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隐匿性高血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隐匿性高血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隐匿性高血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隐匿性高血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探讨隐匿性高血压脑卒中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纳入2017年1月~2018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诊室血压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42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压监测结果将其分为高血压组(HT组140例)、隐匿性高血压组(MH组140例)、正常对照组(NC组140例),对三组的临床资料与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NC组比较,HT组及MH组糖尿病史[27(18.29%)、24(17.14%)比8(5.71%),均P<0.05]、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5.03±6.77)μmol/L、(15.00±6.06)μmol/L比(13.64±5.02)μmol/L,均P<0.05]、脑卒中人数[37(26.43%)、38(27.14%)比22(15.71%),均P<0.05]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T组与MH组相比这三项指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正常对照组为参照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血压(OR=1.697,95%CI:0.901~3.129,P=0.013)、糖尿病(OR=2.327,95%CI:1.013~5.347,P=0.017)及同型半胱氨酸(OR=1.083,95%CI:1.030~1.138,P=0.002)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关键词:隐匿性高血压,脑卒中,高血压

脑卒中(stroke)是神经系统最常见和最多发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高复发率等特点,是全球第二位、中国第一位致死原因[1-2]。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tion,MH)是指诊室血压(officeblood pressure,OBP)正常(<140mmHg/90mmHg),24小时动态血压(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monitoring,ABPM)结果显示日间、夜间、24小时平均血压高于正常(日间平均血压≥135mmHg/85mmHg,夜间平均血压≥120mmHg/75mmHg,24小时平均血压≥130mmHg/80mmHg)[3-4]。目前受血压测量方法的影响,而MH大多又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极易被漏诊,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MH可导致心、脑、肾等多种靶器官受累,使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5-7]。本文通过研究MH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旨在引起临床对MH的重视,及早提供适宜的治疗干预,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OBP及ABPM监测的42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脑卒中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诊断[8],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根据血压监测结果将其分为高血压组(HT组140例)、隐匿性高血压组(MH组140例)、正常对照组(NC组140例)。患者排除:(1)严重的心、肝、肾、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2)严重感染、营养不良患者;所有入选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OBP和ABPM测量:(1)OBP的测量:患者静坐休息5min以上,受检者上肢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且要求30min前禁止吸烟、饮用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分别于不同日期、时间测量血压3次,记录平均值。(2)ABPM监测:袖带缚于受检者左上臂,检测时间从8:00到次日的8:30,受试者日常活动不受限制,血压监测有效时间90%以上。设定7:00~22:59为日间,每15min测定1次;23:00~6:59为夜间,每30min测定1次。分别计算24h血压平均值、日间及夜间血压平均值。1.2.2 实验室检测:清晨空腹12小时以上抽取肘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学检测并记录空腹血糖、肌酐、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同型半胱氨酸(Hcy)。1.2.3 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定义:(1)高血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定义[9]:未使用降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或(和)舒张压≥90mmHg(非同日三次测血压,均符合高血压标准);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用降压药,血压低于140/90mmHg。(2)糖尿病。糖尿病症状并空腹血糖≥7.0mmol/L且(或者)餐后2h血糖≥11.1mmol/L且(或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11.1mmol/L[10]。(3)吸烟。定义为每日吸烟1支以上,连续或累计6个月;和(或)1周内有1d以上的时间被动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每天至少15min。1.2.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各参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采用Bonferroni法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经对数转换成正态分布后,再应用相应参数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脑卒中的多重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前进法,显著变量在α=0.05的水平上,采用拟合主效应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基线资料比较

三组研究对象的吸烟史、性别构成、年龄、空腹血糖、肌酐、HDL、LD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T组与NC组比较,HT组在糖尿病、TG、Hcy水平较NC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H组与NC组比较,MH组在糖尿病、TC、Hcy水平较N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组与MH组比较,在糖尿病、TC、TG、Hcy水平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三组间脑卒中比较

与NC组相比,HT组及MH组的卒中人数百分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与M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正常对照组为参照,以是否发生脑卒中为因变量,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MH、空腹血糖、TC、LDL、TG、HDL、肌酐、Hcy为自变量,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前进法,显著变量在α=0.05的水平上,采用拟合主效应模型。入选主效应的变量有糖尿病、MH、Hcy。即在排除了其他影响因素干扰下,糖尿病、MH、Hcy均可导致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见表3

3讨论

研究表明,约90%的脑卒中由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导致,通过早期筛查控制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并规范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而高血压是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11-13],其可对血管内皮造成永久性损害,直接影响心脏、脑、肾脏等靶器官的功能,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持续增加。MH作为一种特殊的高血压类型,是由Pikering等[14]在2002年最早提出,在各个年龄段发病率约为10%~20%,与确诊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人群比例相当,因此,尽早诊断MH并对其进行干预,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意义重大。大量研究证实[13-16],糖尿病史及高Hcy水平可加重血管损害,是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T组及MH组糖尿病史[27(18.29)、24(17.14%)比8(5.71%),均P<0.05]及Hcy水平[(15.03±6.77)μmol/L、(15.00±6.06)μmol/L比(13.64±5.02)μmol/L]均较高,脑卒中人数[37(26.43%)、38(27.14%)比22(15.71%),均P<0.05]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与MH组相比这三项指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以正常对照组为参照,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后,在α=0.05的水平上,MH的相对危险度为1.679(95%CI 0.901~3.129),提示隐匿性高血压是脑卒中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脑血管的损害发生在确诊高血压之前,具有与高血压相当的发生脑卒中的风险。综上所述,MH可导致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但由于目前血压测量方式的限制,而MH大多没有临床症状,极易被漏诊,所以,临床工作中遇到诊室血压正常但存在心脑血管损害的患者,应进一步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及时发现隐匿性高血压并对其进行适宜的干预治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2015年“世界卒中日”宣传主题及提纲[J].疾病监测,2015(10):879-879.

[2] 王陇德.北京: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1-12.

[5] 林曙光.当代心脏病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8] 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中,英文)[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6):376-378.

[9]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7):42-93.

[10]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41-742.

[11]王陇德,王金环,彭 斌,等.《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概要[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4):217-224.

[12]纪跃华,梁 宇,赵春阳,等.各国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最新指南对比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8,39(2B):25-29.

[15]王跃慧,梁文华,白 莹,等.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颈部动脉狭窄的高危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6,37(2B):38-40.

[16]王 宁,余振球,周子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2):1263-1265.

[17]王 力,任会彩,王志先,等.脑卒中危险因素早期筛查与高危个体处理[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4):212-215.

[18]李晓红,刘 萍,刘 颖.脑梗死不同病因亚型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关系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30(3):53-55.

作者:张梦娟 汪斌 赵洛沙 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