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养老机构老年人院前心脏骤停病例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嘉定区养老机构老年人院前心脏骤停病例情况。方法对养老机构老年人院前心脏骤停病例224例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平均(85.50±7.75)岁,男109例、女115例,既往史以心脑血管病居多,发病时间与日变异性及四季变异性无明显关联(P>0.05),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事件主要场所在养老机构内、第一目击者以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为主、救护车到达前旁观者未予以施救占比较多、救护车到达后放弃抢救者占73.66%,放弃抢救的相关因素为年龄(P<0.05),而与患者性别和发现症状到呼叫120间隔时长无关(P>0.05);心脏骤停死因推断较为困难,不能推断占74.11%、其次为心源性占16.96%;所有病例中,仅有1例现场复苏成功,但到院不治死亡,其余病例皆未抢救成功,宣告死亡。结论提高养老机构应急设备和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急救中心网络建设,加强预防预警和急救反应能力。
关键词:养老机构;老年人;心脏骤停
养老机构是我国养老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一直是社会和养老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1]。养老机构老年人多为因老因病缠身,失去一定生活自理能力,需要进一步照料,同时又由于其自身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多有一体多病现象,需要更多关注[2]。本研究聚焦养老机构发生院外心脏骤停(OHCA)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上海市嘉定区提高更加优质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上海市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病史系统中收录的自2015年1月到2019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主要的25家养老机构接诊的所有发生OHCA事件病例。纳入标准: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大动脉搏动检查消失的患者;排除标准:送院后发生在医疗机构内的心脏骤停患者。共纳入224例OHCA患者。
1.2方法
收集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中首要疾病情况;收集心脏骤停相关资料包括发病时间、第一目击者、旁观者施救、推测死因、现场医务人员救治情况、患者结局情况、家属放弃抢救情况等。对于病史采集中缺失数据,如实记录,设为不详。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WPS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收集与筛选归纳,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计数资料表示为%,采用χ2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家属放弃抢救的原因,包括年龄、性别、发现症状后至拨打120间隔时长,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情况
本组224例病例中,男109例,女115例;平均(85.50±7.75)岁,其中百分位数分别为82岁、87岁、91岁。既往病史主要以心脑血管病史为多。年龄分布:60~69岁11例、70~79岁28例、80~89岁105例、>90岁80例;既往病史首要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75例、神经系统疾病40例、恶性肿瘤14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内分泌系统疾病7例、其他6例、不详69例。
2.2心脏骤停情况
(1)发病时间:按照时间段划分,以早上6~12点偏多,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6.445,P>0.05);同时四季交换对OHCA影响较小(χ2=13.205,P>0.05)。(2)发病及施救情况:发生OHCA事件中,绝大部分为救护车到达前已发生心脏骤停222例(99.11%)、剩余为救护车送院途中发生2例(0.89%);发现心脏骤停第一目击者中,依次为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161例(72.32%)、患者家属60例(26.79%)、120急救人员2例(0.89%);发现发病后至拨打120电话中,时长>15min的有160例(71.43%)、<15min的为64例(28.57%);救护车到达前旁观者未予以施救占比较多为210例(93.75%)。救护车到达后,医护人员采取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等措施抢救的有59例(26.34%)、家属现场表示放弃抢救或通过电话及授权养老机构代为表示放弃抢救的为165例(73.66%);分析家属放弃抢救因素,显示患者年龄是家属考虑放弃抢救的重要因素(P<0.05),而与患者性别、发病后至呼救时间长短无明显关联(P>0.05)。(3)推测病因:由于救护车到达时,患者已出现心脏骤停,只能通过结合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或家属描述,结合患者既往病史进行推测,但由于大多数患者处于生命晚期,长期卧床、慢病缠身、生理机能退化严重,故推测困难,可推测心源性为38例(16.96%)、恶性肿瘤8例(3.57%)、肺源性4例(1.79%)、神经源性4例(1.79%)、消化源性3例(1.34%)、内分泌源性1例(0.45%)、其他无法推测因素166例(74.11%)。(4)患者结局情况:本组病例中,仅有1例在现场复苏成功,但送院不久后即宣告死亡,其余病例包括途中心脏骤停者皆抢救无效或放弃抢救,宣告死亡。见表1~3。
