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抽动障碍儿童行为与母亲压力关系分析范文

抽动障碍儿童行为与母亲压力关系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抽动障碍儿童行为与母亲压力关系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抽动障碍儿童行为与母亲压力关系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抽动障碍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亲亲职压力之间的关系为抽动障碍学龄期儿童的科学干预提供数据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亲职压力简表(PSI-SF)对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83例学龄期抽动障碍患儿与佛山市某小学91名正常儿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学龄期抽动障碍组儿童的行为问题多于正常对照组(t=-9.06P<0.01)抽动障碍组儿童母亲亲职压力总分、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是-4.52-3.66-2.07-5.15P值均<0.05)男童行为问题总分、分裂性、抑郁、体诉、社交退缩与亲职困扰分量表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230.180.220.20P值均<0.05)女童行为问题总分、抑郁、社交退缩、体诉、多动、残忍与亲子互动失调分量表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0.510.420.430.290.300.28P值均<0.05)结论学龄期抽动障碍儿童比正常儿童行为问题多交际能力较差病例组母亲普遍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母亲感受到的亲职困扰越多男童出现内向性行为问题越多而亲子互动功能失调与女童行为问题的出现有关

【关键词】抽搐性运动障碍;精神卫生;行为;压力;儿童;学龄前

抽动障碍(ticdisorderT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儿童期常见神经精神疾病有明显遗传倾向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目的、不自主、快速、反复1个或多个部位的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国内学龄期TD患病率在0.24%~16.39%男、女之比为(3~5)∶1[1-2]TD可伴有诸多行为心理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强迫、睡眠问题、情绪问题及自伤行为(self ̄injuriousbehaviorSIB)等本病伴随的行为问题进一步增加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3]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引起抽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研究主要从共患病、个性特征、家庭物质环境、养育方式、家庭结构等方面进行探讨[4-19]国外研究表明父母的亲职压力及家庭环境会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并可根据父母的亲职压力表现对儿童行为问题进行预测[10]本文将探讨学龄期抽动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母亲亲职压力的差异及学龄期抽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亲职压力的关系为学龄期抽动障碍儿童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抽动障碍组选取2015年3月—2017年6月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专科门诊就诊的未经治疗的学龄期抽动障碍儿童83例年龄6~11岁平均(8.31±1.66)岁男童60例女童23例入组标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TD的诊断标准[11]排除患有躯体疾病、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及儿童精神病等神经精神疾病者入选病例均未经精神药物治疗或已停药2周以上按照病例组被试的性别、年龄匹配选取佛山市某所小学健康儿童91例为正常对照组年龄6~11岁平均(8.25±1.60)岁男童60例女童31例排除躯体疾病、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及儿童精神病等神经精神疾病者2组儿童的年龄、性别构成基本均衡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项目均在征得家长知情同意后开始实施调查问卷由被试母亲完成

1.2方法

1.2.1评估工具1.2.1.1一般情况问卷包括儿童年龄、性别、家庭类型、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等1.2.1.2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用)该量表主要分析其中第23部分内容即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其中社会能力包括3个因子分别是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得分高表明儿童的社会能力好行为问题包括113项根据男女性别不同将行为问题分解为8~9个因子其中6~11岁男童包括分裂样、抑郁、交往不良、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和违纪等9个因子6~11岁女童包括抑郁、社交退缩、体诉、分裂样强迫性、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和残忍等9个因子[12]行为问题总分越高表明行为问题越严重同质性信度为0.96分半信度为0.931.2.1.3亲职压力量表(ParentingStressIndex/ShortFormPSI/SF)该量表由Abidin编制在本研究中采用任文香所翻译的“亲职压力简表”(ParentingStressIndex ̄ShortFormPSI-SF)共有3个分量表36个条目分别为亲职困扰、亲子互动失调、困难儿童3个部分总量表和各分量表重测信度为0.68~0.85Cron ̄bachα系数为0.80~0.91计分方式采用Likert计分法(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代表被试感受亲职压力程度越高PSI/SF量表总分>90分表明父母在抚养儿童的过程中承受着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1013]1.2.2实施方法所有问卷和测验都严格按照指导手册中指导语的指引完成主试与被试及其养育者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后依次完成各个问卷和测验指导母亲如何填写所有研究项目均在征得家长知情同意后开始实施

