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寻常痤疮证型与方药分析范文

寻常痤疮证型与方药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寻常痤疮证型与方药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寻常痤疮证型与方药分析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第五期

1文献整理分析

通过上述检索,收集文献113篇,按纳入、排除标准得到目标文献30篇。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先计算出各个证型、方剂及中药出现的频率和,再对其进行排序,从而依次得出证型、方剂以及中药的分析结果。

2结果

2.1证型分布30篇入选文献中,中医证型出现频次从高至低依次为脾胃湿热(包括胃肠湿热、湿热蕴结)20次,肺经风热(包括肺经血热)19次,痰湿阻滞(痰湿蕴热)13次,痰瘀互结(痰凝血瘀、瘀热痰结)10次,肺胃积热(肺胃热盛)9次,热毒壅盛(风热火毒、湿热火毒)8次,冲任不调8次,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肺肾阴虚)8次,气滞血瘀(瘀血阻滞)5次,肝郁气滞4次,肝经郁热4次,气阴两虚(气血亏虚)3次,心火亢盛2次,脾虚痰湿2次,仅出现1次的证型有三焦郁滞、脾湿肺热、上热下寒、胃经实火、脾失健运、表邪郁滞、瘀毒内蕴和瘀毒伤脾。如张虹亚等[3]将痤疮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气滞血瘀三型;张玲[4]将其分为热毒壅盛、胃肠湿热、瘀血阻滞、三焦郁滞及气阴两虚五型。30篇文献中共出现证型22种,频次总计123次,各证型平均出现频次为5.6次,排在前10位的证型如下。结果见表1。

2.2常用方剂30篇文献中,选用处方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枇杷清肺饮25次(包括枇杷清肺饮合茵陈蒿汤、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枇杷清肺饮合平胃散),茵陈蒿汤12次(包括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三黄汤合茵陈蒿汤、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合茵陈蒿汤),桃红四物汤12次(包括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丹参饮合桃红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合二至丸),五味消毒饮7次,海藻玉壶汤合参苓白术散7次,知柏地黄丸7次(包括二至丸合知柏地黄丸),黄连解毒汤6次,丹栀逍遥散5次,逍遥散5次,龙胆泻肝汤4次,二陈汤4次,二仙汤合逍遥散3次,六君子汤2次,化瘀散结丸2次,麻黄汤合小柴胡汤2次,使用过1次的方剂有柴胡龙骨牡蛎汤、清暑益气汤、黄连汤、防风通圣散、楂曲平胃散、圣愈汤、除湿胃苓汤、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凉膈散、清胃散,泻心汤、麻杏石甘汤、黄连阿胶汤合四妙勇安汤、肾气丸、仙方活命饮。有6个属自拟经验方:调经方[5]、清热解毒汤[6]、银花败皂汤[6]、痤疮煎剂[7]、调理冲任汤[8]、消痤汤[9]、桑蝉地甘汤[10]。30篇文献中共出现方剂36首,频次总计124次,每首方剂平均出现频次为3.4次,排在前10位的方剂如下。结果见表2。

2.3常用中药30篇文献中,使用频次在30次以上的药物依次为黄芩46次,甘草43次,赤芍39次,丹皮38次,栀子37次,生地35次,桑白皮30次,当归30次;频次在20~30次的药物分别为枇杷叶28次,黄柏27次,连翘、蒲公英各26次,茯苓24次,金银花24次,薏苡仁23次,黄连21次,白花蛇舌草20次;频次在10~20次的药物有丹参19次,白术、陈皮各17次,地丁、贝母各16次,柴胡、半夏各15次,大黄、山楂各14次,川芎、茵陈、桃仁、红花各13次,石膏、知母各12次,泽泻、野菊花、昆布、党参各10次;频次5次以上10次以下的有白芍、白芷、海藻各9次,皂角刺、淮山药各8次,苍术、鱼腥草、黄芪、女贞子各7次,郁金、旱莲草、车前子、香附、天花粉各6次,龙胆草、山茱萸各5次。使用频次较少或不常用的药物有凌霄花[11],鹿含草、仙茅、仙灵脾[12]、穿山甲[13]等。30篇文献中共出现中药57种,频次总计593次,每种药物平均出现频次为10.4次,排在前10位的药物如下。结果见表3。

3讨论

寻常痤疮是皮肤科常见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中医通过审证求因,辨证用药,对痤疮的皮脂溢出、毛囊微生物繁殖、炎症反应等多个环节均有治疗作用,因而达到“治本”之效。对痤疮辨证用药规律进行探讨,有助于总结临床经验,提高疗效。本文献研究分析发现,寻常痤疮中医临床分型较多,也比较复杂。虽然在证型名称、判断标准等方面每篇文章不尽一致,但有一个共同点是以实证居多,且多为复合证型。本资料显示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脾胃湿热型,而传统的“肺经风热”型则居次,提示本病“湿”邪致病的重要性。湿性渗出,痤疮患者多见面部油腻且缠绵难愈,均符合湿邪特点。除湿邪以外,常见的兼夹证型多与热、瘀、痰有关;女性患者常见的还有冲任失调,肝郁气滞等证型。从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常用方剂以枇杷清肺饮、茵陈蒿汤加减为主,但临床上各医家加减药物差异较大,单从方名分析似无太多临床指导意义。

从出现的药物频次分析以清热解毒类药物最为常用,使用频次最高的是黄芩,该药具有清肺泻热、清热解毒作用,值得重视;甘草有解毒、调和诸药作用,但其出现频次较高更多可能是中医处方习惯所致。其他出现频次较高的还有凉血活血药、清热除湿药等,提示清肺热、凉血、除湿等是配方的主要思路。在文献整理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常见问题, 如分型标准不统一、疗效标准差异较大,不少文献未设对照组等,这些都可导致文献质量不高,客观性较差等。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需引起重视。

作者:金浩然 康润芳 杨恩品 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