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医护理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资料与方法
1.1病人选择
目前,危重症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笔者根据查阅到的文献,纳入标准是各种原因所致MODS合并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伴出血中毒性肠麻痹。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的诊断依据是有应激的病因,可出现呕血和黑便,严重时可有血便;急诊胃镜检查可发现胃肠黏膜有广泛散在出血、糜烂或多发性溃疡存在,并排除溃疡性出血、其他消化道病变等。中毒性肠麻痹的诊断:病人有明显腹胀,感染症状比如发热等,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排除低钾、麻醉、机械等其他因素。
1.2治疗方法
在对两组病人均采用危重症相关治疗措施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危重症护理技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以下中医护理技术的一种或多种,即穴位注射、脐疗、耳穴压豆法。
1.3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
1.3.1止血效果的判断无效:治疗后12h~24h胃液潜血持续强阳性或(+)不变为无效;有效:胃液潜血由(++++)~(++)以下、由(+++)~(+)或潜血试验(±)为止血有效。治疗24h无效病人,常提示病人病情危重,需加用其他治疗手段。进行潜血试验前1h应用温生理盐水洗胃以避免干扰因素。
1.3.2中毒性肠麻痹的疗效依据饮食耐受程度和肠鸣音,出现微弱肠鸣音每分钟<3次或无肠鸣音前用药24h~48h为无效,从肠麻痹到肠鸣音每分钟>4次并能耐受2090kJ/d胃肠饮食为治疗有效。
1.4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2结果
2.1对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伴出血的治疗作用观察组治疗例数64例经中医技术护理24h后47例有效,有效率达73%(见表1),其中7d内有8例再出血发生,14天内有3例再出血发生,再出血发生率为23%。对照组治疗例数15例,12例有效,有效率达80%,7d内有4例再出血发生,再出血发生率为33%。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2.2对危重病病人中毒性肠麻痹的疗效观察组发生中毒性肠麻痹的病人有43例,其中恢复肠蠕动有28例,且能恢复胃肠营养。对照组12例,恢复肠蠕动病人有7例,但能耐受胃肠营养仅有4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研究显示,胃肠功能损伤者MODS病人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并认为胃肠功能损伤是MODS最为常见的、预后最差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认识到,有效防治胃肠功能障碍是防止MODS发生发展、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后天各个腑器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均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的运化、吸收、输布功能的正常。“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更是体现了中医学对胃气(胃肠结构功能)的重视,“顾护胃气”也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原则。
针对危重症病人的胃肠功能障碍,采用穴位注射、脐疗、耳穴压豆等三种中医护理技术进行治疗,以顾护胃气为手段,以达到存留正气为目的,阻断危重症的病情进展。穴位注射内关、足三里两穴有拮抗胃肠道反应的作用。因为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有宽胸利气、降逆止呕之功。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穴,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穴位注射内关、足三里穴,可促进胃肠蠕动,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脐居正中,名神阙穴。神阙穴通过任、督二脉联络全身。人体是一个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由于经络的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外与皮肤肌腠相连,内与五脏六腑相接,联络各部,使气血运行全身,抗御外邪,濡养脏腑。取用中药研末外敷脐部,取其补益元气、辛温走窜,温经理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功,达到疏通脏腑经脉,暖肾温脾,下气降逆,疏导肠腑气机之目的,进而促进胃肠蠕动,防止胃肠功能紊乱,加快胃肠功能恢复。
人体脏腑经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都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耳朵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相联系。当脏腑发生病变时,通过经络的反应和传导,在耳郭所属该脏腑的经络或代表区,就会发生异常,出现阳性反应点,从而可以进行治疗。根据中医辨证选穴原则,选耳中、胃能降气利膈,脾、胃能补气血之不足,脾、肾合用能祛湿化痰,脾统血、肝藏血主疏泄,合用能止血化瘀,小肠、大肠能协助通降胃气,从而达到较好疗效。
危重症病人胃肠道功能紊乱病势急迫,症状复杂,耗伤脾胃之气。在辨证治疗基础上,精心施以多方位的中医护理技术,能够做到对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尽可能地促进和保持胃肠功能,保护胃肠黏膜屏障,确保胃肠营养的早日实施和正常进行,从而避免或阻断SIRS向MODS发生发展的胃肠道机制,最终成功救治MODS。更重要的是,中医护理技术简单易学、使用方便、费用低廉,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朱早兰周咏梅卢小芹陈婉荷卢小焕黎丽银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