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针刺研究杂志》2015年第六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又称前列腺肥大,是5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症之一。以尿频、排尿困难和尿潴留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50~60岁前列腺肥大者达50%,80岁时可达83%[1]。近年来随着现代治疗技术的普及,关于针刺治疗BPH的临床报道呈下降趋势,且多为经验性回顾和个例报道,临床研究病例亦偏少,造成治疗结果存在很大差异、治疗方法可重复性差[2]等问题。目前对BPH的治疗方式主要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且外科手术治疗被认为是治愈此疾病的唯一手段[3],但因手术创伤较大及术中并发症较多使许多中轻度患者难以接受。药物治疗BPH虽疗效好,但亦存在与性相关和心血管方面的副作用[4]以及疗效不稳定的问题[5]。笔者认为针灸疗法治疗BPH具有简、易、廉的优势且不良反应少、疗效肯定。自2011年以来笔者采取秩边穴齐刺加灸法治疗BPH200例,并做了较深入的临床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4年6月在黄石市第二医院针灸推拿科就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200例,根据就诊门诊挂号计算机XJ号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单数为治疗组(针加灸治疗组)100例,双数为对照组(针刺治疗组)100例。治疗组年龄最小45岁,最大78岁,平均(58±5)岁;病程均为本次发病加重时间,最短10d,最长91d,平均(43±3)d。对照组年龄最小46岁,最大80岁,平均(55±4)岁;病程最短11d,最长86d,平均(45±4)d。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拟定。排尿困难史:排尿踌躇,费时费力,尿细无力,残余尿感,夜尿频数,甚有尿失禁;肛门指诊:前列腺两侧叶扩大,或中间沟消失;超声波检查:经直肠超声断层检查,前列腺大部密度均匀,对称性扩大;残余尿量测定≥50mL;尿流率测定:尿量≥200mL为宜,最大尿流率<15mL/s。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拟定。下焦湿热证:小便淋漓,短赤灼热,小腹胀,口舌黏,渴不欲饮,大便滞而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数;痰热闭肺证:小便点滴不爽,呼吸短促,咳嗽,咽干,烦渴引饮,舌红,苔薄黄,脉数;瘀血阻滞证:小便点滴难下,时滴时闭,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弦;中气下陷证:小便欲解不出,神疲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小腹坠胀,甚则脱肛,舌淡,苔薄白,脉动细弱;肾阳虚衰证:小便点滴不通,面色萎黄,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1.3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症候诊断标准;40~80岁之间;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急性前列腺炎和泌尿系结石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畸形或狭窄及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患者;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病、癌症患者;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5治疗方法对照组取秩边穴、旁水道(自定水道旁开1寸)、旁归来(自定归来旁开1寸)、肾俞、三阴交,以上均取双侧,另取关元、中极。随证加减:下焦湿热证,加次髎、阴陵泉、行间;痰热闭肺证,加尺泽、合谷;瘀血阻滞证,加血海、膈俞;中气下陷证,加足三里、气海;肾阳虚衰证,加膀胱俞。亦均取双侧。患者俯卧位,选双侧秩边穴,常规消毒,选用0.30mm×150mm无菌针灸针。第1针:秩边正中直刺,行轻捻缓进手法,深度约75~90mm,行提插刺激法1min,使针感向大腿内侧放射;第2针:秩边内侧旁开1寸,向内呈45°角斜刺,进针60~75mm,行提插刺激法1min,使针感向会阴部或肛门方向放射;第3针:秩边外侧旁开1寸,向内下方约45°斜刺,进针60~75mm,行提插刺激法1min,使针感有酸胀感并向臀周扩散。再用0.30mm×50mm无菌针灸针,肾俞直刺25~40mm,行捻转补法1min;次髎直刺40mm,行捻转泻法1min;膈俞向脊柱方向斜刺10mm,行捻转泻法1min;膀胱俞直刺25~40mm,行捻转补法1min。均留针30min后取针。
然后患者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30mm×50mm无菌针灸针,取旁水道、旁归来穴向下直刺25~50mm,行平补平泻法1min;气海、关元穴向下直刺25~50mm,行捻转补法1min;中极向下直刺25~50mm,行捻转泻法1min;旁水道、旁归来、关元、中极穴均要求针感向会阴方向放射;三阴交穴直刺25mm,行捻转泻法1min;阴陵泉直刺25mm、行间直刺20mm,各穴行捻转泻法1min;尺泽直刺20mm、合谷直刺25mm,行捻转泻法1min;血海直刺30mm,行捻转泻法1min;足三里直刺30mm,行捻转补法1min。再次留针30min。上述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d,继续下一疗程。两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治疗组取秩边穴区,余穴同对照组。秩边穴区取法为患者俯卧位,选双侧秩边穴及其周围2cm处运用雀啄灸法5~10min左右,灸时询问患者,将产生透热、扩热、寻经传热等现象的灸法敏感点标记下来作为施针点,如未寻得热敏点仍以秩边穴为进针点。余穴同对照组。留针时采用针上加灸,先后在仰卧位和俯卧位时将一个圆形纸片刺空后套在每个针灸针的底部保护皮肤,选用2cm长、直径1.5cm的艾条段套在针柄上,距患者皮肤3cm左右,点燃艾段下端,使患者的皮肤可以感觉到舒服的温热感,密切观察避免灼伤皮肤,燃尽后加换艾段,每个穴位每次使用2壮艾条,约30min左右。每次治疗总共约60min,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休息2d,继续下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