1.3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软件包SPSS17.0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运用t检验、Pe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儿童CBCL和亲职压力量表各因素得分

两组儿童的行为问题因子得分中抽动障碍组儿童的行为问题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交际能力因子得分中抽动障碍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能力和学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抽动障碍组儿童母亲亲职压力总分、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见表1

2.2抽动障碍儿童CBCL与PSI-SF的相关性

男童中行为问题总分、分裂性、抑郁、体诉、社交退缩与亲职困扰分量表呈正相关(P值均<0.05)行为问题总分、分裂性、抑郁、交往不良、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攻击性与困难儿童分量表呈正相关(P值均<0.05)女童中行为问题总分、抑郁、社交退缩、体诉、多动、残忍与亲子互动失调分量表呈正相关抑郁、多动、残忍与困难儿童分量表呈正相关(P值均<0.05)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龄期抽动障碍组儿童的行为问题分高于正常对照组交际能力因子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抽动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多、交际能力较差行为问题的发生是个较复杂的过程受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抽动障碍合并行为问题的研究多认为慢性抽动障碍和Tourette综合征伴有更多的行为问题[8-9]提示该病病程的长短、表现多样化及难治性是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于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多样化的抽动障碍患儿应使用问卷或其他工具进行行为问题的识别并给予适当的临床干预减少抽动症状的同时应该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功能损害等方面为TD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14]本研究还发现患儿交际能力因子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可能存在交际能力较差问题脑科学研究认为抽动障碍是基底神经节—纹状体功能障碍引起的神经精神障碍很多实验也证实了该点但似乎不能完全解释抽动障碍儿童尤其是Touette综合征的表现特征如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患病率高)、青春期前恶化、压力或紧张情绪诱发或加重症状、抽动多表现在眼、面、头等社交信号部位等社会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其他物种的社会行为网络(socialbehaviournetwork)该网络与基底神经节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称为社会决策网络(socialdeci ̄sion ̄makingnetwork)有学者提出假说抽动障碍是一种社会决策网络功能障碍抽动障碍可能存在社会认知功能异常为抽动障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为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靶点[15]本研究结果显示抽动障碍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正常儿童母亲提示抽动障碍儿童母亲承受较高的亲职压力Abidin[15]认为父母在履行亲职角色时会受到儿童特质、父母本身的特质、家庭情景因素的影响所带给他们的巨大压力当亲子系统中的压力过大时就可能导致父母的亲职功能失调进而影响孩子的发展引起或加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发展相关性分析发现男、女童的行为问题可能来自不同的压力源男童中行为问题总分、分裂性、抑郁、体诉、社交退缩与亲职困扰分量表呈正相关提示母亲亲职压力与男童内向性行为问题存在正相关母亲感受到的亲职困扰越多男童出现内向性行为问题越多亲职困扰主要是指母亲履行亲职角色时由于个人的因素所造成对压力的消极情绪感受包括亲职的胜任感、角色限制、与配偶的冲突、缺乏社会支持、忧郁等母亲对自身压力或情绪的过度解读引起或加重了患儿行为问题的发生发展女童行为问题总分、抑郁、社交退缩、体诉、多动、残忍与亲子互动失调分量表呈正相关提示亲子互动功能失调与女童行为问题的出现有关亲子互动失调指在亲子互动中父母觉得孩子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而且很少感受到孩子的回馈此时父母感到失望与孩子产生距离由此出现拒绝、否认、严厉、惩罚或过度干涉的不良教养方式进而引发患儿的行为问题同时患儿的种种行为问题又给母亲造成很大的困扰使得母亲产生更多的挫败感、失望、易怒等负面情绪因此患儿的行为问题与家庭精神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母亲作为患儿的主要照顾者和监护人压力水平既受到儿童特质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教育和抚养亲职压力如果过于强烈有可能使亲子互动恶化因而产生亲职罪恶感继而引致一连串亲子冲突恶果因此帮助家长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建立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针对男女童行为问题与不同压力来源关系对其母亲进心理干预降低母亲的焦虑感或对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情绪反应是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崔永华郑毅仲崇丽.抽动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505-507.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15):1137-1140.

[4]魏利锋褚祝飞傅慧慧.抽动障碍患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其家庭环境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3):392-394.

作者:黄赛君 俞红 刘珂 蔡容平 孙亚莲 何小颖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