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产缬草的生药学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方法与结果
1.1根、茎、叶(过中脉)横切面的显微鉴别缬草的根横切面呈类圆形。表皮为1列类圆形或类长方形细胞,细胞较大,多切向延长,排列紧密,壁木栓化。下皮细胞1~2层,类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壁稍厚。皮层较宽,细胞内含有众多淀粉粒,油细胞散在。内皮层细胞1层,细胞切向排列,凯氏点明显。中柱鞘细胞1~2层,切向排列。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狭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排列成环状,导管类圆形或多角形。中部有髓(图2A)。缬草的茎横切面呈类圆形,有波状棱脊14~20个。表皮为1列较小类方形或长方形细胞,外被角质层和非腺毛。表皮下为数列厚角细胞,在棱脊内侧厚角组织较发达。内皮层明显。维管束外韧型;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外侧为2~6层木纤维细胞,多角形,排列成环,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数个径向排列。髓部宽广,中央破裂成空洞状(图2B)。缬草叶的上、下表皮均为1列切向延长的细胞,类圆形;非腺毛2~5细胞,先端细胞较长,表面有疣状突起。栅栏细胞1列,不过中脉。海绵细胞类圆形,排列疏松。中脉上下表皮细胞下均有厚角组织,下部厚角组织较发达,中脉远轴面顶端凸起。中脉维管束新月形,外韧型。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数个径向或成群排列。
1.2粉末的特征缬草粉末呈灰绿色。非腺毛较多,多断碎,具明显的疣状突起。石细胞较多,类圆形、长椭圆形,壁厚,孔沟明显。花冠裂片顶端表皮细胞外壁突起呈乳头状。花粉粒类圆形,直径48~65μm,表面有圆颗粒状雕纹,具3孔沟。可见草酸钙晶体,呈方块状或类簇晶状。木纤维成束,直径12~24μm。孔纹导管多见,直径19~41μm;螺纹导管直径10~32μm。淀粉粒极多,多为单粒,呈圆形或椭圆形,脐点点状,层纹不明显(图3)。
1.3薄层鉴别取缬草粉末3g,加甲醇60mL,超声30min,过滤,挥去滤液中的甲醇,残渣中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VIB薄层色谱法,吸取供试品溶液各15μL,分别条状点样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丙酮(50.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各供试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图4)。
1.4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分的测定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XA项下浸出物测定法中的冷浸法、附录IXK项下总灰分测定法和附录IXH项下水分测定法第二法,分别测定样品中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水分。计算10批样品中的浸出物为2.36%~8.72%,平均5.08%;总灰分为852%~10.94%,平均9.66%;酸不溶性灰分为0.59%~2.42%,平均1.28%;水分为10.34%~11.57%,平均10.92%(表1)。
2讨论
缬草的显微鉴别要点为:根横切面主要从表皮细胞、内皮层细胞的特征,皮层的宽度、油细胞的分布等进行鉴别;茎横切面主要从棱脊的数目、维管束的形状、皮层和髓部的宽度进行鉴别;叶横切面主要从非腺毛、中脉维管束的特征进行鉴别;粉末主要从石细胞、花粉粒、草酸钙晶体的形状、大小进行鉴别。
缬草三酯和缬草烯酸是缬草具镇静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缬草三酯是缬草属的特征性化合物。但实验中发现:缬草根及根茎的薄层色谱在与上述对照品相对应的位置上,斑点清晰;而缬草全草的薄层色谱无相应斑点。经HPLC验证,缬草全草中缬草三酯的含量极微,与文献报道一致,缬草烯酸的含量亦极微。鉴于此,文中建立的TLC法暂无对照品。曾分别考察了石油醚(30~60℃)-丙酮、三氯甲烷-甲醇、乙酸乙酯-甲醇、石油醚(60~90℃)-丙酮、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丙酮等展开剂系统,其中,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丙酮(5051)系统下展开时,各特征斑点分离度良好,Rf值适中,因此确定为展开系统。分别使用乙醚和甲醇提取供试品,两种溶剂提取的供试品的特征斑点差异小,因此,选用甲醇作为提取溶剂。对展开环境条件的耐用性进行了考察,不同饱和时间下缬草的特征斑点均无拖尾,可不饱和直接点样展开。对展开的温度、湿度分别进行了考察,最佳相对湿度为32%~65%,最佳展开温度为5~25℃。
作者:钟世红 古锐 黄明贵 马贞 曹赟 单位:成都医学院药学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