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临床医学检验前相对误差管理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提要】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临床检验方法、技术不断更新,相关的仪器和设备自动化程度日趋升高,操作更加简便。然而,目前国内临床实验室检验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除了分析过程中和分析后因素对检验质量的影响外,分析前因素对检验质量也存在较大的影响。该文阐述了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相关误差的具体来源,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控制分析前误差的对策。
【关键词】检验医学;分析前;相对误差;质量控制
临床检验在整个医疗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临床医生70%~80%的诊断和治疗决策以临床检验结果为依据。因此,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1]。恰当的标本收集与运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标本长时间放置未检测,检验人员对新技术和新仪器的掌握及操作熟练程度较低,采用的检验方法和检测试剂不当等多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检验结果误差,影响检验质量。临床检验技术日新月异,检验工作的核心已从标本检测,逐渐转移到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检验人员对检验质量的正确认识对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检验科应重视与临床科室的联系,参加临床诊断和治疗活动,听取临床医生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同时了解患者的反映及建议,使检验人员了解检验结果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增强检验人员对检验质量的重视程度[2]。此外,部分检验科的管理停留在仪器和试剂选择层面,忽略了科室的整体管理,未对检验人员、仪器保养、操作流程等进行综合管理,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导致检验质量下降。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对检验结果准确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临床检验质量的重要性及检验结果误差的产生
1.1临床检验质量的重要性临床检验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疾病是否能够得到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和健康。然而,检验医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随着检验技术和方法学的不断进步,僵化的传统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医学需求[3]。为了避免检验结果误差的产生,确保临床诊断的正确性,促进患者的康复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检验人员必须把提高检验质量、减少结果误差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1.2检验结果误差的类别及特征1.2.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指在连续或一系列测量结果中存在的具有相同变化倾向的偏差,由恒定因素所致,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重复多次出现。在标本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观察不敏锐,判断能力缺陷或不良工作习惯,以及检验仪器设备和试剂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系统误差的产生,使检验结果偏离真实值。系统误差的大小基本可以通过实际测量来了解,也可以通过提高检验人员质量意识、改进检验技术方法等进行消除。制订一定的规章制度对避免系统误差的产生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1.2.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又叫偶然误差,是指排除系统误差之后的误差。导致随机误差的干扰因素很多,其导致的测量结果偏差也没有规律性,随机性极强[4],因此难以通过采取某些措施进行控制。但是,当检验测试数量足够多时,正向或负向随机误差的出现频率和偏差幅度将逐渐趋同,最终使随机误差的总体均数为零,具有抵偿性特征。随机误差的数据呈正态分布,因此随着检验测试数量的增多,检验结果的算术平均数逐渐接近真实值。
2临床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具体来源
2.1检验人员与分析系统因素检验人员对分析系统的性能、特征、操作、保养等没有充分了解,例如,在更换检验试剂品牌或批次后,没有及时更改分析系统检测参数或进行定标,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其次,检验试剂与设备不配套也会产生误差。因此,检验人员应确保检验试剂与设备的合理、配套使用,避免检验结果误差的产生。
2.2标本因素第一,标本采集不正确。在采集输液患者血液标本时,如果从输液同侧肢体抽血,极易由于输注液体产生的对血液的稀释作用,干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集大便标本时,采集量过少,没有采到病变成分,造成漏检,贻误患者的治疗。采集尿培养标本时,无菌操作不当,标本被污染,导致检验结果误差。采集痰培养标本时,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检验人员疏于对标本质量的判断,导致误将唾液标本当做痰标本。第二,标本送检不及时。部分检验项目有很严格的时间限制,标本送检不及时,检测靶物质发生改变,导致结果误差。第三,标本储藏或运输不合理。部分检验项目要求对标本进行特殊储藏处理,以避免温度、光线、湿度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4]。第四,标本混淆或其他处理不当。检验人员马虎大意,混淆标本,导致检验结果误差,或者对标本进行了稀释,但未对检验结果进行换算处理。
2.3沟通因素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要避免或者减少检验结果误差,医院各科室之间必须保持密切沟通。然而,长期形成的观念将检验结果不准确归结于检验科失职。就现状而言,检验人员与临床医生的交流与沟通比较缺乏,对检验质量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检验科内部分工较多,因此内部沟通与交流对保证检验质量也十分重要[5]。
3检验医学分析前误差控制对策
