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绒山羊本品种选育效果研究范文

绒山羊本品种选育效果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绒山羊本品种选育效果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绒山羊本品种选育效果研究

《畜牧与兽医杂志》2014年第九期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与育种方案选取阿里地区日土县和那曲地区尼玛县白绒山羊原种场西藏绒山羊各300只,组成核心群。在每年接羔及秋配工作开展期间,在自然放牧基础上,对新生羔羊、参配公母羊、怀孕母羊等根据对营养需要的不同水平,配制不同比例配方饲料进行补饲,以达到品种选育标准。每年10月份,在上一年选育基础上,对选育羊群进行分级、分类、挑选出核心基础母羊和二类基础母羊进行组群。最开始的选育工作,是以个体的表型即以个体鉴定为标准,对原种场所饲养的全部绒山羊进行体尺和产绒性能测定,从中选出优秀个体留作种用。最终进行品系间杂交,获得高绒量和高品质群体。

1.2试验仪器电子吊秤、电子秤、皮尺、不锈钢直尺、抓绒梳;纤维细度自动分析仪等。

1.3试验方法在日土县和尼玛县分别建立育种核心群。产绒量高的组成第一核心群,体重较高的组成第二核心群,佩戴耳标、编号,并进行登记。选择产绒量高的公羊对第一核心群进行配种,选择体重大的公羊对第二核心群进行配种,配种之后对周岁及2岁后代的体尺指标、产绒量及绒品质等进行测定,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体尺体重如表1所示:选育后的重要体尺指标均高于选育前,以体高为例,选育后周岁、2岁公母羊比选育前分别提高4.63%、4.96%、4.14%和3.77%。结果表明:用大体重、高产绒量的公羊进行配种,后代的体尺指标明显增高。另外,通过本品种选育,日土县和尼玛县的周岁公、母羊及2岁公、母羊的体重均有提高,增幅分别为41.59%/6.99%、14.06%/11.98%、49.8%/32.03%、16.93%/2.33%,详见表2。

2.2产绒量在5月底—7月初对西藏绒山羊进行抓绒。通过对第一核心群进行产绒量选育,如表3所示:尼玛县周岁公、母羊的产绒量分别达到了202.33g和182.81g,2岁公、母羊的产绒量分别达到了289.25g和232.85g;日土县周岁公、母羊的产绒量分别达到了244.59g和215.44g,2岁公、母羊的产绒量分别达到为291.96g和273.26g。结果显示:尼玛县和日土县两个试验点的周岁、2岁公、母羊均比选育前有所提高,增长率从11.88%~18.00%。上述结果说明:以产绒量高的公羊作为父代,对选育后的组群进行配种,能有效提高选育后代个体的产绒量。那么经过几年选育,种公羊将会表现出优良的显性遗传潜力,如高体重、高产绒量、低纤维细度,选育后代的生产性能势必得到明显提高。

2.3羊绒品质如表4所示,本品种选育后代的绒纤维细度均在14μm以下,达到了国内外市场对羊绒精纺加工的标准,并保持了西藏绒山羊的优良特性,所产羊绒纯白、其他物理性能如自然长度较长、强伸度都达到了同类纤维的理想水平,具备了优良的纺织价值。

3讨论

单位面积皮肤的绒毛密度与产绒量高度正相关,且遗传力高,被作为绒山羊选育的主要选择指标。要使选育后代具有高的产绒量,需选择产绒性能高的公母羊进行配种,通过对后代进行选优除劣,从而使父代优良基因逐步巩固,用于改良西藏绒山羊群体的整齐度及产绒水平。本研究从改良西藏绒山羊体尺及产绒性能2个方面进行研究,组成2个核心群。第一核心群以高产绒量作为选育标准。通过本品种选育,尼玛及日土两个试验点的周岁、2岁公母羊均比选育前均有极显著提高(P<0.01),增长率最高达到了18.00%。而一直以来,羊绒的纤维细度是体现羊绒质量的标准,根据纺织业的标准,品质优良的山羊绒的细度必须小于16μm。从羊绒品质检测结果看,西藏绒山羊在选育前就达到了纺织业的标准,绒纤维细度在13.53~14.67μm之间,通过选育,绒纤维细度整齐度有所改良,统计数据显示,纤维细度在13.33~14μm之间。另外西藏绒山羊的羊绒具有纯白、自然长度较长、强伸度好等优点。白绒更容易染色,因此价格高于有色羊绒,受到了国内外企业的青睐。第二核心群以高体重作为选育标准。选育后周岁及2岁公、母羊的体高、体长、胸围等指标均比选育前有所提高,特别是日土县2岁公羊的体重增长率高达49.8%,改良效果明显(P<0.05)。由此可见,通过本品种选育可改善西藏绒山羊的绒品质,若能持续多年的选育,有望提高绒山羊良种覆盖率。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以后的西藏绒山羊本品种选育工作,应以羊绒纤维细度和纤维颜色作为育种的主要方向。即在种羊绒品质符合纤维细度和纤维颜色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单位皮肤绒密度高的种羊进行选配,从而不断提高西藏绒山羊的绒品质和绒产量。西藏绒山羊本品种选育工作任务任重而道远,应该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及支持,通过不断选育研究和推广,使选育出的品种群得到保护和应用,群体生产性能逐步提高。

作者:吴玉江益西多吉索朗达巴贵次仁德吉樊月圆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