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儿童骨折中医护理分析范文

儿童骨折中医护理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儿童骨折中医护理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儿童骨折中医护理分析

1中医护理

1.1慎避外邪,环境适宜

①小儿由于脾胃功能不足,所以皮毛不能充养,“脾在体合肉”,容易受到风邪等外邪的侵扰,因此病室环境安静,减少噪音,避免对流风。②注意安全:加用床栏防止坠床及碰伤。③皮肤护理:保持衣裤、被褥、床单清洁、干燥平整,以防皮肤感染及压疮发生。随时注意环境气候变化对孩子的影响,及时增减衣服,注意避免外感风邪。由于小儿皮肤娇嫩要注意皮肤有无张力性水疱、有无胶布过敏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止尿液污染或浸湿石膏、高分子夹板等,发现异味应及时更换。在小儿行双下肢悬吊牵引或水平皮牵引时,由于牵引力的作用,皮牵引的胶布及缠绕于其上的绷带会随力线移行而压迫血管导致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因此除了常规观察伤肢肢端肤温血运情况,还要随时检查胶布、绷带有无松散、脱落、移行,保持牵引的有效性。病情观察由于小儿自理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理解能力低,不容易配合治疗及护理,护士在倾注爱心和耐心的同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指导,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加强巡视,注意观察患儿生活习惯及生活细节的改变,以确保客观、真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准确判断病情,防止患儿住院期间出现意外事件。

1.2情志护理

小儿心怯神弱,最常见的情志所伤是惊恐[2],可使其气血不和,脏腑失调,虚瘀益重,对伤病的治疗与康复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情志调护对小儿骨折的治疗和康复是极其重要的。入院初期要避免家长因患儿不配合治疗而对其训斥、唠叨、打骂等,以加重对治疗护理工作的恐惧、抗拒心理。护士应针对患儿性别、年龄、心理特点不同,与患儿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从与患儿首次接触开始就尽可能给其留下热情、和蔼、耐心的良好形象,对患儿的提问不满足于简单的哄逗,要回答得既认真又轻松,以取得患儿信任。对年幼患儿要主动亲近、爱抚,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努力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如静脉穿刺、抽血等,尽量减轻患儿的痛苦。

1.3饮食护理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机旺盛,但气血阴阳未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其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且较脆弱,易饥易饱[3],所以饮食护理也是小儿骨折中医护理的重点。

1.4辨证施食

⑴重视顾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转运。小儿的脾胃功能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饮食调护中尤其要注意脾胃功能的调理,不能片面追求营养的摄入。要结合病证特点及患儿的年龄、体质、气候特点,根据骨折损伤的发展分为早、中、后三期进行辨证施食。早期为伤后1~2周内,由于筋骨脉络的损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气滞血瘀,治疗以活血祛瘀为主[4]。气滞血瘀,使脾胃气机受阻,脾气下陷,胃气上逆,中焦气机不畅,受纳腐熟,运化失常,则见纳谷不化,腹胀等症;加之疼痛难忍,肿胀畸形,功能障碍,患儿多精神不振或有感染发热而不思饮食。饮食上宜清淡,忌肥甘厚腻。可食用一些有止血作用和活血祛瘀的食物,如花生内衣、藕节、木耳、鲫鱼汤等,鼓励患儿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以及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如红薯、竹笋、绿叶蔬菜、核桃仁、香蕉、松子、黑芝麻、蜂蜜等,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小儿骨折早期因软组织挫伤或开放性损伤多伴有发热,出现发热宜采用物理降温,可进食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保证患儿摄入充足的水分,加快体内毒素的排泄和降低体温,防止热盛伤津,引起虚脱[5]。中期在伤后3~6周期间,此期肿胀、瘀阻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活动量逐渐增加,骨尚未连接,治疗以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4]。

中医认为“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且有“肝肾同源”之说,故此期饮食宜滋补肝肾,补养气血为主,达到强壮筋骨之用。患儿病情稳定,食欲增加,疼痛缓解,活动量增加,脾胃运化功能逐步加强,饮食宜丰富多样,易消化,逐渐增加补益类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花生、桂圆、莲子、山药、黑木耳、排骨汤等。煲汤时可在汤中加入少量食醋,溶解出骨头中的钙质,以利于机体吸收。后期为伤后7周以上,瘀肿消退,筋骨接续但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且损伤日久,正气必虚。伤肢有筋肉粘连,治疗以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为主[4]。此期饮食同骨折中期,亦以滋补肝肾,调养气血为主,此乃强筋壮骨之源。小儿脾胃柔弱,消化能力薄,故常处于脾虚状态[6],应给予适合小儿消化能力的或是符合机体需要的饮食,切不可超量给予难以消化吸收的滋补之品,致脾胃受损。可进食各种家禽、家畜、鱼虾、红枣、花生、桑葚、黑木耳、黑芝麻、龙眼肉、核桃仁等补益肝肾之品,促进骨骼生长。

⑵饮食调护注意事项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现小儿多为独生子女,且目前家庭生活条件普遍提高,很多家长对小儿平素饮食或喂养不当,或过于溺爱、片面追求高营养食品、高热量的滋补类食品,使其养成了如过食糖类、黏腻、生冷以及难消化的食物;或任其喜好养成偏食、生活无规律、饥饱无度等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损伤了小儿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故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指导家长和患儿逐步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定时按顿进食,适当控制零食,饭前不吃零食,饭后吃水果,午觉后可以适量吃点糕点等。

