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论团体治疗改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范文

论团体治疗改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团体治疗改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论团体治疗改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摘要:目的探索成长性团体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方法在沈阳市某医科大学和某师范大学共招募63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每周1次、共12周的成长性团体心理治疗。干预前后对全体入组对象应用反思功能问卷(RFQ-54)、Gross情绪调节问卷(ERQ)、自尊量表(SES)和应对方式问卷(CSQ)进行评定。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前后对照分析。结果共48名大学生按计划完成了团体咨询。与干预前相比,大学生志愿者的心智化水平(RFQ过度心智化得分)、情绪调节能力(ERQ认知重评得分)、自尊水平(SES得分)、应对方式(CSQ各维度分)均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结论成长性大学生团体咨询能够显著改善学生志愿者的心智化水平、情绪调节能力、自尊水平,促进积极的应对方式,综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团体治疗;大学生;人际关系;心智化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和身心健康。研究[1]显示,高达52.37%的大学生遭遇人际交往困难,其中严重困扰者占15.06%。用于改善人际交往的个别心理治疗往往周期长、花费大,开展的难度较大,通常仅适合于遭遇严重困扰的学生。相比之下,团体心理治疗具有花费小、互动性强、治疗与成长兼顾的特点,更适用于大学生人群。团体心理治疗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成长性团体治疗。成长小组的成员在分享和倾听的氛围中有机会探索和发展个人目标并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2]。通过小组活动和组员积极的参与,一起活动、分享、讨论、帮助,在互动中,个体不断地去探讨自己的问题,渐渐感受被接纳,被支持,实现改变与成长。成长性团体治疗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促进成员人际关系方面的成长,尤其是洞察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认知水平[3],提高情绪调节的心理策略[4],提高自尊水平[5]和应对人际冲突与解决困难的心理能力[6]。本研究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作为被试者,拟探究成长性团体治疗是否能提高大学生的心智化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自尊水平及应对方式能力。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沈阳市某医科大学和某师范大学,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志愿者。共63名大学生报名参加,共有48名大学生完成了全程治疗。其中,男11名(22.9%),女37名(77.1%),年级分布为大一9名、大二11名、大三8名、大四5名、研一9名、研二6名,年龄18~27岁,平均(20.5±2.3)岁。纳入标准:希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在校学生;自愿接受团体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遵守团体治疗规则,积极互动交流,互助进步。排除标准:因健康等原因无法按期参与团体治疗;现患严重精神障碍,不适宜加入团体治疗,例如,重性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询问相关专科就医情况进行排查)。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采取成长性团体治疗的形式,每周进行1次,每次约1.5h,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招募学生组建为4个小组,每组13~16名,分别进行12次团体治疗。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量表评定。每一次的团体治疗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约30min)是组长每次准备1个团体活动,组员依据固定的活动规则进行;第二部分(约60min)是由1位同学自愿分享自己在人际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每位组员都会对此进行讨论与经验分享。1.2.2研究工具:1.2.2.1一般情况调查表采集受试者的年龄、年级、性别、民族、家庭地域、父母受教育程度等资料。1.2.2.2反思功能问卷(reflectivefunctioningques-tionary-54,RFQ-54)RFQ-54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原量表由FONAGY等[7]于2016年编制完成,中文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理科进行了修订[8]。量表由过度心智化(certaintyaboutmentalstates,RFQ-C)和心智化缺陷(uncertaintyaboutmentalstates,RFQ-U)2个分量表构成。RFQ-C和RFQ-U分数过高与过低均提示被试有心智化损害。1.2.2.3Gross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regulationques-tionnaire,ERQ)分为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2个维度。其中的6个项目为认知重评维度,其中的4个项目为表达抑制维度,某一维度分值越高,说明使用该维度情绪调节策略的频率越高。总量表α信度系数是0.96,分量表中认知重评维度的α信度系数是0.79,表达抑制维度的α信度系数是0.73[9]。在本研究中用于测量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1.2.2.4自尊量表(self-esteemscale,SES)用以评定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评分为4级,分值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9]。在本研究中用于测量大学生的自尊水平。1.2.2.5应对方式问卷(copingstylequestionnaire,CSQ)用于检测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处理策略,量表由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分量表组成,各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表明受试者更倾向于使用该策略应对应激事件。问卷信效度良好,各题项的因素负荷值均在0.35以上,各维度重测相关系数为0.62~0.72[9]。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人口学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心智化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自尊水平及应对方式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治疗前后RFQ-C和RFQ-U得分比较