3.1树立高度的检验质量意识临床检验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医疗水平的高低。真实、准确的检验结果是疾病诊治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如要提高医疗水平,就必须在质量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把质量问题作为检验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质量意识与操作技能,加强职业道德培养,通过业务学习提高技能操作水平,掌握仪器性能[6]。另一方面,应将检验科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3.2针对误差的具体来源制定有效的措施3.2.1检验人员知识更新与分析系统日常维护在检验科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检验分析系统的质量管理[7]。检验科仪器设备多样,做好管理、保养工作是提高检验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8]。高档仪器设备需由专人负责操作,并建立标准操作规程(SOP)程序文件,一切工作按照SOP程序文件规定的步骤进行。工作人员对所有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操作方法及维护方法等都须有深入的了解。在试剂使用方面,应严格遵守规定,尽量做到试剂与仪器严格配套,如确需更换试剂,必须做好定标与质控品检测,定期保养,并且每次使用均需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检验医学学科知识发展迅速,检验人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搜集、学习有关领域的最新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在新设备的使用中游刃有余,更好地减少误差的出现。另外,社会和政府也应该在技术上给予支持,适当增加新设备和新技术。一些检验人员的知识仅限于检验医学专业,仅关心结果准确与否,缺乏必要的临床医学知识,在疾病可能诊断与检验结果存在矛盾时,无法建议临床医生选用恰当的检验项目,并对检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已不能适应检验医学发展的要求。检验技术日新月异,新成果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同一个项目往往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学进行检测,但不同方法学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所花费的费用却不尽相同。采用最简化的检验项目、降低检验费用,是检验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对每个检测项目,从标本采集到结果报告,都不能放松警惕,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更正。因此,检验人员不仅需要储备大量的医学知识,还需要一定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注意培养“嘴勤、眼勤、手勤、腿勤”的工作习惯。临床医学的发展要求检验项目不断更新、改进,现代化高新技术设备也需要检验人员管理、维护和有效使用。这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与提高。3.2.2标本采集、运送及储存(1)标本的正确采集:标本采集是标本检验和分析的前提,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是做好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9]。正确采集标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在标本采集前,注意患者是否处于空腹状态,是否已用餐及餐后时间等问题;②标本采集过程中,注意标本是否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以及如何正确选择抗凝剂等问题;③标本采集后,注意标本运送目的地及运送过程中的储存方式等问题。(2)标本的正确运送:正确的标本运送遵循3个原则,即专人运送原则、运送途中安全性原则及标本运送及时性原则[10]。标本采集后的下一步工作就是将把标本及时运送至相应的实验室。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储存不合理都有可能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例如,延误外周血标本运送时间,可引起血钾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大幅升高,导致检验结果误差。因此,做好标本运送工作对减小误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标本运送工作几乎没有技术水平的要求,常常被忽视,造成检测结果准确性下降。(3)标本的合理储存:理论上,为了减少误差的出现,标本采集后应及时检验,但现实工作中很难实现。因此,需要对标本进行一定时间的储存。不同检验项目对标本的储存方式有不同要求,应严格按照规定操作,不能不加区别地直接给予标本冷冻处理。标本储存过程中,应尽量保证检验项目对应的靶物质保持原有水平,不发生任何变化。3.2.3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与交流在标本检验全过程中,检验前工作由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完成,耗时约占标本检验全过程时间的57.3%,可见医护人员在标本检验过程中也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为了保障检验结果准确性,必须要求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密切联系,做好沟通与交流。检验人员不仅应将检验医学方面的新技术、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告知医护人员,更应深入临床科室,收集医护人员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在第一时间发现检验工作中的不足并给予纠正[11]。
4小结
分析前阶段的质量影响因素占检验工作所有质量影响因素的70%以上,因此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十分重要[12]。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临床医生的诊治结果,检验人员需要认真、仔细对待每一份标本的检验工作。分析前质量控制不仅是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管理问题。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要求全体医务人员,在医院的统一领导下,将其纳入医院的全程质量管理体系中。
参考文献
[1]王洁,吕元.临床沟通与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J].检验医学,2011,26(7):489⁃491.
[2]叶应妩.努力加强检验与临床的结合[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12):718⁃718.
[3]岳娟娟,刘卫东.现代医学模式下的检验医学发展趋势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19⁃20,22.
[4]王秋桐,安洁.检验标本中不合格的样本原因和应对措施[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6):776⁃778.
[5]王桂香,林玉婷.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7):20⁃21.
[6]郭福啟.关于加强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措施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83):16420⁃16421.
[7]张海妮.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298⁃299.
[8]李晨光.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8):106⁃106.
[9]黄克斌,杨喜民,叶明,等.检验医学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428⁃429.
[10]段敏,赵海建,王薇,等.临床检验前和检验后质量控制的“五个正确”[J].临床检验杂志,2018,36(7):520⁃522.
[11]张曼.检验医学第二次飞跃——检验结果分析与解释[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22):1729⁃1730.
[12]王曙光.影响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J].饮食保健,2017,(12):96⁃97.
作者:王青红 单位:攀钢集团总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