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医教育方法新探索范文

中医教育方法新探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医教育方法新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医教育方法新探索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第五期

1现行中医教育成绩斐然,对中医现代教育方法的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有一些不足。

现有院校教育多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根据循序渐进的科学原则,将课程按照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分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医学桥梁课和临床医学课四大类,教学方法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虽然课程之间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但不可否认的造成了课程门类繁杂、学制长、学习负担重、知识堆积量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难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随着中医教育问题的不断显现,现行中医教育也进行了教学方法上的不断尝试。如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课程中引入“基于问题的导向学习方法(PBL)”;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引入“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和讨论学习方法(SEMINAR)”;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引入“标准视频教学法”;在中医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基于小组为基础的学习方法(TBL)”;在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引入“病案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CBS)”等等。这些方法的应用无疑推动了中医教育的不断发展,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受到成长环境、思维模式、基础教育形式等多方面的影响,中国学生往往偏好于被动接纳知识,创新性及发散性思考略显不足,而无论是“PBL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TBL教学法”“CBS教学法”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使得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方法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我国学生的特点。在本科教学过程中纳入师承制,引入班级为单位前提下的导师制,是中医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然而,实行导师制的前提应当是导师本身深厚的中医临证功底,但现行导师选拨标准多以其职称高低及课题经费来衡量,忽略其临床疗效的考核,加之临床专业学位导师因专业分科的限制而影响了知识的广度,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观指导下的中医思维,更难以评价学生继承导师经验后的临床应用效果。

2充分了解中医学学科特点及中医院校学生学习方式,是构建良好中医教育方法的基础。

教学过程实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现行的中医教育多为教师集体备课、大班为单位的院校教育,为培养中医药高精人才,应当在充分了解中医药学科特点、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传承教授的方式,以门诊跟诊、小班教学、案例讨论等为主要方法。中医学的学科特点是中医学教育方法的导向。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门类繁多,教学内容复杂多样,这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有的偏重于调查、实习,有的着重于推导、论证,有的偏重于临床、试验,且随着各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影响教学方法,进而使得教学方法表现出了鲜明的学科特点,因此,在中医学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应予以体现全面发展、德业相辅、终身学习等规律便尤为重要。我们当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带动式、鼓励式的方式不断培养其勤于思考、敢于表达、勇于突破的思维习惯,做到层次清楚、类别多元、多方参与,积极探索多向交流与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有效地实现中医药人才的加强与领军人才的培养。王永炎院士提出:“继承—验证—质疑—创新”应当作为中医传承的基本思路。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到“读经典做临床”,仍是中医教育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的关键环节。

3拓宽中医教育方法思路,积极借鉴西方教育方法学

尤其是优秀的医学教育方法学,提出真正符合中医院校学生的教育方法,是提高中医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教育方法学在西方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它是教育学的分支,针对医学教育方法也有很多论述。如“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医学教学模式”“基于器官-系统的课程模式”“PBL学习”“Sandwich教学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在临床医学实践中采用的“带教老师制”“临床经验教学法”“临床小讲课及专题讲座”“教学查房”“模拟教学”;以及医学教学相关理论如“心理学”“循证医学”“信息学”“演讲学”“医学文献检索”的应用等等。这些优秀的教育方法是教育领域的优秀成果,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应当勇于借鉴。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突出整体化知识教育、融汇终身教育理念。我们在将中医教育中较为常用的“PBL教学法”及“TBL教学法”进行的整合及优化。我们创新性的提出将“PBL教学法”转变为“SPBL教学法”,即“基于设立问题的学习方法(SettingProblemBasedLearning)”,解决了中国学生习惯填压式接受知识、没有问题的现状,并通过“SPBL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渐向“PBL教学法”过渡。“SPBL教学法”由教师设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为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在此过程中,优化原有的“TBL教学法”,建立“小范围交互学习模式”,即以5~6人为单位的团队学习模式,并使二者有机结合,根据中医学学科特点以及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期构建符合中医学教学新方法。中医教育历来以家传教育模式及师承教育模式为精髓,在小范围的不断交流与应用中将知识不断地积累及内化。“SPBL教学法”及“小范围交互学习模式”的叠加应用是对中医传统教育模式及现代优秀教育模式的有效结合,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们在中医学习中逐渐形成多质疑、勤思考、自主探索、团队交流、共同收获的良性循环,是对中医教育方法学的探索。

数千年来,中医药在维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和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漫长的应用、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在西方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仍然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和蓬勃的生命力,这也是其发展至今的内在力量。在现有院校教育模式为主、传承模式为辅的中医教育模式框架下,一方面我们应当强化院校教育改革,适应多层次人才格局,同时注重选拔、培养、考核、评价机制的构建,引入先进的方法学,协同为建设中医药人才服务。院校教育以培养普适性通才为目标,应该突出桥梁课程及临床实践的学习过程,强化共性知识的理论学习,以应用能力为考核目标,以适应一线的临床工作,为输送基础牢固、具有一定临床应用能力的中医药人才而努力。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中医面临的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中医人,我们有理由坚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引入新观念、新模式、新机制以及新方法,实现多学科的碰撞与融合,找出适合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中医药的教育及其发展定会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作者:郑昭瀛 苏泽琦 胡镜清 路志正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内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