1.6观察指标及方法参照目前公认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评分(QOL)进行评定。I-PSS评分:包括排尿不净感、尿频、间歇、尿急、尿流细、排尿困难、夜尿频,根据排尿症状的严重程度,每项0-5分。QOL评分:患者根据自己现在的排尿情况,对今后生活质量作出的评估。0分:非常好;1分:好;2分:多数满意;3分:满意和不满意各半;4分:多数不满意;5分:不愉快;6分:很痛苦。
1.7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标准。显效:I-P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60%且QOL评分≤1。有效:I-P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30%且<60%,或治疗前QOL评分为4~6者降低至2~3。无效:未达有效标准。
1.8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珚±s)表示,数据处理组内比较采用治疗前后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所有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7.0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I-PSS评分比较图1可见,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I-P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间治疗前症状积分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
2.2两组治疗前后QOL积分变化图2可见,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QOL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间治疗前生活质量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QO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讨论
笔者多年来运用秩边穴齐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方法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进而来。现代有研究提示,针刺对排尿功能的调节作用主要与所选穴位的局部神经结构有关。支配膀胱、尿道的外周神经主要为盆神经、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凡是对尿道功能有影响的穴位,其针体附近的神经均进入L1-S5范围内的各脊髓节段,与尿道的神经进入脊髓的节段相似。
古代针灸医籍中虽无针刺治疗前列腺疾病之载述,但有些内容可资参考。《针灸甲乙经》说:“阴痛下重,不便,秩边主之。”可认为是针对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而言。秩边穴,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位于骶管裂孔旁开3寸,为前列腺疾患首选经验效穴,有疏通经络,强健腰膝,清利膀胱,醒脑泻热等功效。因其所处特殊位置,针刺时方向变化较多,其针刺方向大致有三:其一是沿着本经向下,其二是向前朝向外生殖器方向,其三是向内斜下沿肛门方向。其目的是使“气至病所”,从而达到“气至而有效”。良性前列腺增生属于病在深部器官,取病变部位膀胱相对的本经穴位秩边为主,采取定向深刺透刺,针刺时使针感能直达病所,强烈的针感能引起膀胱平滑肌的收缩。
深刺刺激支配前列腺的S3、S4神经盆丛和腹下前列腺丛交感神经,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加强神经调节作用,进而促进前列腺的正常血运,改善腺体微循环,因此,有利于前列腺炎性物的吸收,加快组织代谢过程,从而抑制了前列腺的增生,促使腺体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缩小前列腺的体积,改善膀胱受压情况,达到治疗的目的。在针刺前配合艾灸治疗,一方面发挥艾灸的抗炎、抑菌与免疫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寻找灸后产生透热、扩热、循经传热等现象的灸法敏感点作为施针点,精确定位,激发寻经感传使气至病所,达到速效、特效、高效和长效目的;针刺后加灸治疗可使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温脾肾阳气,激发人体经气,调节脏腑机能,使经络通,气血行。有现代研究表明,温针灸在降低炎性介质一氧化氮合酶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治疗,能够更好地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从而抑制前列腺炎性反应,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作者:彭易雨 景绘涛 陈锋 单位:黄石市第二医院针灸推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