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卫生资源配置的空间非均衡研究范文

卫生资源配置的空间非均衡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卫生资源配置的空间非均衡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卫生资源配置的空间非均衡研究

摘要: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Kernel密度函数估计,探讨医院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的空间非均衡状态。结果显示:整体而言,我国各地区卫生资源配置非均衡状况不断改善,但这种改善更多体现在硬件(医院床位数)上,而软件(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改善相对较慢;从地区间和地区内看,主要表现为东部对中西部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具有优势,同时在东部地区内部卫生技术人员处于非均衡状态。对此,提出相关建议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医疗卫生资源;非均衡;基尼系数分解;Kernel密度估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健康,医疗行业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然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等性,导致医疗资源地区分布不平等,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使人民群众不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因此,了解和测算不同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等性,并分析原因,不仅仅是事关医疗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更是促进全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现有研究结合我国实际,从省际、单一省份内部等研究了我国卫生资源的分布情况。山珂等(2013)研究发现,我国卫生资源整体配置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1],这种不平衡的典型特征是卫生资源配置总体由北向南逐渐减少,由东向西先减少再增加。肖海翔和吴丽(2014)通过双变量泰尔指数测度了2003—2011年城乡和区域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均等情况,认为卫生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水平有所改善[2]。欧阳红兵和张支南(2016)运用离散指数法考察了2000—2014年省域的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程度,指出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较为显著的省内差异和地区差异[3]。杨文兰(2011)基于泰尔指数分析了安徽省2004—2009年皖北、皖中和皖南三大区域以及地级市之间卫生资源配置的情况,结果表明安徽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4]。来有文等(2013)运用基尼系数分析了西藏林芝、日喀则和阿里三个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结论是西藏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处于高度不公平状态[5]。以上研究尽管运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卫生资源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解读,但仍然存在不足:第一,采用泰尔指数等度量卫生资源分布的非均衡状况时,仅考虑子样本的不同,而忽视子样本的分布,导致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且未能对地区差异进行分解,无法找出地区差异的来源[6~9];第二,大部分文献基于单一指标分析卫生资源的配置,无法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卫生资源的全貌。本文的贡献主要表现为:首先,在卫生资源的度量上同时采用了每千人床位数和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两个角度,相比单一维度的分析更加可靠;其次,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按子群分解的方法,不仅能计算卫生资源地区差异,还能对其进一步分解,厘清卫生资源空间分布差异的来源,为缩小差异提供参考;最后,运用Kernel密度估计可以准确描绘出我国卫生资源的整体分布特征。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与测量指标地区卫生资源一般被分为硬件和软件,一般而言,硬件指标包括医院数、床位数等[10]。与之相应的,软件指标包括卫生技术人员数、医疗卫生相关的创新和研发指标等[11]。为综合考虑某地区卫生资源状况,必须综合考虑硬件和软件指标,故本文同时使用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和各省份的统计年鉴。考虑数据的可比性,研究时间段为2000—2015年,截面单元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研究方法(1)Dagum基尼系数测度及其分解。本文运用Dagum基尼系数方法从整体视角描述我国卫生资源的地区差异。

二、结果

1.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按Dagum(1997)提出的子群分解基尼系数方法,本文按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对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地区差异进行分解,并针对总体差异、地区内差异和超变密度贡献率进行测算。(1)我国卫生资源的总体差异及其演变趋势。描绘了我国卫生资源总体差异的演变趋势。2000—2015年,床位数总体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从0.1602逐步下降到0.0696,这一下降趋势2003年以后更加明显;卫生技术人员数总体差异从0.1753逐步降低到2002年的0.1646,随后呈波动上升状态,2007年变为0.1521,2008年以来进入下行区间,2015年降至0.0876。与床位数相比,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总体差异开始下降的时间较晚,且差异较大。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总体差异的下降与国家卫生政策密切相关。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使政府更加重视卫生资源投入,但这些相关投入往往是物质的,以床位数为代表的医疗硬件的地区差异开始逐步缩小。2009年新医改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以卫生技术人员数为代表的软件资源的区域差异开始不断缩小。(2)我国卫生资源分布的地区内差异及其演变趋势。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地区内差异及其演变趋势。就床位数而言,在样本考察期内,三大区域的地区内差异均呈现平稳下降趋势。横向对比发现,2000年东部地区的基尼系数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但到了2015年,地区内差异出现了收敛的态势。就卫生技术人员数而言,2000年与床位数分布状况相似,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要远大于西部和中部地区,而经过15年的发展,依然维持这种情况。这是因为我国东部地区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且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较高,集聚效应较强。地方财政差异和居民消费能力差异导致卫生资源聚集在地区内最发达的省份和城市,欠发达地区的卫生资源供给则较为匮乏。以2015年为例,北京每千人床位数为10.4张,而河北仅5.0张。中西部地区的地区内差异较小则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是西部地区医疗服务市场化水平不高,整体区域内市场集聚不严重,是一种低水平的均等;二是国家对中西部地区以及偏远地区投入较多,且更加关注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使落后地区的卫生资源供给能较快赶上同区域相对发达地区。(3)我国卫生资源分布的地区间差异及其演变趋势。分别刻画了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地区间差异及其演变趋势。就床位数而言,2000年东部地区对中部、西部地区有着极大且相似的优势,而中部、西部地区之间差异相对较小,之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一直在缩小,2008年之前基尼系数下降趋势较为平缓,2008年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异迅速缩小,基尼系数下降趋势变得陡峭。到2015年,地区间差异呈收敛态势,即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差异呈等距状态,与我国新医改方案提到的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差异的思路相吻合。新医改方案指出,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强化区域卫生规划等措施,引导医疗资源合理流动,解决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此外,2008年之后国家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医疗资源投入和民族地区的优惠转移支付政策,中西部地区基础医疗资源供给显著改善,与东部地区在医疗硬件方面的差距缩小。(4)我国卫生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来源及其贡献率。从图6可以发现,2000—2015年地区内差异的贡献率非常平稳,基本维持在30%附近。2007年以后,地区间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波动较为剧烈。其中,地区间差异呈现U形变化趋势。2007年,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为31.48%,随后逐步走低,2011年达到最小值4.56%,随后又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增长到42.56%。超变密度的贡献率2008年出现短暂上升,达到45.39%,2009年迅速下降,达到最小值。

