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医在心颤研究的意义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房颤在脉诊上可表现为脉律绝对不规则,脉率快慢不一,力量强弱不等,当代中医学者将其归属于结、代、促脉。《脉经》记载“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者”为结脉;“脉五来一止,不复增减者死”为代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为促脉。其中促脉只是“数中一止”,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强弱大小一致,无短乱之象,与房颤脉象不甚符合,故以促称之欠妥。李冬梅等[6]通过房颤患者的脉象观察并结合古今学者对相关脉象的论述对房颤脉象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房颤脉象在常见的中医病脉中相当于散涩短等脉及怪脉之解索脉,并将其规范如下:1)阵发性快速性房颤脉脉率>100次/分,当规范为散涩脉和(或)怪脉之解索脉;2)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次/分,当规范为涩短脉;3)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次/分,当规范为涩结脉或涩结代脉。
2房颤的中医治疗
2.1单味中药的研究
单味中药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7],麦冬、炙甘草、三七、云南白药、甘松、青皮、冬虫夏草等均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表明,延胡索提取物颅通定的抗房颤机理与其延长心房和房室有效不应期有关。关白附主治心痛血痹,其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关附甲素为首次发现的全新结构类型的安全、有效的广谱抗心律失常一类新药[8]。汤依群等[9]在诱发大鼠房颤后,随机分为关白附组和对照组,测定大鼠心房肌有效不应期和心房肌缝隙连接蛋白Cx40的表达。结果表明:关白附能有效抑制房颤持续时间,延长心房ERP,保护心房Cx40表达,对房颤的治疗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2专方验方
近年来,专方验方单独或联合西药治疗房颤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曹佑德[10]认为痰浊、水饮内停、气机不畅、气血亏虚均可致瘀血停滞而闭阻心脉,心脉失养、心气受阻而为心悸。故“瘀血得祛,血脉充足”,其以动态心电图和患者主要症状为治疗结果参考标准,运用血府逐瘀汤对68例阵发性孤立性房颤进行治疗,统计有效率为89.7%。于阳等[11]将80例慢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炙甘草汤组和美托洛尔组。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5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确定24h平均心室率并采静脉血测定血清神经肽Y(NPY)水平。2组患者的心室率和血清NPY水平均降低(P<0.01),但2组之间无差异(P>0.05)。得出以下结论:炙甘草汤与美托洛尔均能控制患者的心室率并改善神经内分泌紊乱从而治疗房颤。
2.3中药复方制剂
中药复方制剂以其现成可用、适应急需、存贮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陈锡栋[12]将80例房颤患者均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倍他洛克治疗,对照组单用倍他洛克。疗程4周,结果示:治疗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统计有显著差异(P<0.05)。王承[13]以心室率、心电指标等为研究依据,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稳心颗粒用于永久性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其心室率达标率高,无致心律失常作用,副作用小,同时兼有改善心脏重构增加心功能以及降低血栓风险等综合作用。
2.4名家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杨积武[14]认为房颤病机复杂,变化多端,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药,应详细辨证,随症加减,总结出了补血养心、滋阴清火、温补心阳、活血化瘀主要方法。如补血养心用黄芪、白术、人参、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夏韵[15]在长年治疗阵发性房颤后认为活血化瘀需贯穿始终,辅以安神之法。活血化瘀方剂以丹参饮、失笑散、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最为常用。药物如破血逐瘀者有水蛭、三棱等;活血通络有全蝎、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等;行气活血有川芎、郁金等。心阴亏虚可用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心气虚者可选归脾汤、安神定志丸。
2.5其他
黎滔等[16]在前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针刺内关可以调整相应核团神经肽、调整心脏自主神经、调整细胞内双向控制系统、阻断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改善心肌细胞间耦联、改善心肌供血,对心房颤动的复律有一定的作用。
3房颤并发症的中医疗效研究
血栓形成和心功能不全为房颤的两大并发症,中药在治疗房颤并发症有其一定的效果。李海霞[17]通过温阳方治疗阳虚型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温阳方可降低阳虚证心衰合并房颤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减少B型尿钠肽、血管紧张素II等释放,抑制心肌及细胞重构,使心功能得到改善、心率得到控制。高红梅[18]等将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为阿司匹林和益气活血方合用),检测相关指标,发现治疗组P选择素降低幅度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益气活血方可能有利于减少或延缓血栓形成。
4结语
现今房颤的发病率正日趋增长,其发生可能与人体多方面病理因素相关,传统的西医治疗尚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中医以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的思想在房颤的防治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其可能将成为治疗房颤的新生力量。
作者:沈金龙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