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儿科学与其他医学课程优化整合探讨范文

儿科学与其他医学课程优化整合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儿科学与其他医学课程优化整合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儿科学与其他医学课程优化整合探讨

【摘要】医学课程的优化整合已成为各大院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但是各大院校临床医学的横向整合主要是内科学、外科学的整合,忽略了与儿科学的整合。《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课程,有些疾病与内科学、外科学中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技术等方面有许多类似、重复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优化临床授课内容和教学进度,儿科学也很有必要与其他基础、临床课程进行整合。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对儿科学贫血章节与内科学贫血章节及试验诊断学相关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总结分析所取得的经验和目前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今后继续开展课程的优化整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儿科学;课程整合;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优化整合;内科学;教育

医学课程整合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2],目前国内院校纷纷尝试基础医学整合、临床医学整合、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整合等等[3-5]。但是各大院校临床医学的横向整合主要是内科学、外科学的整合,忽略了与儿科学的整合,其实在儿科学的许多系统中,比如造血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其中一些疾病跟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无论是临床表现、诊断技术等还是有许多类似或重复的内容,讲解过程中仅需强调儿童特点即可。为了更好地优化临床授课内容和教学进度,本文通过对血液系统中贫血章节将儿科学与内科学及实验诊断学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尝试整合,探索一种临床学科互相整合的新的大课授课模式,以期在下一步临床各学科进行整合时提供一些参考、经验。

1课程整合流程

1.1搭建课程整合基本框架

按照上述课程整合理念,相关教研室(血液科、儿科、实验诊断学教研室)一起共同讨论贫血知识点在各自学科的授课情况,授课学时,讨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如何衔接,根据各自大纲选择大课教学内容。

1.2整合课件的制作与改进

按各自教学大纲,将儿科学、内科学贫血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充分有机整合,并将实验诊断学相关知识贯穿其中,制作整合课件,在各教研室多次集中试讲,进行讲解内容的增减或讲解方法、课件的改进,最后进行大课讲授。

2实施及反馈情况

按照整合的理念,我们在部分学生中开展试点授课并发放问卷调查表149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见表1。总体上,学生认为整合课程的目的不错,对整合课程的评价是积极的,总体印象较好,比如在整合课程学科间的重复内容减少,既节省课时数、又增加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目的性,使基础与临床更加紧密结合,但对整合课程授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方面,满意度较低,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本专业知识讲授较为生动、而超专业方面知识讲授较机械,有些照本宣科。参与整合课程的教师都认为,真正要做到临床学科的整合、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就目前管理模式实施起来仍困难重重。

3讨论

3.1儿科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整合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我们的疾病学教学体系是以不同的学科专业分类的,如: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眼科学。医学影像学、实验诊断学等等,这种体系有利于学生对各专科疾病的深入理解,但是存在明显的缺陷[6-7]。比如造血系统疾病在儿科学、内科学、实验诊断教学中都有涉及,重复内容较多,都要从胚胎期造血到生后造血讲起,贫血分类、病因、临床表现、铁的代谢等大致相同,只是部分内容略有侧重,各有特点。如儿童贫血病因大多为营养贫,而成人贫血病因相对较多较复杂。讲贫血诊断时要穿插实验诊断学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基础内容(末梢血及骨髓细胞正常及异常形态、大小等等)学生在三年级即未接触临床疾病时就由实验诊断教研室讲解了,当时学生学习的目标性、积极性不是很强烈,之后再经过一年时间后讲造血系统疾病时,学生已对当初所学知识大多已遗忘,造成基础与临床脱节,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基础课程内容需重复讲解等问题[8-10]。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部分儿科学章节与内科学或外科学的部分章节整合讲解,并将相关基础知识贯穿在临床课程中,不仅节约了大课授时学数,避免教学中的冗余,而且做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和渗透,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使学生对人体各个系统从发育不成熟到成熟的好发疾病有更为全面的整体观,学生问卷调查也显示出整合课程的优越性。

3.2实施整合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3.2.1现有教学管理制度阻碍了课程整合的推广

整合课程的改革是系统性的工程[11],不同于“翻转课堂”“PBL教学”等是局限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小范围教学改革,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大多是基础医学课程、临床专业课程以及临床实践的三段式教学模式[12],而且在基础和临床阶段各个学科又分别由各自教研室分别安排各个学科的教学计划,互不沟通与联系。在实施整合课程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目前管理模式将成为课程整合最大的制约因素,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和教研室的概念,打破院系、专业、学科的壁垒,对组织机构要首先进行科学整合,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才能使课程整合得以全方位的进行[1,7]。

3.2.2课程整合对带教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课程整合的理念之一就是要将各学科之间形成横向、纵向连接,不能是各门课程之间的简单“拼接”,而是真正做到优化整合[13],以便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但是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我们将内科学、儿科学贫血与实验诊断学部分知识融合在一起,做成整合课件,授课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实验诊断学相关知识,而且要熟悉内科学及儿科学贫血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积累,具备更广泛的教学能力,能够跳出本学科教学的局限,将能力延伸至跨学科的、整体的教学[14-15]。这对任课教师形成了一定的压力,我们的问卷调查也提示授课教师对跨专业知识讲授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仅仅是照本宣科。另外课程整合后,这一部分整合内容,应由什么专业教师带,我们的经验是整合初期取决于这部分内容各自的占比及难点占比,临床哪一科目内容占比多、难点多,暂由该科目教师授课,以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比如贫血内容应内科教师带,因为成人贫血的病因更为复杂,婴幼儿相对简单,主要为营养性贫血;再如,先心病部分整合课件,心脏的胚胎期形成与发育过程、常见先心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先心病的临床表现等等,主要是儿科内容,儿科教师相对熟悉一些,胸科教研室涉及的仅仅是治疗,应由儿科教师带。总之,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将相关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需要突破本专业学习其他专科的知识,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联系[16]。课程整合已在国内外得到逐渐推广,不仅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局限与不足,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理解也更为深刻,但要做到真正实施,仍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作者:刘晓莉 李建兰 郝江丽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