2.非参数Kernel密度函数的演进利用Kernel密度估计函数图直观描绘了我国2000—2015年卫生资源配置水平的演进。该方法不仅可以刻画卫生资源配置的整体形态,还能通过对不同时期数值的比较,分析卫生资源配置的动态特征。(1)观察样本考察期内床位数的演进情况(见图8)。对比4个时期的情况,可以发现如下特征:第一,床位数的分布曲线存在向右移动的趋势,表明在样本期内,每千人床位数的总体水平逐步上升;第二,床位数分布的左侧尾部逐年变薄,表明每千人床位数较少省份所占的比重逐年减少。(2)考察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布的演进情况。2000—2015年,密度函数曲线逐步右移,表明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水平存在上升趋势。相比2000年,2015年波峰高度上升,波峰宽度明显缩小,反映了卫生技术人员数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但是分布函数存在明显的拖尾形态,说明有些省份卫生技术人员数增长较快,而同时有些省份的改善并不明显,地区间差异仍然存在。

三、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基于2000—2015年我国各省份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本文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和Kernel密度估计,研究我国卫生资源的空间分布状态,主要发现如下。(1)整体而言,我国各地区卫生资源配置非均衡状况在考察期内不断改善,但这种改善更多体现在硬件(床位数)上,软件(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改善相对较慢。(2)从地区内差异看,卫生资源硬件方面的差异已好转,且这种好转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但是以卫生技术人员数为代表的卫生资源软件,东部地区的内部不平衡性较大,西部其次,中部的均衡性最好。(3)从地区间卫生资源的非均衡情况看,硬件水平呈东中西依次降低,但从时间趋势看,2000年东部远高于中西部,2008年以来差异大幅降低,其中东—中部之间的差异缩小最为迅速,说明中部地区在硬件投入上有大幅的进步。而从软件水平看,三个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在缩小,但东—中部之间的差异仍然比较大,即中西部的卫生资源软件水平相似,且都有追赶和发展的空间。

2.建议(1)对全国而言,完善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并引导其在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参加工作,是缓解当前卫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可以在落后地区开办更多专门学校培养相关人才,鼓励这些地方的大专院校通过增设、合并等方式开办医学院。同时,在条件比较艰苦的边远地区,对医护人员提供更大力度的工资补贴和福利待遇,吸引他们到这些地方工作。(2)对卫生资源整体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而言,内部差异和不平衡性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这种内部差异主要表现在卫生人才方面,故东部地区各省市内部,也应对人才相对缺乏的地区制定相应的补贴和福利等政策,缓解此种不平衡性。同时要逐步确立更为明确科学的转诊制度,保证地区内部发达地市的医疗资源能够被用于救治欠发达地市的病患。此外,东部地区还要改变从前依赖地区行政层级的资源分配机制,转变为依托社会保障体系的服务供需机制,逐渐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在发达地区内城乡之间差异过大的问题。(3)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当前的主要着力点是整体向前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中部地区需着眼于人员的培养和吸引,而西部地区在软硬件上都亟需发展。考虑到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力的欠缺,国家层面要加大专项补助和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到医疗卫生服务中。

参考文献

[1]山珂,徐凌忠,王兴洲,等.基于GIS的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空间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3):339-342.

[2]肖海翔,吴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水平测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3):132-138.

[3]欧阳红兵,张支南.我国省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水平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6,35(11):36-38.

[4]杨文兰.基于泰尔指数的卫生资源配置均衡性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5):160-164.

[5]来有文,孟庆跃,王文华,等.西藏三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3(1):63-64.

[7]冯海波,陈旭佳.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财政均等化水平的实证考察———以广东省为样本的双变量泰尔指数分析[J].财贸经济,2009(11):49-53.

[8]董恩宏,李国红,蔡雨阳,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差异化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资源,2016(5):390-393.

[9]杨林,李思赟.城乡医疗资源非均衡配置的影响因素与改进[J].经济学动态,2016(9):57-68.

[10]邹文杰.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减贫效应及门槛特征———基于空间异质性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4(8):59-65.

作者:梁玮佳1;唐元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