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成年人就餐行为情况分析范文

成年人就餐行为情况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成年人就餐行为情况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成年人就餐行为情况分析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15年第六期

1统计学分析

使用EpiInfo3.5.1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录入。采用SAS9.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2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共97016名,男性44395名(45.8%),女性52621名(54.2%);城市38400名(39.6%),农村58616名(60.4%);调查对象年龄18~110岁,平均(46.5±15.0)岁,其中18~44岁44383名(45.7%),45~59岁32985名(34.0%),≥60岁19648名(20.3%)。

2.2就餐次数我国居民中92.9%是一日三餐,一日两餐的占6.7%。男性和女性居民中一日不同餐次的比例相近。≥60岁居民一日三餐的比例最高。城市居民一日三餐比例高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1.8,P<0.01),东部、中部和西部居民一日三餐比例依次降低,见表1。

2.3早餐就餐行为我国居民中不吃早餐的比例为3.4%(3324人),吃早餐人群占96.6%(93692人)。在吃早餐的居民中,在家和在外用早餐的比例分别为85.1%和14.9%。女性居民在家用早餐比例(88.4%)高于男性居民(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78.56,P<0.01)。随着居民年龄的增加,在家吃早餐的比例逐步升高,农村居民在家吃早餐比例(90.9%)远高于城市居民(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814.42,P<0.01)。中部地区居民在家吃早餐比例最低,见表2。

2.4午餐就餐行为我国居民中不吃午餐的比例为1.9%(1825人),吃午餐人群占98.1%(95191人)。在吃午餐的居民中,在家和在外用午餐的比例分别为81.7%和18.3%。女性居民在家用午餐比例(86.8%)高于男性居民(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922.68,P<0.01)。随着居民年龄增加,在家吃午餐的比例逐步升高,农村居民在家吃午餐比例(87.3%)远高于城市居民(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65.02,P<0.01),东部地区居民在家吃午餐比例最低,见表3。

2.5晚餐就餐行为我国居民中不吃晚餐的比例为0.4%(358人),吃晚餐人群占99.6%(96658人)。在吃晚餐的居民中,在家和在外用晚餐的比例分别为89.3%和10.7%。女性居民在家用晚餐比例(92.8%)高于男性居民(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15.95,P<0.01),随着居民年龄增加,在家吃晚餐的比例逐步升高,农村居民在家吃晚餐比例(92.2%)远高于城市居民(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28.71,P<0.01),见表4。

3讨论

人类选择和消费食物的行为直接影响着营养物质的获取,进而影响营养和健康状况。本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92.9%居民是一日三餐,略高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91.5%)[1]。调查发现,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年轻人中一日三餐比例均低于其他地区和人群。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相应地区和人群的营养教育,鼓励人们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规律的一日三餐对健康具有积极影响。本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中不吃早餐的比例为3.4%,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不吃早餐的比例为3.2%[1]。早餐是1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是能量和营养素的重要来源,所提供的能量应占到全天总能量的25%~30%[4]。但早餐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餐[5]。不吃早餐不仅会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且与其他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还会导致体质指数的增加[6]。有研究认为不吃早餐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7]。因此,应广泛开展营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早餐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经常选择在外就餐。本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居民在外用早餐和午餐的比例分别达到23.8%和26.7%,男性和青年人在外就餐均较高。国外研究认为,在外就餐与在家就餐相比,可增加脂肪和能量的摄入,而降低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的摄入[8-10]。餐馆倾向供应分量较大的高能量密度食物,也将增加在外就餐的能量摄入,从而导致肥胖的发生[11],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慢性病危险因素之一[12-13]。因此,有必要开展在外就餐的营养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在外就餐时对健康食物的选择。本调查结果提示,我国应该加强营养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重点关注早餐和在外就餐的情况,并进一步研究一日三餐提供能量比例的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

作者:徐建伟 陈晓荣 李镒冲 王丽敏 马吉祥 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