经12周治疗后,RFQ-C得分(23.19±10.85)较治疗前(20.54±8.88)有显著提高(t=-2.244,P=0.030),RFQ-U得分(12.04±8.37)较治疗前(13.48±8.94)无显著变化(t=1.868,P=0.068)。

2.2治疗前后ERQ认知重评维度、表达抑制维度得分比较

团体治疗后认知重评维度得分(29.19±4.69)较治疗前(27.27±5.22)有显著提高(t=-3.236,P=0.002),表达抑制维度得分(12.56±4.48)较治疗前(13.00±4.29)无显著变化(t=0.832,P=0.410)。

2.3治疗前后SES得分比较

团体治疗后SES得分(31.48±4.20)较治疗前(29.67±4.59)有显著提高(t=-3.242,P=0.002)。

2.4治疗前后CSQ各因子分比较

团体治疗后解决问题、求助分量表分数有显著提高(均P<0.01);退避、自责、幻想分量表分数显著降低(均P<0.01),合理化分量表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团体心理治疗对人际关系的改善有着特别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已失去的社会功能得以集体修正,也能够促使成员掌握社会技巧以便自我解决问题[2]。心智化是自我与他人心理状态的关注[10],有许多适应性的益处。这种能力不仅使人们能够有效地进行互动,而且可以促使双方产生真实的亲密感[11]。本研究中,团体治疗后受试者的RFQ-C的分数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过成长性团体治疗后,大学生的心智化程度有所提高,这种提高会使观察、识别自己情感的能力增强,理解他人语言和情感的能力提高[3],能够更好地调控负性的情绪[12],促进逆境中的心理复原,进而更好地适应人际互动和形成可靠的人际关系[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团体治疗后RFQ-U的分数有所降低,P值虽接近0.05,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治疗周期较短、受试者较少或其他因素有关,未来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观察长期治疗的效果。情绪调节是个体怎样去感受与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施加影响的过程。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是2种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团体治疗后认知重评维度分数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受试者更多地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运用改变认知的方式去调节情绪,使内在感受与外在表达具有更多的一致性,而这种感受也会进一步促进人际交往。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9]。本研究中,团体治疗后受试者自尊分数提高,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干预后受试者的自尊水平有所上升。同比低自尊水平的个体,高自尊的个体对自身具有更加积极的认知,在人际交往中更加主动自信,人际信任度高,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个体为了应对应激事件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和“求助”这样成熟的应付方式有助于健康,“自责”和“幻想”这类较为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则会损害健康。本研究表明,受试者在咨询后更多地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这样的成熟的应对方式,在面对人际的情境,甚至冲突和矛盾时,更加致力于积极地分析,主动地解决问题、寻求他人的帮助,从而使复杂的人际矛盾得到有效的解决。减少运用“退避”“自责”“幻想”这样的消极应对方式,说明受试者在人际交往冲突中减少了运用逃避式、防御式幻想或自我责备的方式去面对问题,从而能够冷静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减少了社交焦虑,缓解了社交压力。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如下:关于团体设置,未做到随机分组,由于受试者以招募的形式选择,组内的人员可能有相互认识的情况,可能会给治疗增加了阻抗。每个组进行了每次1.5h的12次治疗,由于治疗时间较短,可能导致部分研究指标的变化不显著。本研究最终的受试者为48名,样本量较小,可能会影响统计的效果。综上所述,成长性团体咨询后,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心理因素——心智化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自尊水平和行为应对方式均有改善。表明团体咨询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多地运用合理的情绪调节策略,提高对自我的积极认知,增加使用成熟的应对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伟.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与提升途径综述[J].亚太教育,2016(17):33.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5.

[4]范文卿,吴文静.对不同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调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6):116-117.

[5]申思.大学生家庭和谐、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7(12):22-23.

[6]孙洪礼.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8):1229-1233.

[8]徐莉丝.反思功能问卷-54中文版的修订及信效度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7,46(10):878-881.

[9]齐学进.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85-90,222-226,251-254.

作者:于蓝 邵云 韩继阳 刘鹏洋 徐莉丝 王旭梅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