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医药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皮肤的损害影响范文

中医药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皮肤的损害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医药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皮肤的损害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医药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皮肤的损害影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年第二期

[摘要]

目的探索中医药(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对艾滋病(AIDS)抗病毒治疗(cART)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信息来源,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中医项目地区服用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2009和2012年皮肤损害发生情况,以是否参与中医项目为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药对AIDS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的影响。结果共有1081例AIDS患者纳入分析,TCM+cART组252例,cART组829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RT组在2012年发生皮肤损害的风险是TCM+cART组的1.74倍(OR=1.74,95%CI1.26~2.41);2009年发生皮肤损害的患者更容易在2012年发生皮肤损害,风险是2009年未发生者的4.44倍(OR=4.44,95%CI3.37~5.85)。结论中医药治疗可降低皮肤损害的发生率。

[关键词]

艾滋病;中医药;抗病毒治疗;皮肤损害;Logistic回归分析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而引发一系列免疫缺陷、免疫损害及免疫功能不全的综合征。随着抗病毒治疗(combineantiretroviraltherapy,cART)的广泛应用,近些年患者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生存期普遍延长[1],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艾滋病患者长期生存状态下发生的机会性感染问题。低免疫状态下的艾滋病患者较易发生遍及多个系统的疾病,由此带来了患者生存质量的下降,国家财力的大量损耗等问题。国内最近研究发现,HIV感染者中皮肤黏膜疾病的发病率高达86.2%[2],且可出现在HIV感染的每个阶段,是其发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之一。国外文献报道[3-4]其发病率在66.7%~90%,发现超过90%的患者在病程中至少出现一种皮肤损害[5]。据北京协和医院最新的一项临床调查发现,以皮肤损害为首要症状确诊的HIV/AIDS患者达22.6%[6]。由此可见HIV/AIDS患者皮肤损害的高发性。基于这样的背景,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于2004年在省内启动了免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救治项目,探索中医药(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对皮肤损害的疗效。一批艾滋病专家深入高发区一线,根据常见皮肤损害的临床特征,总结出了其基本病因病机,用一固方益艾康胶囊长期治疗及随访。由中医管理局确定高发区为项目县,建立档案,每月专家定期下乡发药及辨证施治,观察中药对其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子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中2009年和2012年艾滋病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的记录情况,以参与中医药治疗项目地区仅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对照,分析中医药对艾滋病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河南省纳入中医药治疗地区的艾滋病人。纳入标准:①2009年已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cART)的艾滋病患者;②年龄在18~65岁之间;③记录有2009年和2012年艾滋病相关皮肤损害发生信息。排除标准:①2012年12月31日前死亡的患者;②2009年1月1日之后停服抗病毒药的患者;③2009年1月1日之后中途退出中医药组的患者。

1.2数据来源及收集数据信息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子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后一个库中记录的病例一定在前一个库中有记录)。中医药治疗参与时间和退出时间来源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其余信息如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职业),感染途径,抗病毒治疗信息和艾滋病相关皮肤损害记录均来自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艾滋病相关皮肤损害在一年内不管记录几次,只要有1次记录为发生,那么此年皮肤损害记录为发生。皮肤损害发生信息来自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库,记录方式详见《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

1.3病例分组①TCM+cART组: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中记录的病例。②cART组: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记录但未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③参与中医药治疗项目常规服用的中药制剂益艾康胶囊(人参、黄芪、炒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黄芩等组成)3次/d,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随访过程中有症状,也可给予辨证施治。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方法见《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7]。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性别、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在两组中的差别采用χ2检验,年龄、可能感染HIV时间和服cART时间在两组间差别采用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组和时间对皮肤损害发生的影响,以2012年皮肤损害是否发生为应变量,2009年皮肤损害的发生和分组为自变量,分析治疗对艾滋病相关皮肤损害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见表1。符合分析标准的病例1081例,其中TCM+cART组252例,cART组829例。纳入分析的人群主要职业为农民1068例,占98.80%。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为有偿献血932例,占86.22%。TCM+cART组中2004年开始中医药治疗139例(55.16%),2006年开始中医药治疗30例(11.90%),2009年开始中医药治疗83例(32.94%)。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M+cART组的感染时间和抗病毒治疗时间均长于cART组。

2.2皮肤损害发生率见表2。2009年TCM+cART组发生皮肤损害100例(39.68%),cART组发生皮肤损害248例(29.91%);2012年TCM+cART组发生皮肤损害77例(30.56%),cART组发生皮肤损害318例(38.36%)。TCM+cART组在2012年比2009年皮肤损害发生率降低9.12%,cART组在2012年比2009年皮肤损害发生率升高8.45%。

2.3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以2012年皮肤损害是否发生为应变量(发生=1,未发生=0),治疗分组(TCM+cART组=0,cART=1)和2009年皮肤损害是否发生(发生=1,未发生=0)为自变量,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2012年艾滋病患者发生皮肤损害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cART组比TAM+cART组在2012年发生皮肤损害的危险度大(P<0.05)。cART组是TCM+cART组在2012年发生皮肤损害危险度的1.74倍(P<0.05);2009年发生皮肤损害的患者更容易在2012年发生皮肤损害,风险是2009年未发生者的4.44倍(P<0.05)。

3讨论

HIV/AIDS相关的皮肤损害主要包括感染性(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皮肤病、炎症性皮肤病和肿瘤性皮肤病。常见的有带状疱疹、口腔毛状黏膜白斑、手足癣、脂溢性皮炎等等。其发病特点为反复发作,不典型性和诊断不明确[8]。各种皮肤损害的发生提示患者CD4+水平的下降、病毒载量的升高、抗病毒治疗的失败[9]。国内某项研究证实,通常CD4+细胞数降至200个/μL以下,病毒载量升高至4log以上,90%的患者易发生皮肤损害[10]。研究表明,在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时代,HIV相关皮肤损害极为常见,大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HAART治疗后大大降低了皮肤损害的发生率[9]。但由于其发生受外来病原体、自身免疫系统的紊乱等多因素的影响,仍为皮肤损害高发的主要原因[11]。

而从上世纪80年代,有学者就开始了中医药对艾滋病治疗的探索。中医认为,HIV病毒首先侵袭人体脾脏,导致气血生化无源,致五脏六腑俱虚。脾为后天之本,脾不健运,则生湿邪,湿郁生热,久则气滞血瘀,加之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进而生成湿、热、毒、瘀邪,导致各种皮肤损害的发生。常见的有鹅口疮、皮肤瘙痒、带状疱疹、黏膜溃疡等。祖国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需长期扶正为主,兼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燥湿止痒、敛疮生肌为辅。益艾康胶囊的作用主要为益气养血,兼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化瘀之功。何英[12]通过临床观察提出益艾康胶囊可使皮肤损害得到不同程度的治愈,发生率大幅下降。李发枝教授临证提出龙胆泻肝汤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13]。

本研究通过比较抗病毒药物组和TCM+cART组在2012年发生皮肤损害的情况,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ART组是TCM+cART组在2012年发生皮肤损害危险度的1.74倍,提示中医药加上抗病毒药物比单用抗病毒药物能有效降低皮肤损害的发生率。2009年发生皮肤损害的患者更容易在2012年发生皮肤损害,风险是2009年未发生者的4.44倍,提示曾发生过皮肤损害是其危险因素。查阅文献发现,中医药加抗病毒药物干预皮肤损害的报道较少。本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可有效降低皮肤损害的发生率。但是本研究作为一项历史回顾性研究,本身数据有些许缺失,统计方法局限,可能尚待大型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论证。

作者:袁君 郭会军 金艳涛 蒋自强 李真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艾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