析病例时先让受教育者单独进行,然后再分小组展开分工与合作。在小组合作分析阶段,先由笔者创设上述观察组第二步中的不同情境,再由各小组阅读分析病例资料和组织讨论,并依据程序评估资料,制订护理计划,确定护理目标及推测预期效果。笔者选择一组讲解本组分析病例的情况,任务实施后,由笔者总结点评。第三步:观察记录效果。方法同观察组的第三步,展开随访,进行监控记录。
1.3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1.3.1评判性思维测定由笔者用引导和总结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评判性思维培养,教学前后均使用评判性思维量表(CT-DI-CV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开放思想(O)、寻找真相(T)、分析能力(A)、评判思维信心(C)、系统化能力(S)、认知成熟度(M)和求知欲(I)维度,每个维度包括10个项目,使用6分制,得分越高表示赞成度越高。得分在280分及以上表示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呈正性,<350分表示倾向性较强,<210分表示态度倾向呈负性,在210~280分间表示倾向性不明显。
1.3.2评价形式使用调查问卷对角色扮演教学法进行分析评价。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所有数据均用百分数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受教育者的评判性思维测量情况观察组受教育者学习前后的评判性思维测量,除分析能力和开放思想的得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求知欲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教育者学习后评判性思维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2.2观察组对角色扮演法的评价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态度值均在3分以上,此结果表明观察组对角色扮演法持肯定态度,具体见表2。
3讨论
使用传统的精神病人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该方法不能很好地凸显社区的各个主体对各项处置护理措施的首要职责、沟通技巧以及各治疗措施适用的阶段与情景,致使受教育者制订的处置护理计划脱离社区精神病人实际状况及特殊需求[3-4]。此外,不能帮助精神病人在实际操作中对复杂病例信息进行分类,进而很难对病人进行整体把握,不能针对病人制订出个性化的处置护理方案。社区精神病人的护理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情形需要实施服药护理、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家庭环境护理等家庭护理措施和卫生、社区、家庭、民政、公安等多个机构的分工参与。角色扮演法在精神疾病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可帮助不同的人从自身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专业化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健康教育教学,观察组各维度的得分及总分均有明显提高,除分析能力和开放思想的得分之外,其余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学习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习后评判性思维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中,观察组受教育者能够对复杂病例信息进行全面捕捉并重点锻炼了实操技能,制订出符合病人实际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增强了他们参与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加深了他们对精神疾病知识的理解,使其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自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观察组对角色扮演法持肯定态度,均表示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常用角色扮演法。同时,调查问卷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普遍认为角色扮演法对情境的创设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在精神疾病健康教育中应用角色扮演法效果非常显著,有利于将精神病人的保健护理知识普及给家庭和社区并用于病人,达到预防和康复的目的,值得推广应用。但如何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增强教学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邹燕梅.社区精神病人的康复护理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2(40):287-288.
[3]潘茜,王哲,井欢,等.新医学模式下病例分析在护理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11(2):24-25.
[4]杨堃,黄昌祺.病例分析教学法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32(2):401-402.
作者:李秀英 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