⑶合理膳食

不可偏嗜。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营养,故应提醒家长注意经常变换饮食的花样品种、荤素、粗细、干稀搭配,根据食物品种选用粥食、炖汤、蒸食、熬羹等,食用方法以少量、多餐、多品种为宜。以求均衡营养饮食,不要让孩子偏食,避免因营养摄入不均衡影响骨痂生长。

⑷注意卫生、注重禁忌。小儿脾胃娇嫩,在饮食调护中要注意尽量食用新鲜的食物,忌不洁食物,防止病从口入。指导小儿养成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的习惯,并注意不能食后即睡。少食辛辣燥热及生冷之品,以免过分伤阴或损伤脾胃之阳气。钱氏提出了“忌口”、“慎口”、“不可令饥”等观点。在饮食护理上应注意:一是忌早食,(过早添加辅食);二是忌冷食、寒食,以免阻遏中阳;三是“不可令饥”,饥亦伤脾,生化无源,则不能鼓舞正气[1]。对于哺乳期的婴儿,钱氏也指出要注重调适乳食,一是乳母应慎口,避免进食辛热之物,通过乳汁传给乳儿;二是哺乳进食定时,顾护脾胃功能,使乳儿胃气无损,增强抗病能力[6]。

2用药护理

2.1中药内服的护理

小儿对药物有天生的恐惧,尤其是中药汤剂。但在中药各种剂型中,汤剂仍是目前使用最广泛、功效最稳定的一种剂型。所以,合理引导小儿用药,降低小儿的抵触情绪,才能更大的发挥药物的作用。由于中药多味苦,并颜色较深,所以在服食过程中可以加少许蜂蜜或在服药后给予蜂蜜、糖等降低服药时的苦涩感。还可以将药汁装入小儿常用的口杯中,最好是不透明的,可以让患儿少量多次服药。不能强迫服用,避免发生噎呛。同时,在中药服食过程中要根据医嘱,注意忌口,调护过程中要与家长配合。儿科大家万密斋指出慎医药有三一者,无病之时不宜服药,即使补药亦不宜服用,因药性有偏,必损脾胃;二者,有病之时不宜服用峻猛攻伐之剂,药必对证,中病即止,因小儿脏腑娇嫩,不可痛击;三者,久病不可过用药物,损伤脾胃。

2.2中药外治的护理

骨折早期,肿胀及疼痛明显,对于闭合性骨折可给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熨烫,每日2次。外固定解除后,采用我院疏筋活络疏通腠理外洗汤剂“洗四方”熏洗每日2次,乘热熏蒸,待药液温度降至45~50℃时开始浸洗,熏洗过程指导患儿屈伸关节活动,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中药外治时,注意观察有无皮肤过敏,避免烫伤,冬季注意防寒保暖。

2.3功能锻炼

骨折后瘀血凝滞,经络阻塞,气血不足,筋失所养。通过功能锻炼可活血化瘀,濡养筋脉,滑利关节,改善气血循行,促使气血充盈,肝血肾精旺盛,接骨续筋,加速机体功能恢复。进行功能锻炼应严格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期分部位的训练。小儿性格活泼好动,只要无痛,便不顾是否影响骨折的稳定而随意活动。这可能是未被固定的关节与成人相比则很少会发生僵硬的一个原因。因此,不需鼓励其全面练功活动,相反,应反复嘱咐患儿不要做影响骨折稳定的某些动作,并嘱其家长予以监督。然而,并不因此而忽视练功的重要。骨折固定后,应具体指导练功方法,使患肢肿胀尽速消退。患儿在骨折早期,由于疼痛、恐惧、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即使很轻微的活动也常常表示拒绝,使早期的功能锻炼难以如期进行。护士可以协助或指导家长进行被动的关节活动,如前臂、上臂骨折,应具体指导患儿如何作握拳的动作,以活动手部诸关节和前臂肌肉的舒缩活动;下肢骨折根据骨折部位不同,可被动的进行踝关节、足趾的屈伸活动,指导较大的患儿做股四头肌、臀大肌等长肌肉的收缩运动,踝关节、跖屈、背伸,每个动作保持每次5min~10min,每天2~3次。骨折中、后期,随着肿胀、疼痛的消退,小儿活泼好动的天性显现出来,易发生再次损伤而影响正常愈合。因此,除了要保证外固定制动稳定可靠,对于行悬吊或皮牵引治疗的患儿还要耐心指导家长及患儿避免剧烈的翻动,活动时加强保护,防止再损伤、坠床、碰伤、烫伤等意外事件发生。解除固定后,在患儿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大活动范围、强度和次数;关节功能已恢复正常仍需继续锻炼,以增强肌肉力量[8]。出院后指导患儿及家长定期门诊复查,坚持功能锻炼,不做剧烈运动,避免再次受伤。

3小结

随着中医医学的不断发展,相关诊疗水平的提高和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充分运用中医护理理论,从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辨证施食及用药护理着手,注重顾护脾胃功能为小儿骨折病人进行个体化施护。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进行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健康指导,辅助于小儿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提高了其身心健康,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和康复。

作者:韦武燕单位:广西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