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范文

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陕西中医杂志》2015年第五期

诊断标准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团,其颜色为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迅速消退,同时有剧烈瘙痒,且消退后无痕迹,皮疹反复发作的时间超过2个月。

排除、剔除标准治疗前1个月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2周内服用过抗组胺药物;有严重心、肝、肾等系统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司机及高空作业者;食物、药物导致过敏;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未按疗程服药者及未按时复诊者剔除。治疗方法中药组:风寒型表现为皮肤突然出现瘙痒,并很快出现疹块,全身出现粉白色风团样的扁平丘疹,遇风遇冷可加剧,遇热可减轻。患者舌淡苔薄白或微腻,脉迟缓[5]。处方:桂枝12g,麻黄、杏仁、甘草、荆芥、防风、蝉蜕各10g,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各30g。风热型表现为发病急骤,暴露部位或全身出现风团样扁平丘疹,疹块颜色红,剧烈瘙痒,遇热会加剧,遇冷可减轻。可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等症状[6]。治宜辛凉透表,疏风散热。处方:龙葵、黄芩、生地、地肤子、浮萍草各30g,防风、荆芥、秦艽、银柴胡、白鲜皮、陈皮、甘草各20g,苦参、牛蒡子各15g;若口渴甚者,可加玄参、天花粉各30g;大便秘结者:可加生大黄15g(后下)、枳实20g;风团色鲜红灼热者加牡丹皮30g、地骨皮、紫草各20g。血热型表现为皮肤瘙痒,并无疹疥,搔之逐手而起,风团色红,触之灼热,伴烦躁,目眩胸闷,胁下不适,乳房胀痛,口苦舌红。处方:生地30g,当归、荆芥、苦参、白蒺藜、白鲜皮、地肤子、知母各9g,生石膏30g,蝉蜕、生甘草各6g。

血瘀型表现为风团色暗,病程日久为特征,好发于腰围、表带等挤压部位,舌暗或瘀斑,脉弦涩。治宜活血祛风。处方:当归尾、白蒺藜、赤芍、桃仁、红花、荆芥各9g,白鲜皮、地肤子各15g,蝉蜕、甘草各6g。脾胃湿热型表现为皮疹色红,此起彼伏,兼见腹痛不适,大便或秘或溏,小便色黄,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通腑泻热。处方:连翘、茵陈、茯苓、白鲜皮、地肤子各15g,荆芥、防风、大黄、栀子、苍术、石膏、甘草、黄芩各10g。大便溏泄者,去大黄,加薏米、山药各15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各10g。气血两虚型表现:风团反复发作,劳累或夜间可加重,患者虚胖四肢乏力或形瘦体弱,唇甲无华[6-7]。治宜补气养血。处方:生黄芪30g,茯苓皮、白鲜皮、地肤子、生地各15g,党参、白术、赤白芍、当归、川芎、生甘草各10g。影响睡眠者,加夜交藤20g,五味子15g,远志、酸枣仁各10g。1d1剂,每次200mL,1d2次,水煎服。西药组给予氯雷他定片(批号131031510),每次10mg,1d1次,口服。两组治疗期间均禁止使用激素类药物,忌食牛羊肉、辛辣等腥荤食物。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疗效标准。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为治愈。风团消退达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为好转。风团消退低于30%,或瘙痒无明显改善为未愈。治疗后无变化为无效。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比较用药4周后观察疗效,中药组总体有效率72.41%,西药组总体有效率67.24%,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总有效率经χ2检验比较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见表1。两组3月后复发率比较停药3月后随访,中药组有12例复发,复发率为20.69%;西药组有14例复发,复发率为24.14%。中药组慢性荨麻疹的复发情况明显好于西药组的复发情况。安全性评价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

荨麻疹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临床上治疗较为复杂,且易反复发作。而其中慢性荨麻疹的致病原因更不易查找,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且其具有停药后易复发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根治困难较大[8-9]。目前临床常用疗法为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但药物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中医学认为慢性荨麻疹与患者禀赋不足、风、湿、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其病机与素体禀赋不耐,加之诸邪侵犯皮肤有关。

有研究[10]研究认为,风邪是本病主要外因,慢性荨麻疹发病突然,时起时消,因此治疗当以祛风为主,用防风、荆芥、蝉蜕等祛风解表,佐鲜皮、地肤子止痒,甘草调和诸药。并辨证分为风寒、风热、血热、血瘀、脾胃湿热与气血亏虚型。风寒型,好发于寒冷季节,若患者不慎乘凉饮冷,营卫失调则会导致,故加入麻黄、桂枝等药以辛温透表、发散风寒;风热型多因感受风热之邪入里化热所致,故加入牛蒡子、黄芩、苦参、生地等以疏风清热;血热型,因禀赋不耐,血热内蕴,热盛生风所致,故加入知母、石膏、生地等以清热凉血,加入生地以活血调经;血瘀型,多因气血运行迟滞,日久郁结成瘀,瘀阻经隧,营卫之气失宣所致,故加入红花、桃仁、赤芍等以活血散瘀;脾胃湿热型,因食鱼虾荤腥发物,导致中焦胃肠湿热蕴结,熏蒸肌肤所致,故加入大黄、连翘、茵陈、栀子等以清热燥湿通泄;气血两虚型,多因气血不足,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所致,故加入黄芪、党参、当归等补气养血,扶正固本。祖国传统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进行诊治,确立治则治法,并因人确立方剂,标本兼治,具有不良反应少、依赖性低、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优势。

作者:孙晓晖单位: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