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范文

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某市近3年非感染性输血反应的特点和诱因,探讨未来输血风险的防范策略。方法查阅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某市输血记录,对输血反应发生率、类别及诱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017-2019年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9%(48/9741)、0.38%(34/9052)、0.27%(24/8772),2018年输血反应发生率与2017、2019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输血反应发生率与2017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反应以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分别占55.66%(59/106)、37.74%(40/106);输血史占70.75%(75/106),妊娠史占89.29%(50/56);输注血浆类致过敏反应占89.93%(53/56),外科发生率较高,多用1种药物治疗,120min内全部缓解;输注红细胞类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87.5%(35/40),血液科相对较高,多用2种药物治疗,120min内缓解占60%(24/40)。结论降低红细胞与血浆类制品不合理使用率,采用药物替代、自体输血,以及去除诱因成分的精准输血可作为今后输血风险防范策略。

[关键词]非感染性;输血反应;输血风险;

回顾性研究输血治疗是临床不可替代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输血存在风险,可能发生输血反应[1]。输血反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输血传染性疾病,另一类是非传染性输血并发症[2]。随着核酸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输血传染性疾病逐年减少并得到有效控制,影响输血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为非传染性输血并发症[3]。《输血反应分类》(WS/T624-2018)将其定义为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输血相关呼吸困难、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ACO)、输血相关低血压等14类[4],已成为广泛关注焦点。本研究探讨了供血-体化管理模式[5]下某市近3年非感染性输血反应的诱因、特点,以及未来输血风险防范策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某市中心供血库输血记录27565份,其中男13064例,女14501例;输血反应反馈单106份。排除原发病、过敏、溶血、细菌污染所致发热者。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查询血库输血管理系统(TMISV5.0)及查阅输血反应调查报告,对输血反应发生率、类别、诱因及处置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1.2.2相关定义

1.2.2.1过敏反应输血中/后出现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严重者出现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哮喘、过敏性休克等。1.2.2.2FNHTR输血中或输血结束后4h内基础体温升高1℃以上或伴寒战,无原发病、过敏、溶血与细菌污染等所致发热证据。1.2.2.3血浆类包括新鲜冰冻血浆、单采血小板、冷沉淀等含有大量血浆成分的成分血。1.2.2.4红细胞类包括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等红细胞类成分血。1.2.2.5TACO输血速度过快、输血量过大,出现紫绀、气急、心悸等,听诊闻及湿性罗音或水泡音等。

1.2.3输血反应分级

[6](1)Ⅰ级:有急性症状但无生命危险,症状在较短时间消除;(2)Ⅱ级:有症状并持续存在,伴或不伴生命危险;(3)Ⅲ级:有急性症状并可能会立即威胁生命。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近3年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

2018年输血反应发生率与2017、2019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输血反应发生率与2017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输血反应类别、诱因、处置特点

过敏反应和FNHTR分别占55.66%(59/106)、37.74%(40/106),其他(输血相关呼吸困难4例,TACO2例,输血相关低血压1例)占6.60%(7/106);有输血史者占70.75%(75/106),有妊娠史者占89.29%(50/56)。

3讨论

输血治疗可为患者及时补充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血液成分,以纠正机体缺氧、凝血机制障碍等。但由于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及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不能完全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7]。本研究结果显示,本某近3年输血反应率呈下降趋势,总发生率为0.38%,低于文献报道的0.58%[8]。分析原因可能为建立实施输血病历考评反馈机制,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参与输血管理,控制了不合理输血;开展白细胞滤除、红细胞洗涤等技术,降低了输血反应发生率;强化输血人才培养,承担临床合理用血培训、输血技术指导等工作,医护人员输血风险防范意识普遍建立;利用输血信息管理平台预判输血指征,规避了不合理输血申请等。本研究结果显示,输血反应以过敏反应(55.66%)为主,其次为FNHTR(37.74%),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9]。过敏反应常见于多次输血患者产生抗-免疫球蛋白A、抗-Gm或患者属过敏体质,供者有过敏性抗体随血转移等[10]。过敏反应与患者体质及输注血浆成分的复杂性有关[11],其中输注血浆类诱发占89.93%(53/59),输注红细胞类诱发占10.17%(去除了大部分血浆)。过敏反应在外科较高占比与血浆不合理应用有关,创伤及手术患者习惯采用红细胞搭配血浆输注[12]或以血浆作为胶体复苏液使用,对输血指征把控不严[13]。红细胞与血浆搭配输注常用于大量输血,国内大量输血协作组推荐[14],24h输注红细胞大于或等于18U,晶胶液按3∶1比例扩容,红细胞与血浆按2∶1比例应用,而多数患者达不到大量输血标准,血浆的不合理应用增加了发生过敏反应、TACO、低血钙风险,以及血液浪费。FNHTR与多次输入人白细胞抗原(HLA)不相合白细胞、血小板有关,输血频次与反应发生率呈线性关系,患者因输血、妊娠等诱导产生HLA、血小板抗原等抗体[本研究结果显示,有输血史者占70.75%(75/106),有妊娠史者占89.29%(50/56)],再次输血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并激活补体,引起白细胞、血小板溶解,释放致热源。此外,血液储存过程中白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细胞因子,以及血浆中免疫球蛋白、结合珠蛋白因个体差异刺激机体产生同种抗体,也可引起FNHTR。FNHTR发生多伴红细胞输注,其中以白细胞残留和细胞因子释放为主要诱因。血液病患者FNHTR发生率较高与反复输血产生HLA抗体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极少量输血反应者多为过敏反应,多数伴输血量增加。分析输血反应、输血量有助于明确诱因。少量输注血浆发生过敏反应,既往有输血史者,与患者产生抗-免疫球蛋白A/抗-Gm关系密切;连续输注血浆发生过敏反应,与某供者过敏性抗体随血转移有关;少量输血出现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等,首先怀疑细菌污染所致,若伴腰背剧疼、酱油色尿考虑急性溶血反应,二者与FNHTR易于鉴别;TA-CO与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输血、输液存在密切联系,分析1例TACO,快速输注血浆1000mL、红细胞2400mL、晶体液2200mL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静脉注射呋塞米利尿后症状渐缓解,予以佐证。输血反应的处置用药、缓解时间与反应类别、分级关系密切,对过敏反应93.22%采用1种药物治疗,120min内缓解率为100%;对FNHTR60%采用2种药物治疗,120min内缓解率仅占60.00%;而少部分较为严重反应者用药多在3种以上。本研究还发现8例采用预防性用药后仍发生反应者,经追踪有多次输血史并伴反应史,据文献报道,预防性用药不能有效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仅对已发生的输血反应具有治疗作用[15]。将继续关注有关预防性用药的相关研究。综上所述,持续完善输血反应防控机制,降低红细胞与血浆类制品搭配使用率,采用药物替代、自体输血,以及去除诱因成分的精准输血可作为今后输血风险防范策略。

作者:辛宏杰 周朝霞 李广杰 单位: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输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