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临床医学认证的进展范文

临床医学认证的进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临床医学认证的进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临床医学认证的进展

1国内专业认证的进展

1.1专业认证标准的制订和基本内涵2003年教育部设立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要根据“全球标准”研究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并于2004年完成标准的制订。为推动中国的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2008年3月教育部成立了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简称“中国标准”),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认证工作正式启动。“中国标准”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3项标准、35条亚标准;第二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包括10项标准、44条亚标准。第一部分是对培养结果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是对培养过程的基本规范,也是认证的重点。贯穿“中国标准”主要有七个理念:一是强调共同利益方的参与;二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三是鼓励考核方法的改革;四是加强教师的培养;五是搞好教育资源的建设;六是注重教学质量的控制;七是重视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目前,我国国家级医学教育认证体系已初步建立。

1.2专业认证的实施教育部2011年计划,到2020年完成127所举办临床医学专业的公办院校的首轮专业认证工作。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出台《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立临床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2020年完成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首轮认证工作”,为我国专业认证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截止2014年2月,国内已完成20所院校的专业认证:哈尔滨医科大学是国内第一所参加专业认证的高校,时间是2006年5月,使用的是“全球标准”,示范效应明显;2008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采用当时尚未颁布的“中国标准”进行了试认证;2009年11月汕头大学医学院成为“中国标准”正式颁布后第一所进行认证的医学院;2010年进行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专业认证;2011年进行了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的专业认证;2012年进行了嘉兴学院、长治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的专业认证;2013年进行了齐齐哈尔医学院、赣南医学院、北京大学、沈阳医学院、滨州医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承德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等9所院校的专业认证。

1.3已认证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据了解以上20所院校均通过了认证,完全认证有效期限为8年,绝大多数院校为有条件认证,有效期限为3~6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在组织管理、教育模式、课程体系、考核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在组织管理方面,用人单位、社区等相关利益方在参与医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原则制定、学生质量的评价、提供社会对学校改革发展的需求等方面参与度不够;听取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后教育机构的意见较少;学生和教师参与教育决策不够,教学指导委员会中领导多、一线教师少。二是在教育模式方面,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并未普遍有效实施;传统的“三中心”的影响依然存在,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环境以课堂为中心、学习资料以教材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表现在讲课多、自学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教师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传授知识,讲得越多,学生收获就越大;教师包办有余,指导不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教师没有把自己的角色从授课者、信息传递者转变成学习的管理者和辅导者,学生被动地学;本科生参加科研,进行科研训练机会不多;学生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比较少;开设综合性课程的改革力度不大。三是在课程体系方面,横向、纵向整合不够;评价方法仍以学科为基础,不利于课程整合。四是考核评价方面,考试方法局限,知识测试的比重高,技能、态度测试的比重低;总结性评价多,形成性评价少;考试结果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2专业认证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认证是对学校整体状况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学校的办学目标、物质条件、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实际工作能力、总体办学效益等全方位进行评价。专业认证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对医学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转变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中国标准”强调共同利益方的参与、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考核方法的改革等。共同利益方是指用人单位、政府主管部门和毕业后的教育机构。例如:“中国标准”中提到:“医学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的确定需通过各方面人员(学校的领导、医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学生、用人部门以及政府主管部门或学校的主办者)的认真讨论,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使全校师生周知。”;“教学评价必须有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后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并考虑他们对教育计划提出的改进意见,让他们获知教育评价的结果。”;“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提倡进行综合考试,以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提倡学生自我评估,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形成”。专业认证促进学校转变教育理念,将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灌输为主转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理论讲授为主转为以师生交互式为主,以评教为主转为以评学为主、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2.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标准”强调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例如:“中国标准”指出:“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确定。”;“课程计划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的方法,鼓励应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模式。进入生物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教学阶段,鼓励采取小班、小组方式教学。”。整合课程是贯穿于“中国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专业认证过程中的重要采分点。整合课程不但可以优化课程体系,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而且可以减少学生学业负担,使课程更好的被学生接受。课程整合不仅要考虑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融合渗透,教学内容的衔接,还要考虑整合后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以及教材选用等问题,不仅是对教师知识底蕴、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考验,而且是对教学管理者对教学的认识以及教学管理能力的考核。认证过程是自我评估的过程,有助于学校通过深入细致的自我分析,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配备合理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最终达到改进学校的课程设置、管理方式等办学模式,完善与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目标。专业认证起到了导向和杠杆作用,通过认证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树立牢固的质量观,保障医学教育质量“中国标准”注重教学质量的控制。例如:“中国标准”指出:“教育评价必须覆盖各个教学环节,其重点是对教育计划、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状况的检测。”;“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从医学毕业生工作环境中搜集改进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医学发展新趋势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医学人才培养的结构、质量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医学的社会性、公平性、整合性以及健康需求的广泛性、医学国际化等都在加速发展。我国正在推进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围绕“以提高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一主线,按照“中国标准”要求,加强基础与临床的交叉渗透,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注重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整合,将循证医学引入教学各环节,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专业认证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引导高校树立牢固的质量观念,从质量评估模式转向质量保障模式,制订临床教学质量标准,健全临床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临床教学质量监督、评估和反馈系统。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突破,实现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显著提升,实现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明显增强及临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整体优化。

2.4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认证是对体制和机制的理顺、制度建设的衡量和现代医学教育的建设过程。《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要求:“在工程、医学等领域开展专业认证试点,建立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医学等专业认证体系。”。认证的过程是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实现“民主办学,专家治学”的办学思想,顺势理顺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机遇。专业认证是对教学理念的理解认同、对管理体制的规范理顺、对教学体系的科学规划,是全面提高医学院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坚定医学院校师生开展教学改革信心,增强师生凝聚力的有效方式。

作者:蔡建辉单位:吉林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