3讨论
养老机构老年人由于长期住在养老机构,整体的作息较为规律,注重应对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因此养老机构老年人对于日变异性及四季的变异性感受变化度无太大应激反差,因此当死亡来临时,时间维度对老年人的影响比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老年人要小。本组研究中,绝大部分老年人在救护车到达前已无生命体征,同时在发现症状后,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或者是家属拨打120电话的间隔时间时长较长,而且旁观者施救比例较低,这些在急救生存链中环环相扣的重要环节都被忽视,导致本身已处于生命晚期的老年人,一旦出现心脏骤停事件时,因为这些因素的耽搁导致最终无法抢救回来。本组研究中,唯一1例现场复苏成功患者,现场抢救约20min,最终因为缺氧时间过长、年老体弱等因素到院后无法救回。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由于工作属性的问题,属于老年人最常见的人,本次研究也显示,大部分第一目击者也以护理人员为主,但多方的研究[3-4]显示,目前我国的护理人员存在年龄偏大、服务能力单一、对于疾病的识别、认知、急救意识程度不高。本次研究中,仅有14名护理人员采用了急救措施,可见养老机构仍需要注重对护理人员基础生命支持能力的培训和反复演练,提高其应急能力。另一方面,在本组研究中,尽管有护理人员进行了初步的胸外按压等,但机构内无一台AED设备,因此即使当老年人出现室颤或无脉室速,由于缺乏必要的设备,仍难救回患者,因此仍应当鼓励养老机构及时配备AED等关键设备并定期培训[5]。家人将老年人送到养老机构养老,对于老年人的身体日渐萎靡、油尽灯枯现象,家属往往已经有了预缓冲的阶段[6],因此当发生心脏骤停时,考虑到老年人的年纪原因,家属往往能接受或直接放弃抢救。在本组研究中,大部分现场护理人员或者家属,告知医务人员的既往史或者患者发病情况比较简单,多以近来饮食减少、平时身体还可以等语句回答,尽管有些老年人长期服用高血压药物、冠心病药物,但是护理人员和家属都很难明确说出患者生前具体罹患何种疾病,而部分老年人由于丧失语言等表述能力时,其无法准确说出自己的不适,也给护理人员和家属判断病情严重与否增加了一定难度[7],这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社会共同努力,制定出一定的判定标准,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尽量减少某些疾病带来的严重危害[8],从而减少心脏骤停的发生。综上所述,养老机构的建设不仅要体现在数量上,也要注重质量,提高养老机构人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应对突发恶性事件的能力既至关重要,也任重道远。同时,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急救中心的联网机制,管控好老年人慢病管理,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急救能力和预防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桂华.健康管理视域下养老机构老年人分级照护模型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4):457-461.
[2]顾凤娇,温秀贤,陈敏.养老机构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1):249-251.
[3]潘引君,刘天,刘晓晓,等.上海市青浦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卫生相关知识知晓率干预效果[J].职业与健康,2019,35(8):1067-1070,1074.
[4]王小元,王美丹,田杨,等.医养结合视角下医院与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工作衔接的探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16(7):100-104.
[5]戴臻,林全洪,顾建华,等.调度员电话识别心脏骤停状况调查[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13(9):844-848.
[6]卢沛,宋涛,戴付敏,等.养老机构衰弱及衰弱前期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华老年学杂志,2019,39(6):1471-1475.
[7]徐东丽,许慧琳,陈丽青,等.养老机构老年人身体功能调查及医养结合需求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9,33(7):18-20.
[8]卢沛,戴付敏,李军歌.我国养老机构老年人服务需求研究进展及启示[J].全科护理,2020,18(9):1040-1043.
作者:许方明 田建广 顾建华 徐耀伟 林全洪 汤师范 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